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適應
鯨類是由生活在陸上的哺乳動物祖先演化而來。故承繼了溫血、呼吸空氣的特點,而這使得鯨類生活在他們現在的水域中必須產生一些特化的構造。水是空氣更加黏稠的介質,使得水中運動較為困難,這可由水中及陸上運動最快的比較來了解。同時,水也比空氣導熱快,傳聲較快而不易減弱,同時吸收光線較迅速,水也有較高的反射係數。
雖然水對哺乳動物而言,是挑戰性較高的生存環境,但也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地方。而生活在水中最大的優點就是水的浮力可幫助動物抵抗重力,海中也有大量的可供利用的資源,如許多的哺乳類以水生動物為食,或在水中尋求保護,這些甚至包括一些不可能的動物,如部分的貓、蝙蝠、豬、靈長動物,當然也包括人在內。毫無意外的,這些好處使得一些哺乳動物產生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化構造。陸上哺乳動物的基本構造,即可適應簡單的水生需求(如部分極區的熊、是水生的,但外表與其他的熊很像)。而在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才需要演化出明顯的型態及功能上的轉變,而這些水生的哺乳動物,如海牛(鰭腳目)及鯨(鯨目)中,轉變是非常大的。
呼吸與噴氣
鯨魚為哺乳類,必須以肺呼吸並且必須到水面上進行氣體交換。因此在以前,鯨魚在呼吸或噴氣時,桅頂的瞭望人便喊著“她在那兒噴氣”。早期捕鯨人認為鯨魚在噴水,實際上那是鯨魚吐氣時噴出的蒸氣。在強而有力的呼氣後接著吸氣,然後是短暫的停頓,才又再循環,常常一分鐘呼吸 5 或 6 次,直到鯨魚潛入海中。
鯨豚的呼吸系統相當特殊,有許多不尋常的地方。為避免海水進入呼吸道,鯨類的鼻孔在潛水時會閉上,其鼻道是複雜的旋繞狀,其呼吸道最上端的咽部則是延伸至鼻腔,而非開口於喉部。鯨的肺並不比大多數的陸地哺乳動物大,令人訝異的是,最會潛水的鯨反而有較小的肺。鯨類為了增加身體儲備氧氣的量,並非藉由擴大其肺部的容積,而是改變其循環系統與肌肉的化學成分。其血液佔體重的 10~15 %,人類則只有 7 %左右,更重要的是其血液中負責運送氧氣的紅血球比較多,血紅素的濃度亦高出陸生哺乳動物許多。 古代的水手警告不可碰觸到噴氣,外層是辛辣的,會使皮膚疼痛並且會脫皮,如同被燒傷一樣,萬一進入眼睛則會失明,遠離這種致命的有毒噴水是明智的。Herman Melville 白鯨記的作者,在創作一篇關於永恆的論文時看到他頭上有霧氣,認為所有思考深奧的思想家會從思想深處發散出一種隱約可見的蒸氣。 噴氣是由排出的氣體和冷凝的水氣組成的,也包含有從氣囊內皮跑出的細小油滴形成的乳劑,由氣管腺體分泌的黏液,以及肺釋出的表面劑(Surfactant)。表面劑是一種脂肪蛋白的混合物,能減少肺泡的表面張力,幫助肺的換氣。噴氣的確會形成多脂的薄膜,聞起來像是死壞的魚和污油的混合氣味。一則舊聖經文句說鯨魚的呼氣如此難聞,會造成腦部的疾病。 噴氣依氣候季節的不同,鯨魚種類大小的不同而有相同的型態特徵。一個熟練的船長在好天氣時能夠判斷出他們捕捉的獵物。在冷天時,噴氣更為白而易見,遇強風時會被吹散。抹香鯨、藍鯨和長鬚鯨的噴氣最高( 可達 5~8 公尺),次之( 2~3 公尺)為露脊鯨、長須鯨、灰鯨和大翅鯨,較低(1公尺)的是瓶鼻鯨和小須鯨。小型齒鯨的噴氣很難覺察或僅一瞬間而已。露脊鯨的噴氣為一對,抹香鯨則為單一向前的噴氣,藍鯨、長鬚鯨、鯨的噴氣為單一而高。 噴氣的頻率視鯨魚在做什麼而定。噴氣行為沒有妨礙時,大型的鯨魚通常會每分鐘做一次或多次有規模的呼吸,然後會潛水一段時間,一旦露出水面就會開始呼吸以除去乳酸和二氧化碳,同時肌肉中的肌球蛋白開始儲存氧氣,另外靜脈血可能也得到更多的氧氣以備下一次的潛水之用。
有經驗的捕鯨人認為鯨魚在潛水前必須做許多次的噴水,如果遭到妨礙時,會閃開以調節所需的空氣。所以在鯨魚還沒有完成呼吸之前,無法做較長的潛水,是比較容易追捕的。有一些關於鯨魚的記載,尤其是抹香鯨,會攻擊捕鯨人且憤怒的打破船隻,可能是因為在牠們換氣時被妨礙了 。
浮力控制
大部分鯨游泳時,有少許負的浮力,當潛得越深時,動物因肺被壓縮而使密度變大。在許多潛水不深的種類中,並無很大的重要性,但對瓶鼻鯨和抹香鯨而言,牠們潛水很深,這種現象是很重要的。
抹香鯨最明顯的特徵是牠巨大而少有的方形頭部,這是卡通中典型的鯨描述,而其內部組織是集合的,鯨油器官,內涵大量的油,期組成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鯨油不同,一隻30噸重的抹香鯨,可能含有2.5噸重的spermaceti,在溫度高於30℃時,這些油會變為澄清的麥黃色液體,但在低於此溫度時,就會變的霧狀,甚至凝固,這種器官是抹香鯨很大的成分。而實際上,在其他潛水較深的鯨,亦有相似但較簡單的器官存在,故推測這種器官有很重要的功能。然而解剖學家和生理學家,對其功能已經爭辯了數年,而且至今尚未達成共識。
有名的生物學家Malcolm Clarke,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說法,牠認為鯨油可作為浮力調節器,因為潛入海底時,溫度變冷,當鯨在越深處,溫度變冷。而因spermaceti變冷時會改變其物理狀態,即收縮而密度增高。更進一步,其密度會隨下降增大,此時浮力會降低。因為鯨油的量很大,故溫度只有少許差異時,就可以產生足夠的密度改變,而調節潛水時的浮力。
游泳
1948年,自然雜誌(Nature)中發表了一篇James Gray的論文,他以一套嚴密的模式,來解釋海豚如何游泳,文中指出,一隻海豚,為保持游泳的速度,其尾部的拍極力,肌肉的發育,肌力需大於其他哺乳動物十倍,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一直到1963年,Peter Purves在自然發表其成果,才有更好的解釋。
簡單的說,當propulsive肌作用時,尾部向上移動,水由上方向下移到尾鰭下面,產生亂流,在尾端形成3個漩渦,當尾鰭再向上拍擊,尾鰭下方產生一個低壓區,使得尾部下彎,水由頭和身體表面向後拉,這使得海豚向前向下移動,來抵抗前鰭的水平作用。 由於這種身體向前及向下的運動,使的斜經身體向後流到尾鰭的水,速度增加,而尾端的漩渦則沖離身邊。 尾葉先放鬆,然後開始向下拍擊,當尾部的腹肌向下拉向下拍擊。尾鰭開始向下捲曲,同時水由旁邊流出,而不是向後加速。而頭和胸部的浮力,因內部大量的油而增加,當持續向下拍時,頭會上升。水流經身體向後的形式,與向上拍相似,但無正向的加速。
再這樣一次拍擊中,水流經身體的正向加速,使產生Laminar(層流,非亂流)的速度大於Gray所提的含亂流的模型,這種模型其身體是固定的。在層流的存在下,海豚游泳時,可藉以大為降低高速游泳所需的力量。
潛水
所有的鯨類,都是靈巧的潛水者,牠們在水中尋找食物。但對哺乳類而言,他們必須在一段時間之後升到水面呼吸空氣。就在幾年前,只有少許有關鯨潛水的資料,這資料由解剖標本、海底電報、其解剖構造的檢查,並非直接實驗性的觀察,如探險家和伴隨捕鯨業的觀察。
雖然,這種觀察即記錄已經持續了很長的時間,但直到 1950 年代,才有詳細的研究,討論鯨魚潛水的生理學,這是由於小型鯨類的捕捉及飼養的方法發展完成後才能進行。之後,經由訓練海豚在開放水域中潛水而擴大實驗。另一種方法是遙測器的使用,一隻海豚在海中被捕捉後,裝上可以記錄潛水和有關動物位置的信號的記錄器,然後再放了牠,在船上的觀察者,當海豚呼吸時,用配備記錄信號。這個記錄器是用一種可被腐蝕的的固定裝置安裝在動物身上,經過一段時間後,它會被海水溶解,這個記錄器會掉下來,然後可在海中發現及重複使用。
不同鯨魚的潛水能力大不相同,但牠們全都是極佳的潛水者,抹香鯨、及瓶鼻鯨是最厲害的,被認為可待在水下 90 和 120 分鐘,而瓶鼻海豚可潛水約15 分鐘,而真海豚只能潛3分鐘。
回音定位
鯨豚的聲音是非常吸引人的,在所有的海中哺乳動物中, 鯨豚族群是最懂得善用聲音的,也是最喜歡唱歌的,在美 國太空總署發射的無人太空船海盜二號,便攜帶用座頭鯨 的叫聲,當其飛出太陽系,直奔銀河系中不可探知的星系 時,說不定真會遇上外星生物,到那個時候,座頭鯨可就 成了人類與外星人溝通的親善大使了。
大多數的齒鯨的視力均不是頂佳,在水中的能見度, 一般不超過三十公尺。其賴以在能見度甚差的海面下, 甚至漆黑的深海中,捕獲獵物或辨識海岸地形的方法, 便是所謂的回音定位法 "echolocatiol"。就像是的潛水艇一樣,這些鯨豚的頭部有個類似雷達的裝置,可以發射與接收聲波。以海豚為例,藉由快速的來回壓縮位在其頭部氣袋內的空氣,海豚可以發出各種尖銳、高頻的卡擦聲、口哨聲與嘎嗄聲。這些聲音在其頭蓋骨與其上顎間反射後,經過充滿脂肪的 "額隆--瓜狀囊" ( melon ) 而發射出去。此瓜狀囊是海豚的 "聽覺鏡頭",功能類似照相機的鏡頭一樣,可以讓照在選定物上,經反射後的光線,留影在底片上。
人對鯨魚的瞭解越來越多,
原來鯨魚的肺部功能極為驚人 !!
鯨魚藉由水面上的大量換氣,
把血液中充滿飽和氧的特殊蛋白質,
然後排空肺部氣體, 像潛水艇一樣
長時間留在深海底, 而我們僅能
保持短時間的不換氣 !!
從這點推論, 鯨魚很可能從未
去過陸地, 牠的演化很可能
僅在海洋就完成 !!
事實上鯨魚又何必去面積比海洋
小很多的陸地發展 ?
至於可用皮膚呼吸的蛙
及用迷器呼吸的鬥魚科
都是很有趣的生物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