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為什麼值得我們遊覽?

2007-01-02 3:46 am
紫禁城為什麼值得我們遊覽?

回答 (3)

2007-01-02 3:49 am
✔ 最佳答案
中國歷史上有過不少著名的宮殿建築,但若要選一座最能代傳統中國的宮殿,無可置疑,紫禁城便一定是唯一的選擇。因為它是傳統中國最後的一座宮殿,是中國五千多年的建築經驗及技術改良的成果。而且它本身亦有不少關於傳統中國的藝術及文化特徵,例如陰陽五行、富有構造機能的裝飾等。本網頁的前部份主要講述紫禁城的外在特色,現在讓我們從內在的文化及藝術角度看紫禁城吧!
一、天人合一,崇敬自然(玄學之說)
二、著重意境,追求情趣(如空間組合)
三、注重神似,講求氣韻(如雕刻)
四、建築裝飾多以實用為本(如彩畫)
一、天人合一,崇敬自然
 若果問大家故宮那一部份是有關自然,我想大家第一個想起的地方一定是「花園」。紫禁城中花園的規模上雖然比不上三海、圓明園、頤和園等皇家園林,但四個花園的面積亦超過三萬餘平方米,足足有三個香港大球場的面積,可見「花園」在紫禁城中是受重視的一部份。別外,從功能內容上看,紫禁城內的園林,多數的亭臺軒館是為休憩、遊賞而建,也有不少殿堂樓閣是專供敬神、崇佛、齋戒、頤養、藏書、閱覽等用。因此,它們是皇帝和皇室成員在紫禁城內日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可見古代的中國人是十分喜愛大自然,在閒時甚至日常生活也離不開大自然。這正正顯示中國人崇敬及欣賞自然的性格。另外,紫禁城中的彩畫,畫面所用題材廣泛,多用山水人物故事、草蟲花鳥以及吉祥圖案。這些畫題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密切相聯。這亦証明了中國人欣賞自然的性格。
 除了園林及彩畫外,紫禁城的建築設計中包含了陰陽五行等玄學之說,其實亦引証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國在很早已有陰陽五行等玄學之說,在紫禁城中亦有有關陰陽五行的設計。這是不是代表中國人比西方人迷信呢?其實這正是中國文化特徵之中,中國人有「天人合一」思想的結果。但為何迷信和「天人合一」有關係?首先,陰陽五行是中國人對自然規律的一種假說。在著名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認為在複雜的萬物中,每樣事物都包涵著陰與陽的對立統一,所以把陰陽看成是「萬物之綱紀也」。而紫禁城的建築設計中包含了陰陽五行等玄學之說,正正顯示出中國認為自然秩序可以影響人文秩序,以及兩者有相似的關係,可見古代的中國人是認為自然秩序和人文秩序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東西,所以才產生如陰陽五行的天人感應的思想。
二、著重意境,追求情趣
 意境,是中國古代藝術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美學原則。在文學、戲劇、繪畫等創作中,作者將自己的理念、感情通過他的作品表達出來,並且能激發起讀者的情感,使他們也能感覺到或者引伸出某種理念.那麼,這種作品即稱之謂有意境。意境之有無,意境之高低成了中國古代評價藝術作品的一條重要標準。
 建築個體和建築群體空間的創造,從廣義來看也是一種藝術創造。在紫禁城的建築設計中,空間設計表達了很多抽像的感覺,例如皇帝的威勢、宮殿的嚴肅等。又例如在紫禁城的御花園中的建築空間有的就是按「詩情畫意」建造出來的,而這種詩情畫意除了用建築所組成的環境空間來表現以外,還常常依靠懸掛在建築上的問額、楹聯來點明,依靠依附於建築上的書畫、詩詞來染,從而使這些景觀環境更加富有情趣,更加發人遐想。這種經空間設計而表達出作者的理念及感情,正是藝術作品中最重要的東西──意境。除了紫禁城外,歷來中國古建築都很追求有意境的建築空間。建築作為人們最常接觸的「藝術品」,也很著重「意境」及「情趣」,可見普遍中國傳統的藝術也和建築藝術一樣,是著重意境,追求情趣的。
三、注重神似,講求氣韻
 從紫禁城中彩畫或雕刻所見,中國的藝術作品與西方的藝術作品在追求神似方面是有所不同。以雕刻為例,紫禁城的雕刻,不像西方現正興起,以畢卡索的「抽象派」,和描繪的事物完全不同,而是注重是否和描繪對象神似。除了追求神似之外,紫禁城的雕刻還很強調對象物的神韻,想展現刻劃對像的神態。這樣說好像十分抽像,不如拿些例子出來吧。在紫禁城中的武英殿東斷虹橋兩側的石欄杆的望柱頭頂上雕有獅子,姿態各異。有的昂首挺胸,正襟端坐;有的側身轉首,回環四顧;雄獅戲耍繡球,母獅撫弄幼子,那些小獅,大的只有十厘米,小的僅幾厘米。牠們在母獅身旁爬、翻、滾、伏,有金兒之撒嬌,頑皮天真,極為生動。雕塑家不單將獅子如實地雕刻出來,而且還將獅子頑皮天真的神態展現出來,這正與典型的傳統藝術特式相同,「注重神似,講求氣韻。」
四、藝術裝飾多以實用為本
 在紫禁城中,有很多藝術裝飾,除為了美化及增加宮廷的氣氛外,其實大多都是有實際的用途。例如,彩畫最初是為了木結構上防腐防蠹的實際需要,塗以植物或礦物顏料,加以保護,後來才和美的要求統一起來。又例如外檐裝修的門窗,開始是為了避風雨、防寒暑和採光的需要;內檐裝修的各種花罩和間斷,開始也是為了起居的方便。但官殿內的裝修,經過了藝術加工,也就更富有裝飾趣味。

2007-01-01 19:51:13 補充:
它那宏偉的健築,是中個人的驕傲,值得一覽!=]
2007-01-02 3:53 am
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西元1402年,朱棣繼承了皇帝之位後,下詔在北京城營建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72萬平方米,包括宮殿樓在內的建築共786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群。紫禁城取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心之意,表示這裏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於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徵,另外皇宮戒備森嚴,又是禁地,所以稱爲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先後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紫禁城的房屋傳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只比天帝的一萬間少半間,據現代古建築物專家的科學統計,故宮大小宮、殿、堂、樓、閣等共有房屋8700多間。
  太和殿是外朝的主殿,俗稱金鑾殿,現在人們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的,殿前廣場面積3萬多平方米,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的地方。舉行盛典時,文武官、儀仗隊近千人在此整齊地排列等待謁見皇帝,由於過於寬廣,大臣們可以說完全看不到在殿內的皇帝,使皇帝和眼前的金鑾殿越發顯得神秘莫測。
  向太和殿延伸的臺階,雕鑿著雲和龍的紋樣,這樣的臺階只能允許皇帝一人通過。上面就是中國民間所說的金鑾寶座。寶座正上方有“盤龍藻井”。藻井上雕刻著一條龍,龍嘴下面叼著一個晶亮的圓球,稱爲“軒轅鏡”。據說它是中國古代祖先“軒轅氏”製造的,可以分辨真假天子,袁世凱登基時,因爲心虛害怕軒轅鏡會掉下來砸死自己,於是下令將龍椅往後移了若干寸。
  永樂帝在營建紫禁城時,將處理各種政務公事的場所外朝和皇帝的個人生活場所內廷分開了,在保和殿的北側是內廷,也就是皇帝的住處。內廷的進出口乾清門前,放置著雌雄各一隻金獅。
  儘管當時的永樂帝把宮殿造得異常高大,戒備十分森嚴,甚至想用這些銅鑄石雕猛獸懾服他的臣民,但西元1911年辛亥革命震動了全世界,也改變了紫禁城的命運,宣統皇帝溥儀成爲了在紫禁城的最後一個皇帝,也被稱爲末代皇帝。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之爲故宮,意爲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 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爲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週邊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河水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有4個門,南有午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縝密佈局舉世無雙,堪稱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偌大的故宮處處體現中國文化。故宮大體可以分爲兩大部分,南爲工作區,即外朝;北爲生活區,即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築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不可不看的外朝主體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築在8米高的巨大平臺上,總面積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爲高大、輝煌。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狀元的場所。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甯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就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爲“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禦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后住坤甯宮,交泰殿則是皇后活動的場所。清朝後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裏就成爲皇帝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
  更有趣的是,故宮的一草一木都有某種象徵意義,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文化精粹。“紫禁城”這個名字就與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爲“天人感應” 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古代天文學把恒星分爲三垣,周圍環繞著二十八宿,其中紫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垣正中”之紫,意爲皇宮也是人間的“正中”。“紫”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細心的遊客會發現故宮裏的地名,都有 “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門、太和殿等,這些字所代表的意義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傳統的儒家理念。
2007-01-02 3:52 am
因為它是歷史文物,所以當然值得我們遊覽。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50: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1000051KK044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