✔ 最佳答案
周的封建制度
一般說到「封建」二字,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象徵古老社會的那一個形容詞--「封建社會」,彷彿只要貼上「封建」二字,就足以形容那古老又不堪的年代。不過憑心而論,有多少人是真的知道「封建」二字是什麼意思?
「封建」之說起自於上古時期的中國,是帝王給予王侯建立侯國權力的簡稱。(按:此處之「國」指的是「行政區」,有如現今的「自治區」,與今日「國家」的概念不同。)當功臣貴族得到「封土」、「建國」的權力時,便可以成為一國之君,享有此處軍事、財經、行政的完整操控權力。
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實來自於歷史的必然。傳說中,從黃帝開始,便施行封建制度,建立了數以千計的小國。但近代史學家的研究指出,在周代之前,所謂的「封建」,其實只是帝王在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後,承認既有部落勢力的一種方式,並非用政權或武力建立一個新的侯國。直到周代初期,武王取代商王之後,為了有效監視當時仍有一定勢力的商族,才有了封「三監」的舉動。而後周公平定管、蔡之亂,摧毀了商族的殘餘勢力,才開始大封姬、姜等姓諸侯,在每個既有部落勢力之間,建立以周的宗室、姻親為主體的新國家,以收監控之效。當然,既然是建立新的行政區域,周王當然要給予受封者土地、糧食、奴隸、武器、軍隊等重要的軟硬體,因而這些新建之國除了可以建立武裝勢力作為王室的屏障外,更負有開發新土地的重責大任。
平王東遷之後,進入了東周時期,也就是所熟知的春秋戰國時代。當年武王、周公、成王所封的千百侯國,到這時已慢慢地兼併成為十數個大國,其力量之強盛,已遠非周王室所能匹敵。所謂的「封建」,已成為周王室這名義上的共主承認既成勢力的空頭支票,不再具有實質意義。而各國君主對於貴族功臣,雖然也有封為王侯者,但這實已只是「封君」,而非「封建」。所謂的「封君」,乃指畫出一塊行政區,將此處之租稅賜給貴族功臣,至於軍事、行政權,仍是國君的權力,封君不得專擅。當然,這只是理想中的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封君取得所封地的軍、財、政大權的所在多有,諸如春秋末年魯國的季氏、戰國末年齊國的孟嘗君,莫不如此。
與封君制度的同時,已有部份國家開始施行「郡縣」制度,如秦、楚諸國,但通常是用在新征服或新開發的土地,而非原本漢民族生活的中原地區。這時之所以能夠施行以中央王室直接統治地方的「郡縣」制度,除了君主意識到封建或封君制度所可能帶來的政權危機外,貨幣制度的成熟,也是讓君主可直接統治遠方國土的重要關鍵之一。雖然「郡縣」制度很早就出現,但需要到秦始皇一統中國後,才正式地實行於整個中國,取代舊有的封建制度。
當然,這並不表示封建制度從此消失,從西漢乃至清初,封建制度都曾短暫地出現。但後來的封建制度,儼然成為戰亂的必然導火線,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甚至是清初的三藩之亂,無不是封建制度下的產物。
優點
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基礎,由天子管理諸侯,諸侯管理卿大夫,以層層遞進。而諸有責任保衛天子,以鞏固周天子的統治地位,這樣有利國祚延長。
具體來講,之所以中國古代繁榮昌盛,大部份原因都歸公於封建制度。
在封建制度的統治之下,先可以得到多民族統一,共同繁榮的面貌。秦朝統一中國以後就
實施封建制度。所以說,封建制度是當時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奴隸社會來說,封建社會以皇帝為主,在下設立多個機關部門專門為皇帝服務。
一個國家要發展,就需要國家穩定。而封建制度正好滿足這個需要。
因爲所有人都聽從於皇帝一人,節省了分歧的可能性。當然也不排除它的盲目性和腐敗性,這些在明清期間就已經充分體現。
缺點
封建制度以宗法維繫,一但王權衰落,則諸侯稱霸,諸侯兼併隨即開始,並由於貴族沒落,平民中的才子得到諸侯重用,布衣為相,階級觀念受到衝擊。
封建制度令周代國勢達於極盛,但隨著時間推移,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勢變化,封建制度在未能困時變通的情況下便瓦解。有言西周封建制度之瓦解,乃由諸侯兼併所致,這說法是不太恰當。因為封建制度之瓦解是基於制度本身的缺陷、政治和經濟因素所致。而諸侯供只不過是封建制度開始瓦解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結果,它的出現只是進一步加速了封建制度之瓦解。
在制度方面,封建制度有其根本的缺陷。封建制度是基於宗法制度,亦即是以血緣關係來維持。由於血緣關係是有親疏的,過了幾代之後,血緣關係就會由親變疏,從而影響了封建制度的尊卑與秩序、權利與義務的關係,進而令封建制度出現失效的情況,使封建制度趨於瓦解。
在政治方面,王權衰落也是導致封建瓦解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令封建制度的瓦解加速。失去土地的貴族,連帶喪失政治權力。同時周室王畿日少,實在無地可封。又因農工商業發達,平民地位提高,貴族階級更易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