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曆法是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計算時間的方法。
主要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三種。陽曆亦即太陽曆,其曆年為一個回歸年,現時國際通用的西曆(格里曆)即為太陽曆的一種,亦簡稱為陽曆;陰曆亦稱月亮歷,或稱太陰曆,其曆月是一個朔望月,曆年為12個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蘭曆即為陰曆的一種;陰陽曆的平均曆年為一個回歸年,曆月為朔望月,因為12個朔望月與回歸年相差太大,所以陰陽曆中設置閏月,因此這種曆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中國的農曆就是陰陽曆的一種。
曆法中包含的其他時間元素(單位)還有『』【】「」
干支
節氣
世紀
年代
中國古代的曆法[1]
朝代
曆名
編者
使用年分
西漢
太初曆/三統曆
鄧平
前104年-84年
東漢
四分曆
編訴
85年-205年
乾象曆
劉洪
206年-236年
魏
景初曆
楊偉
237年-442年
劉宋
元嘉曆
何承天
443年-462年
大明曆
祖沖之
463年-520年
後魏
正光曆
李業興
521年-539年
興和曆
李業興
540年-549年
北齊
天保曆
宋景業
550年-565年
後周
天和曆
甄鸞
556年-578年
大象曆
馮顯
579年-583年
隋
開皇曆
張賓
584年-607年
大業曆
張冑玄
608年-618年
唐
戊寅曆
傅仁鈞
619年-665年
麟德曆
李淳風
666年-728年
大衍曆
一行
728年-761年
五紀曆
郭獻之
762年-784年
貞元曆
徐承嗣
785年-821年
宣明曆
徐昂
822年-892年
崇玄曆
邊岡
893年-955年
五代
欽天曆
王樸
956年-959年
北宋
應天曆
王處訥
960年-980年
乾元曆
吳昭素
981年-1000年
儀天曆
史序
1001年-1023年
崇天曆
宋行古
1024年-1063年
明天曆
周琮
1064年-1073年
奉元曆
衛樸
1074年-1091年
觀天曆
皇后卿
1092年-1102年
占天曆
姚舜輔
1103年-1105年
紀元曆
姚舜輔
1106年-1126年
金
大明曆
楊級
1127年-1179年
重修大明曆
趙知徵
1180年-1280年
南宋
統元曆
陳德一
1135年-1160年
乾道曆
劉孝榮
1167年-1175年
淳熙曆
劉孝榮
1191年-1198年
會元曆
劉孝榮
1191年-1198年
統天曆
楊忠輔
1199年-1206年
開禧曆
包翰元
1207年-1250年
淳佑曆
李德卿
1251年-1252年
會天曆
譚玉
1253年-1270年
成天曆
陳鼎
1271年-1274年
皇極曆
劉焯
605年-617年
乙未曆
耶律履
1180年-
授時歷
時憲歷
參見
曆法列表
曆法改革
夏曆 (中國農曆)
公曆,即格里曆,是現行國際通行的曆法,屬於陽曆的一種,通稱陽曆,其前身是奧古斯都歷,而奧古斯都歷的前身是儒略曆。其歷年為一個回歸年(365.2425日),劃分為12個歷月。是教宗格里高利13世(也譯格雷果里)在公元1582年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儒略曆的回歸年為365.25,與實際的回歸365.2422相差甚多,當時儒略曆和地球實際位置的誤差已達14天,格里曆將誤差糾正,確定所有整數世紀年除了可被400整除的外一律不設閏年,同時規定1582年10月4日之後的那天為1582年10月15日,但原有星期不變。新頒佈的曆法理論上可以達到兩萬年內誤差不超過一天,但由於地球自轉的變化,實際到公元4909年誤差就可達一天。與儒略曆相比,公曆是新制定的曆法,所以有時候,包括中華民國《中國國家標準》CNS 7648《資料元及交換格式–資訊交換–日期及時間的表示法》,又稱新曆。
==================== ====
陰曆,是指用年、月、日計算時間的方法,曆法的一類。陰曆亦稱月亮曆(Lunar calendar),主要根據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時間為一個月(29.5306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354天或355天。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純粹的陰曆包括:希臘曆、伊斯蘭曆。
==================== =====
夏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稱為農曆、陰曆、殷歷、古歷、舊曆等。夏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來推算傳統節慶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慶。
==================== =
太初曆是中國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曆法,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由鄧平、唐都、落下閎等根據對天象實測和長期天文紀錄所制訂。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改稱「三統曆」。
其法規定一回歸年為365又1539分之385日,一朔望月為29又81分之43日,所以又稱八十一分律曆。以夏曆的正月為歲首。
三統曆第一次把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它還首次記錄了五星運行的周期。
從漢武帝太初元年算起,此曆共實行了188年。
====================
大明曆,亦稱「甲子元曆」。是在中國古代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曆法。由祖沖之制定,462年成歷,510年施行。共實行了80年。大明歷規定一回年為365.2428日,這個數據在趙宋統天歷(1199年)以前,是最理想的一個數據。
大明歷首次採用了歲差的概念;採用391年置144閏月來代替以前何承天元嘉曆曆法十九年七閏的辦法,使大明歷更加準確;還求出了交點月為27.21223日,與現在的值27.21222日非常接近。
==================== =
授時曆是中國古代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曆法,由郭守敬等人編製,從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開始實行。明朝所頒行的大統曆其實就是授時曆。總共實行了364年。
授時曆的回歸年採用統天曆的長度,365.2425日,與現在所使用的公曆的數值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