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中史(好易ga!!!)

2007-01-02 7:16 pm
我想問咩係封建制度(周朝)???詳細D wor~
答案唔好係封土建國ar!!!
更新1:

你哋d答案都差唔多,我唔知揀邊個做最佳答案???

回答 (5)

2007-01-02 7:21 pm
✔ 最佳答案
周的封建制度
一般說到「封建」二字,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象徵古老社會的那一個形容詞--「封建社會」,彷彿只要貼上「封建」二字,就足以形容那古老又不堪的年代。不過憑心而論,有多少人是真的知道「封建」二字是什麼意思?
「封建」之說起自於上古時期的中國,是帝王給予王侯建立侯國權力的簡稱。(按:此處之「國」指的是「行政區」,有如現今的「自治區」,與今日「國家」的概念不同。)當功臣貴族得到「封土」、「建國」的權力時,便可以成為一國之君,享有此處軍事、財經、行政的完整操控權力。
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實來自於歷史的必然。傳說中,從黃帝開始,便施行封建制度,建立了數以千計的小國。但近代史學家的研究指出,在周代之前,所謂的「封建」,其實只是帝王在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後,承認既有部落勢力的一種方式,並非用政權或武力建立一個新的侯國。直到周代初期,武王取代商王之後,為了有效監視當時仍有一定勢力的商族,才有了封「三監」的舉動。而後周公平定管、蔡之亂,摧毀了商族的殘餘勢力,才開始大封姬、姜等姓諸侯,在每個既有部落勢力之間,建立以周的宗室、姻親為主體的新國家,以收監控之效。當然,既然是建立新的行政區域,周王當然要給予受封者土地、糧食、奴隸、武器、軍隊等重要的軟硬體,因而這些新建之國除了可以建立武裝勢力作為王室的屏障外,更負有開發新土地的重責大任。
平王東遷之後,進入了東周時期,也就是所熟知的春秋戰國時代。當年武王、周公、成王所封的千百侯國,到這時已慢慢地兼併成為十數個大國,其力量之強盛,已遠非周王室所能匹敵。所謂的「封建」,已成為周王室這名義上的共主承認既成勢力的空頭支票,不再具有實質意義。而各國君主對於貴族功臣,雖然也有封為王侯者,但這實已只是「封君」,而非「封建」。所謂的「封君」,乃指畫出一塊行政區,將此處之租稅賜給貴族功臣,至於軍事、行政權,仍是國君的權力,封君不得專擅。當然,這只是理想中的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封君取得所封地的軍、財、政大權的所在多有,諸如春秋末年魯國的季氏、戰國末年齊國的孟嘗君,莫不如此。
與封君制度的同時,已有部份國家開始施行「郡縣」制度,如秦、楚諸國,但通常是用在新征服或新開發的土地,而非原本漢民族生活的中原地區。這時之所以能夠施行以中央王室直接統治地方的「郡縣」制度,除了君主意識到封建或封君制度所可能帶來的政權危機外,貨幣制度的成熟,也是讓君主可直接統治遠方國土的重要關鍵之一。雖然「郡縣」制度很早就出現,但需要到秦始皇一統中國後,才正式地實行於整個中國,取代舊有的封建制度。
當然,這並不表示封建制度從此消失,從西漢乃至清初,封建制度都曾短暫地出現。但後來的封建制度,儼然成為戰亂的必然導火線,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甚至是清初的三藩之亂,無不是封建制度下的產物。

優點
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基礎,由天子管理諸侯,諸侯管理卿大夫,以層層遞進。而諸有責任保衛天子,以鞏固周天子的統治地位,這樣有利國祚延長。
具體來講,之所以中國古代繁榮昌盛,大部份原因都歸公於封建制度。
在封建制度的統治之下,先可以得到多民族統一,共同繁榮的面貌。秦朝統一中國以後就
實施封建制度。所以說,封建制度是當時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奴隸社會來說,封建社會以皇帝為主,在下設立多個機關部門專門為皇帝服務。
一個國家要發展,就需要國家穩定。而封建制度正好滿足這個需要。
因爲所有人都聽從於皇帝一人,節省了分歧的可能性。當然也不排除它的盲目性和腐敗性,這些在明清期間就已經充分體現。
缺點
封建制度以宗法維繫,一但王權衰落,則諸侯稱霸,諸侯兼併隨即開始,並由於貴族沒落,平民中的才子得到諸侯重用,布衣為相,階級觀念受到衝擊。
封建制度令周代國勢達於極盛,但隨著時間推移,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勢變化,封建制度在未能困時變通的情況下便瓦解。有言西周封建制度之瓦解,乃由諸侯兼併所致,這說法是不太恰當。因為封建制度之瓦解是基於制度本身的缺陷、政治和經濟因素所致。而諸侯供只不過是封建制度開始瓦解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結果,它的出現只是進一步加速了封建制度之瓦解。
在制度方面,封建制度有其根本的缺陷。封建制度是基於宗法制度,亦即是以血緣關係來維持。由於血緣關係是有親疏的,過了幾代之後,血緣關係就會由親變疏,從而影響了封建制度的尊卑與秩序、權利與義務的關係,進而令封建制度出現失效的情況,使封建制度趨於瓦解。
在政治方面,王權衰落也是導致封建瓦解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令封建制度的瓦解加速。失去土地的貴族,連帶喪失政治權力。同時周室王畿日少,實在無地可封。又因農工商業發達,平民地位提高,貴族階級更易崩潰。
2007-01-02 7:59 pm
封建制度是指皇帝給予一些土地給諸侯管理,諸侯可分為五級:公、侯、伯、子、男五級。
諸侯會將一些權利.政權,錢財給卿大夫管理,卿大夫將一些權利.政權,錢財給士(讀書人)管理,士將一些權利.政權,錢財給平民管利。
參考: 中史書
2007-01-02 7:37 pm
周朝曾經奉行兩次封建
第一次封建產生於武王滅商建周後 為了鞏固統治 維持國家秩序
因而推行封建制度
第二次封建產生於武王死後 周公旦攝政 有不滿者引發"三監之亂"
周公平反動亂後 推行第二次封建

封建制度的詳細內容其實分為幾個層次
首先是主從等級關係
按照封建制 周王自稱"天子"即後稱的"天下共主"
天子直接管轄的地方,稱為"王幾"面積為方千里;王室可以置九卿,設六軍
周天子無論在地立和實力均較封王優勢
天子分封諸侯,在地位,封地,命卿都十分有彈性
以體現主從等級關係
愛封諸侯可將封地分封給卿大夫 而卿大夫也可分封給士
為免閣下不夠明白 以下為周室等級草圖:

天子(最大)--->諸侯--->卿大夫---->士------>庶人(最小)

諸侯也分為三個等級 最高級的公,侯兩級封地有方百里,命卿則有三卿 全由天子任命
置軍可置三軍

其次的"伯" 封地有方七十里 命卿有二卿 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 置軍 可置二軍

而等級最低的"子","男"兩種諸侯,封地方五十里,命卿有二卿 其中一卿由天子任命
置軍 則可置一軍

實行封建制度用意在於鞏固周室統治 避免商朝舊民反叛 籠絡功臣
再加上第二次封建的封國地域擴展至黃沽下淨與淮水北岸一帶
為配合向東伸展勢力 加強對東方控制 而實行封王列土
參考: 自已
2007-01-02 7:21 pm
二. 周代封建制度的內容:

引言: 封建即是「封土建國」之意,周朝封建制度的內容主要有下列數端:

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封地:公、侯各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各方五十里,不足五十里者為附庸。
命卿:大國(公、侯)三卿,由天子任命;次國(伯)三卿,二卿由天子任命;小國(子.男)二卿,一卿由天子任命。
軍制:大國(公、侯) 置三軍,次國(伯)置二軍,小國(子.男)置一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
諸侯有對周天子朝覲、納貢、從征、勤王等義務,天子則以時巡狩四方,諸侯間須互相聘問。一次不朝即貶爵,兩次不朝則削地,三次不朝便加討伐。
總言之,周朝行封建制度分封諸侯,確實有助鞏固周朝統治,使周朝能享有八百多年之國祚,有助民族之融和,意義深遠。
甲、封建制度的起源


以往一般人均以為封建制度是周武王所創制,然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論》文已作出反駁,認為:「封建非聖人之意也,勢也。」

「封建」,簡單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諸侯,而使之建國於封建的區域。這是上古時代戰勝的部族對於戰敗的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種統治方式。由此可見,所謂封建,自應有部族戰爭以來已有雛形。但封建制正式起源於周時,近代學者說法不一,但大多主張始於西周。

周室鑑於當時諸侯之眾而又各據要津,後世必為共主之患,乃著興滅國,繼絕世之名義,封建諸侯,用殖民方法,分封周姓和功臣到各要地,利用各地原來的氏族部落建立國家, 勢力始自上達下,周天子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封建規模正式完成。

乙、封建的內容

封建社會基本有兩條件:

一為土地與權力的多級分割。另一是:上下級間有臣屬的關係。就是在上的統治者把一部份的土地及人民分封給諸君,封君再把土地向下級分封,而每一級封君,要對上級履行若干義務。封君對自己的封土而言,他是經濟上、政治上的世襲,在他的封土內擁有最高的權力,因此整個社會分為若干等級,統治階層有四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以下是庶民及奴隸。

在封建制度下,天子與諸侯之間有一定的政治規則:

據《孟子》所述,諸侯國爵凡五等,按爵位有一定封地,公侯各地方百里;伯地方七十里;子男各五十里、不及五十里,謂之附庸。

天子不時巡狩四方,督察諸侯,諸侯則桉年向天子朝覲述職、納貢。當王室須出師征戰時,諸侯有義務從征;王室有外患,諸侯須出兵勤王。(但近人有認為金文中公、侯、伯等稱呼並無等級意味;也有認為各國土地面積之里數太整齊,理想化,不足為信。)

據《周官》所載,封建下之軍制,是天子六軍,諸侯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此編制亦多為後人所質疑)

另外凡諸侯國之用人與行政,天子有干涉之權。大國設卿三人,俱由天子任命;次國設三卿,一卿由天子任命。

從封建制度的內容可知,其目的在控制諸侯,天子為全國至尊之君,而非推擁之共主可比,諸侯之一切均為天子所賜,臣屬於天子。

2007-01-02 11:24:02 補充:
.........
2007-01-02 7:20 pm
引言: 西周立國初年,國基未穩,商人在東方勢力仍大,故武王採納周公建議,進行第一次封建,以監視商人,現就西周推行第一次封建之原因分述如下:

一. 西周推行第一次封建之原因

1.屏藩周室:武王滅商後,鑑於殷人在東方尚保有不可輕侮之力量,遂因應形勢,封邦建國,以屏藩周室。
2.安撫殷民:武王滅殷後,為示不滅商祀,乃封武庚於殷以管理及安撫殷遺民。
興滅繼絕:武王本「興滅國,繼絕世」之意,封黃帝之後於薊、堯之後於祝等,籠絡人心。
3.監視殷民:武王恐商遺民努力強頑不馴,遂封管叔、蔡叔及霍叔為三監以資監視。
酬庸報功:武王為酬庸報功,大封同姓及異姓功臣,如封周公子伯禽於魯、呂尚於呂等。
結論: 經過第一次封建,周朝勢力向東擴張,惟商人之勢力仍盛,遂有三監之亂的出現,有必要進行第二次封建。

二. 周代封建制度的內容:

引言: 封建即是「封土建國」之意,周朝封建制度的內容主要有下列數端:

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封地:公、侯各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各方五十里,不足五十里者為附庸。
命卿:大國(公、侯)三卿,由天子任命;次國(伯)三卿,二卿由天子任命;小國(子.男)二卿,一卿由天子任命。
軍制:大國(公、侯) 置三軍,次國(伯)置二軍,小國(子.男)置一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
諸侯有對周天子朝覲、納貢、從征、勤王等義務,天子則以時巡狩四方,諸侯間須互相聘問。一次不朝即貶爵,兩次不朝則削地,三次不朝便加討伐。
總言之,周朝行封建制度分封諸侯,確實有助鞏固周朝統治,使周朝能享有八百多年之國祚,有助民族之融和,意義深遠。

三. 西周推行封建之成效:

周初兩次封建,其主要影響約有下列數點:

擴大周室統治範圍:周人勢力初只局限於西方及王畿附近,然經兩次封建後,勢力已擴展至中部及東部,版圖日漸擴大。
鞏固周室統治:天子與諸侯之尊卑、名分因封建而確立;且諸侯多為宗室及功臣,可收屏藩、監視之效,天子地位更形穩固。
華夏文化廣被遠方:中央與地方聯繫加強。華夏文化不斷傳至遠方,文化較落後之民族漸被同化,使華夏民族日益壯大。
有助周室國祚延長:周代推行封建,化國為家。天子與諸侯,諸侯與諸侯間有著緊密之血緣關係,有助國祚之延長。
總結而言,周代分封諸侯,有助鞏固周朝統治,惟至平王東遷以後,王權日衰,諸侯割據,下啟春秋戰國紛亂動盪之時代。
周代的封建制度

甲、封建制度的起源


以往一般人均以為封建制度是周武王所創制,然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論》文已作出反駁,認為:「封建非聖人之意也,勢也。」

「封建」,簡單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諸侯,而使之建國於封建的區域。這是上古時代戰勝的部族對於戰敗的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種統治方式。由此可見,所謂封建,自應有部族戰爭以來已有雛形。但封建制正式起源於周時,近代學者說法不一,但大多主張始於西周。

周室鑑於當時諸侯之眾而又各據要津,後世必為共主之患,乃著興滅國,繼絕世之名義,封建諸侯,用殖民方法,分封周姓和功臣到各要地,利用各地原來的氏族部落建立國家, 勢力始自上達下,周天子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封建規模正式完成。

乙、封建的內容

封建社會基本有兩條件:

一為土地與權力的多級分割。另一是:上下級間有臣屬的關係。就是在上的統治者把一部份的土地及人民分封給諸君,封君再把土地向下級分封,而每一級封君,要對上級履行若干義務。封君對自己的封土而言,他是經濟上、政治上的世襲,在他的封土內擁有最高的權力,因此整個社會分為若干等級,統治階層有四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以下是庶民及奴隸。

在封建制度下,天子與諸侯之間有一定的政治規則:

據《孟子》所述,諸侯國爵凡五等,按爵位有一定封地,公侯各地方百里;伯地方七十里;子男各五十里、不及五十里,謂之附庸。

天子不時巡狩四方,督察諸侯,諸侯則桉年向天子朝覲述職、納貢。當王室須出師征戰時,諸侯有義務從征;王室有外患,諸侯須出兵勤王。(但近人有認為金文中公、侯、伯等稱呼並無等級意味;也有認為各國土地面積之里數太整齊,理想化,不足為信。)

據《周官》所載,封建下之軍制,是天子六軍,諸侯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此編制亦多為後人所質疑)

另外凡諸侯國之用人與行政,天子有干涉之權。大國設卿三人,俱由天子任命;次國設三卿,一卿由天子任命。

從封建制度的內容可知,其目的在控制諸侯,天子為全國至尊之君,而非推擁之共主可比,諸侯之一切均為天子所賜,臣屬於天子。

丙、周室實行封建的原因


自武王伐紂後,並不能將殷人的勢力徹底消除,所以一方面要保存殷嗣,無意滅毀殷族,另一方面則逐步東侵,大封諸侯國,以擴充勢力,屏藩王室。總括,封建制度之興起,既是社會組織逐步進展的自然趨勢,也是周人適應當時的政治形勢而所出實際需要的工作。現綜述其原因如下:

周本是商朝諸侯之一,因商王室腐化而滅商,無形中對天子以後地位有所影響,所以武王滅商後首先確立「普天子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原則,然後以土地分封諸侯,著以加強天子與諸侯的統屬關係,使天子的地位穩固,收加強統治之效。

更重要者,周本是一個偏處西方的小國,經幾十年的經營,把強大的,文化較高的殷國滅掉,但不能把殷人的勢力徹底消除。以當時周朝的下的生產技術及不甚發達的交通去統治偌大的殷國土地,實非常困難。加上殷原有貴族在統治經濟上的潛力和一向依附殷的小邦更構成統的困難,於是採懷柔與監視並施之法,對於歸附的殷民與小邦小國,封之為諸侯,不歸附的便以武力鎮壓。為了更嚴密的管理,更封宗室及功臣為諸侯,就近監視,如三監的設置。

據錢穆先生分析:「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後,如何有效地將勢力伸展到殷舊地及東方是一重要問題。故周實行分封把近親功臣一批批分送往東方,擇定交通及軍事要衝,圈地在其相互間,並完成了一個包括黃河乃至淮水、長江北岸的廣大交通網。故周代封建可說是當時軍事和政治相配合而又能不斷地向外擴展的一種立國規模。

又周行封建是欲分封周姓宗室作屏藩。蓋因當時諸侯甚眾,且各據要津,必為共主之患,故分封宗室及功臣,使雜居於舊有諸侯之間,成互相牽制之勢,以收屏藩王室之效,且可藉此酬報功臣。如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太公望於齊等。

周建之初,實則部族林立(周武滅商之前,所謂諸侯皆按各部落的原狀,共主不過出而統轄維繫而已)。武王鑑於當時歸附商的諸侯不少,若實行專制之策,未必得到邦國之擁戴,故立國後以「興滅國,繼絕世」為口號,封故代帝王之後,如封黃帝、堯、舜及禹之後人其他舊有部族也照原地分封,以加強王權統治,並達到收買人心之效。

總觀以上,可見封建的最大目的是藉土地的重新分配,以求中與地方由上而下的統屬關係之建立,以謀整個政權的長久安穩。

丁、兩次封建推行之經過

周初立國,曾先後兩次分封:

一、第一次分封

自武王滅商,殷都陷落,商朝覆亡,但就客觀而言,商版圖比周大(商勢力差不多佔整個黃河以東),周一時間未能消化商龐大的國土,加上商朝舊有諸侯的土地並未全為周人所有。武王在此形勢下,祇有採取權宜之計,對商人採取懷柔政策,封紂子武庾於殷,奉其宗祀,治其故民。同時把弟封於黃河南北,叔鮮於管,叔度於蔡,叔處於霍,以監視武庾,以防叛變,謂之三監。《史記》殷本紀云:「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武庚)治殷。」

又據上古的習慣,王朝可以更代,宗祀不能滅絕,故此武王運用其新興的國力,對前聖有德的帝王之後加以分封以籠絡人心。如封神農之後於焦,封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

另一方面,武王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同時封了一些宗室與親戚、功臣。例如封功臣召公奭於燕為北面屏藩,呂尚於呂,為東面屏藩。

這次分封之封國大都集中於黃河南岸附近地區(商人勢力中心的黃河北岸祇有霍),至於東方仍是商朝舊勢力的範圍,周人只可望而不可即。這情況當然危險重重,結果武王一死,叛亂又生,終於在周公之策劃下進行了第二次封建。


收錄日期: 2021-04-23 19:45: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2000051KK009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