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因日蝕而下詔求才,最後邊個應詔??

2007-01-02 1:44 am
文帝時因日蝕而自覺不德,
下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但係係邊個應詔上位呢??

回答 (2)

2007-01-10 12:22 am
✔ 最佳答案
張釋之,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人。漢文帝時,升任廷尉,即全國最高法官。

張釋之任廷尉時,發生了一件案子,有人在漢高祖廟裡偷走了御座前的玉環。文帝把抓到的罪犯交給張釋之審理。張釋之奏明皇上,按照盜竊宗廟器具和皇帝用品的法律,應當判處「棄市」(即斬首棄屍街頭示眾)。文帝聽後大發雷霆,說:「這小子真是無法無天,竟敢偷先皇帝廟裡的東西!我將他交給你處理,本是想讓你好好地教訓他一頓,判他個夷滅三族,沒想到你卻按照通常的法律來處理,這讓我怎樣向九泉之下的先人交代?」

張釋之摘下帽子,磕頭請罪說:「按照法律規定,判他『棄市』已到極頂了。再說,同是盜宗廟器物,也應根據情節輕重來判罰。現在他偷了先帝御座前的一個玉環,就判他夷滅三族,那是典型的輕罪重判,因為他的罪只抵得上刑罰的萬分之一。倘若將來有人盜掘高祖皇帝的陵墓,皇上又將用什麼更重的刑罰來懲治他呢?」漢文帝覺得張釋之說得有道理,在與薄太后商量之後,便鄭重宣布張釋之的判罰是正確的。

張釋之嚴格依法辦事,對案件秉公處理,這一高廟玉環案屢屢為後世的執法者所引用,成為中國歷史上法官公正執法的象徵。


、商、周時期的五刑,按照由輕而重的次序,依次是墨刑、劓 刑、刖 刑、宮刑、大辟。前四種是肉刑,後一種是死刑。墨刑,又稱黥 刑,是在犯人臉上刺字或刻其他印記,再染以黑色。劓刑,就是割去鼻子。刖刑,就是砍腳。宮刑,亦稱腐刑、陰刑,漢代又叫「下蠶室」,處刑方法是男子割勢,女子幽閉,是一種破壞生殖機能的酷刑。大辟是死刑的通稱。夏、商、周三代,死刑名目繁多,其中還包括許多酷刑,像商代的炮烙、醢 (把人剁成肉醬)、脯(把人割成一條條,曬成肉乾)、剖心等,慘不忍睹。

漢文帝廢除墨、刑、刖、宮等肉刑,經過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740餘年的漫長時間,到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頒行《開皇律》,才在法律上正式確定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開皇律》五刑規定:

死刑,有絞、斬二種。
流刑,有1,000里居作二年,1,500里居作二年半,與2,000里居作三年共三等。
徒刑,有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共五等。
杖刑,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共五等。
笞刑,有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共五等。

唐代完全承襲了隋代的刑罰制度,並成為以後歷代刑罰制度仿效的藍本。但元世祖規定:笞杖罪均免三下,原因是「天饒一下,地饒一下,我饒一下。」故此,一百杖只杖九十七,五十笞只笞四十七。









抵抗外族的要塞
  蕭關是關中西北面的重要關隘,也是關中與塞北之間的交通要衝,主要用來抵抗塞外遊牧民族的侵略。所以,清朝歷史地理學者顧祖禹說蕭關「自秦漢以來,為華戎之大限」。

蕭關的遷移
  漢代的蕭關原本位於今寧夏固原東南。北宋時,政府為了防禦西夏,又在漢代蕭關故址以北200里,重築蕭關,位置是今寧夏同心縣南。

蕭關的重要性
  漢文帝時,匈奴曾攻入蕭關,在關中大肆破壞。其後,漢朝皇帝對蕭關的邊防十分重視,漢武帝先後在公元前112年和公元前107年,兩度到蕭關之外,巡視西北。在魏晉和北宋時,外患嚴重,蕭關扼守咽喉孔道的作用,就更加突出。

秦漢兩朝,中央官吏中最重要的是「三公九卿」。秦和西漢中前期,習慣上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為「三公」,不過,他們的地位和權力並不平等。太尉主軍,不常設;御史大夫則是丞相的輔佐。地位最高的是丞相。從陳平和丙吉的故事中,可以知道丞相總領大綱,統領全國大事。漢成帝(公元前32-前7年)以後,丞相(又稱司徒)、太尉(又稱司馬)與御史大夫(又稱司空)「三公」鼎立,地位平等,都是宰相官。「司徒」主管民事,「司馬」管軍事,「司空」管水土工程事。漢武帝開始,皇帝不斷用自己身邊的祕書官、侍從官來分割外廷丞相等人的權力,不過在整個兩漢,仍維持由「三公」負責全國重大政務的制度。


「三公」之下,有一系列分理各項具體事務的官,泛稱「九卿」。其中,「太常」掌管祭祀與禮儀;「光祿勳」和「衛尉」守衛皇宮;「太僕」主馬政,管理皇帝的車馬;「廷尉」是司法官,漢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時的廷尉張釋之處理案情時,不徇私情,為千古美談;「大鴻臚」負責內外接待禮儀;「宗正」管理皇室家族和外戚事務;「大司農」和「少府」則分別掌管國家和皇室的財政稅收。
2007-01-11 4:05 am
問非所答!!


收錄日期: 2021-04-12 17:50: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1000051KK035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