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下晏子d野!(快...快...)

2007-01-01 8:48 pm
請問晏子當使者時,他做了什麼事值得我們欣賞呢?
(除了晏子使楚外)

回答 (2)

2007-01-01 8:50 pm
✔ 最佳答案
晏子生平:
晏嬰(?-前500年),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有趣的故事:


馬夫的故事

&n bsp;晏子一次外出,其車夫的妻子,不經意地看到丈夫在神采飛揚、非常得意的情形。等丈夫一回到家,她就請求離開他。
&n bsp;車夫忙問妻子這是為什麼,妻子說:"你看晏子,身高不滿六尺,身為相國,但他外出時,看得出來他志向深遠,保持著甘為人下的樣子。你身高八尺,僅是一個給人駕車的僕人,然而卻表現得那麼得意,所以我要求離開你。"
&n bsp;從此以後,車夫便變得謙遜有禮。晏子覺得奇怪,就問車夫 ,車夫如實地告訴了晏子,晏子便舉薦他做了一個官員。

智慧評點:
&n bsp;這是一個側面,反映了晏子的為人風格,以及對他人的影響。所以說,非凡之人的非凡之處,總是從其言談舉止中體現出來,並在無形中給人以教化。




晏子使楚

&n bsp;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想侮辱他,因為他身材矮小,楚國人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中進去。晏子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國,應該不是從此門中入城吧。"楚國人只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
&n bsp;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恐怕是沒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有七千多戶人家,人挨著人,肩並著肩,展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訪賢明的國君,無能的人就派他出訪無能為力的國君,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國了。"楚王立即不好意思了。

智慧評點:
&n bsp;外交無小事,尤其在牽涉到國格的時候,更是絲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針尖對麥芒"的方式,維持了國格,也維護了個人尊嚴。



晏子教育齊人不擊車

&n bsp;齊國人喜歡用車輪互相撞擊來取樂,即使明令禁止也禁止不了。晏子憂慮這件事,就製作了一輛新車,選擇好良馬,就駕著這輛車出去與別人的車相撞擊,然後說:"撞擊別人車輪人的人不吉祥,我恐怕會祭祀不能順遂心願,居處不恭敬吧?"於是下車並棄車去,從此以後,齊國人就不再相互撞擊車輪取樂了。

智慧評點:
&n bsp;用法令來禁止,而自身不率先執行,百姓就不可能被禁止。因而不僅言教不如身教,有時"法教"也不如身教。對有影響力的領袖而言,要善於利用自己對群眾的無形影響力。



晏子不當駙馬

&n bsp;一天,景公到晏子家赴宴,看到晏子的妻子,對晏子說:"我沒想到:你的妻子又老又醜。我有一個女兒既年輕又貌美,請讓她充實先生的居室吧。"
&n bsp;不料,晏子離開座席,恭敬地回答道:"我的妻子,本來也年輕貌美。在她年輕貌美時,曾經將終身托付給我,而我也接受了她的托付。如今她的確是老了而且很醜,但是怎可使我背棄對她的終身相托呢?請恕我不能接受國君對我恩賜。"

智慧評點:
&n bsp;晏子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的機智,更在於他的治國之方和道德教化,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對道德身體力行的人格魅力。寧可不當駙馬也不棄老妻的行為,只是這方面的一次表現而已。

齊景公痛失晏子

&n bsp;晏子死了。齊景公在遊玩時聽說了這一消息,就催促趕快駕車回去。景公自認為馬跑得太慢,就下車自己跑,但還是沒有車子跑得快,就又上了車,先後四次下車急跑。最後是邊走邊哭,進了晏子家,然後伏在晏子的屍體上放聲大哭,說:"先生不分白天黑夜地規勸我,細小的過失也不放過,我還是縱欲放蕩而不知收斂。災禍沒落在我的頭上,卻落在先生的身上,齊國危險了,百姓將向誰去訴說啊!"

智慧評點:
&n bsp;這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一段君臣之情,十分使人感動。齊景公此人,並非一個唐太宗式的明君,他喜歡整天遊玩,但是有一長處,就是知才善任,任用晏子為相國,也基本能聽從晏子的諷諫。晏嬰去世,對他是極大的震撼,因為他從此之後,就沒有辦法無憂無慮地進行遊玩了。但晏子的去世,受損失的當然不只是齊景公,甚至不只是齊國,是中國歷史上一顆散發正義、充滿智慧的星星隕落了。

晏子二次治東阿

&n bsp;晏子治理東阿三年。景公聽到的消息,是他的治理一片混亂,於是,召見晏子數落他,並要責罰他。晏子便請求景公:讓他改變做法再去治理東阿,如若治理不好,甘願為此而死。景公答應了他的請求。
&n bsp;第二年考核,景公聽到一片頌揚聲,便親自迎接晏子,並對他祝賀道:"您將東阿治理得很好啊!"晏子回答 說:"以前我治理東阿時,堅持原則,不收絲毫的賄賂,對一些權臣托付的不正當要求,也不予辦理。當時,百姓之中沒有誰挨饑受餓的,您反而要責備我。如今,我放棄原則,收受賄賂,對別人囑托的事我遵照辦理。老百姓挨饑受餓的人增多,您卻向我祝賀。我愚味,不能再繼續治理東阿,請允許我告老還鄉,以避開讓賢之路。"說完,拜了又拜,便要離去。
&n bsp;景公趕快向晏子道歉說:"您還是繼續盡力治理好東阿吧!我就不再干涉了。"從此,對晏子更加信任,並給他委任更大的職權。

智慧評點:
&n bsp;治理東阿雖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治理國家。晏子以小喻大,給君主以震撼性的教育。



晏子借機鼓勵齊景公納諫

&n bsp;一天早晨,天已經大亮了。齊景公披散著頭發,駕著六馬大車,帶領後宮嬪妃從宮中出來,卻被受過刖刑(斷足之刑)的守門人攔住,並對景公說:"你不像是我們的國君。"景公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缺乏禮教的行為。於是慚愧得不願親臨朝政。
&n bsp;晏子聞訊,便入宮求見景公,問景公為何這樣。景公說:"是我有過錯。我一國之君,如今被斷足的守門人羞辱,我有何臉面呢?"
&n bsp;晏子一笑,回答說:"這是國君的福氣呀,我特向國君慶賀。屬下無直率的話,上邊就會有受蒙蔽的國君,百姓如果忌諱不講真話,國君就多驕奢的行為。如今您有失禮的舉動,斷足的守門人就敢於對國君直言,這說明老百姓對您忠誠呀。請賞賜他,以表明您喜愛直言善勸。"景公笑了:"這可以嗎?"晏子說:"可以。"於是下令給這個守門人雙倍的俸祿並免徵賦稅。

智慧評點:
既承認其錯誤,又給其台階下,這是"善諫"的表現。更主要的是:把一個本來是使君主羞愧的問題,轉換為鼓勵納諫的問題。晏子此舉,真是一箭數雕。
2007-01-01 8:51 pm
 晏嬰,又言晏平仲,東萊夷維人,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以節儉力行使齊重,既為齊國國相,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在朝,君能言道,即靜口;君不言道,即諫之,諫之未成,即以行動勸阻之。國有道,則順命;無道,則量力行其可行之。於是顯名於諸侯,成千古一名相,與管仲齊名。太史公以管仲晏嬰二人佰一傳,蓋自此矣。

  靈公時,晏子不受重用,曾諫止靈公莫退兵於臨菑,以免被晉軍包圍。靈公好勇,言晏子曰:「君亦無勇矣!」退入臨菑,於是圍於晉軍,守城而不敢出。晏子闇然,至莊公登位,始獲再用。

  莊公三年,晉大夫欒盈去晉奔齊,莊公厚待之,欲以樂盈之識晉以伐。晏嬰諫:「不可。君得合而欲多,養欲而意驕。得合而欲多者危,養欲而意驕者困。今君任勇力之士,以伐明主,若不濟,國之福也,不德而有功,憂心及君。」莊公不聽,次年乃伐晉。

  公不悅晏子,飲酒而召。晏子入門,公乃令樂人奏歌,歌曰:「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說也,爾何為來?」晏子坐,樂人反復三奏,晏子乃面向北方而坐地。莊公問:「夫子從席,曷為坐地?」晏子對:「晏聞訟夫坐地,今嬰將此公訟,敢母坐地乎?嬰聞之,從而無義,強而無禮,好勇而惡賢者,禍必及其身,若公者之謂矣。且嬰言不用,願請身去。」於是去職,晏子使全部家財交給公家,把在外的財產就地出售,曰:「君子有力於民,則進爵禒,不辭富貴;無力於民而 食,不惡貧賤。」於是徒步東行,耕於海濱,窮居僻處,堂下生蓼藿,門外生荊棘,懷才不遇。幾年以後,莊公有崔杼之禍。

  崔抒弒莊公,晏子聞難立於崔杼門外,既不從死亦不亡歸,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己亡,非其私匿,誰敢任之!」門既開而晏子入,崔杼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對:「禍始吾不在也,禍終吾不知也,吾何為死?且吾聞之,以亡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義為死者,不足以立功。嬰豈婢子也哉,其縊而從之也。」於是袒臂免冠,以示哀思,枕莊公屍而哭,三踊而出。人者有言於崔杼者曰:「必殺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遂不殺,欲行小義。

  於是崔杼立景公,以己為右相,慶封為左相。二相恐亂,乃與國人盟曰:「不 崔慶者死!」晏天仰天而曰:「嬰所不獲。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從!」不肯與盟。慶封欲殺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不殺。

  景公初年,二相爭權,崔杼死而慶封專橫,三年其子慶舍居相而圍之,遂出亡。此後不知何年,晏子居齊相。

  九年,景公使晏子赴晉。途中,遇賢者越石父,見其繫於索而為人僕,乃解左驂贖之,載其歸。石父去而晏子不謝。不久,越石父出而請絕。晏子懼然而頓感奇怪,乃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 ,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於是晏子大排延席,請之為客,恭身求賢。

  且乎晏子使晉,見晉平公,晉平公問齊君之德行如何,晏子直言:「諸侯相交而相見,辭之有所隱也。君之命質,臣無所隱,嬰之君無稱焉。」於是平公蹴然,辭送晏子,再拜而曰:「殆哉吾過!誰曰齊君不肖!直稱之士,正在本朝也。」

  又見晉大夫叔向,叔向問齊政,晏子言田氏以私量貸,公量收,散家財以收民心,「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簡公之時,田常散齊而獨專政,亦不過晏子死後約十年之事。至齊康公卒,齊國卒為田氏所有,而受封為齊侯。

  三十一年,魯昭公避季氏難,赴齊。昭公語景公曰:「吾少之時,人多愛我者,吾體不能親,人多諫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則內無拂而外無輔;輔拂無一人,諂諛我者甚眾。譬之猶秋蓬也,孤其根,而美其枝葉,秋風一至,根且拔矣。」景公告之晏子:「使是人反其國,豈不為告之賢君乎?」晏子對:「不然。」言昭公「溺而後問墜,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己。」雖然,景公亦欲封之,子家止昭公,於是昭公伐魯,置定昭公返國。

  次年,彗星見於齊。景公坐柏寢而歎曰:「堂堂!誰有此手?」哀彗星之示已以德薄而不能久享齊國。群臣皆泣而落淚,獨晏子笑,景公怒。於是晏子道:「臣笑群臣諛甚。」景公謂:「彗星出東水,當齊分野,寡人以為憂。」晏子對曰:「君高臺深池,賦歛如弗得,刑罰恐弗勝,茀星將出,彗星何懼乎?」言其惡政害民,又置諂諛之士於左右,有滅國之危。於是景公恐,乃使祝史禳之。祝史禳之不去,公欲殺之以祭天,晏子言於景公云:「使神司祝而來,亦可禳而去也。百怨以萬數,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勝眾口乎?」(《晏子春秋.外篇上.第六》有言此事,蓋篇幅所致,吾置之於本書《晏子春秋微言大義》天人和合一部段二。不復書於此,《太史公書》與《晏子春秋》著句有異,亦同為一旨,乃師其意不師其辭。)景公為政,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且厚賦重刑,故晏子以此諫之。

  景公常有過,嘗日犯三語,而晏子皆諫之,有一日三不聽君之傳。景公出游公阜,北望齊國而曰:「嗚呼!使古而無死,如何?」晏子諫:「昔者上帝以人之歿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無死,丁公、太公將有齊國,桓、襄、文、武將皆相之,君將戴笠衣褐,執銚耨,以蹲行畎田之中,孰暇患死!」公不說。不久,景公諛臣梁丘据策馬而至,大暑痴馳,不顧死馬。公曰:「据與我和者夫?」晏子對曰:「此所謂同也。所謂和者,君甘則臣酸,君淡則臣咸。今据也君甘亦甘,所謂同也,安得為和!」公又不說。日暮,景公西望見彗星,欲使祝禳之,晏子云:「不可!此天教也。日月之氣,風雨不時,彗星之出,天為民之亂見之,故詔之妖襗,以戒不敬。今君若設文而受諫,謁聖賢人,雖不去彗,星將自亡。今君嗜酒而并於樂,政不飾而寬於小人,近讒好優,惡文而疏賢人,何暇在彗?茀又將見矣。」晏子諫君,必直言而不諱,犯顏亡其身。景公為人卑而不忍,能容晏子,若乎剛如靈、莊二公,則安子唯退而耕於田野。

  晏子歷三君之政,人或有恥晏子以比。高子與梁丘据皆有一問,問晏子事三君,因三心而事君?古有言忠臣侍君以一心。故問三心,則有恥晏子之嫌。高子未見恥晏子,然梁丘据則故為以難之。二者之問,晏子皆對以「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事一君。」其一心,與管子同,《管子》書《大匡》有載,鮑叔牙薦管仲與齊桓公,曰:「夷吾(管仲字)之事君無二心,雖知死,必不受也(不受魯之政以害齊)。」桓公問:「其於我也,曾若是乎?」鮑叔對曰:「非為君也,為先君也。」先君實指齊之社稷,晏子言一心事百君,皆事社稷,此之謂忠臣也。

  有言晏子老,乃辭吧以明「有力於行,則生爵祿;無力於民,不無貧賤」之志,不以邑侍以後世,以正忠義之行。

  事景公三十多年,晏子卒。臨終,晏子與妻言:「吾恐死而俗變,謹視爾家,母變而俗也。」又藏遺書於門廳柱中,曰:「子壯而示之。」妻遵之,及子壯,見其書,書曰:「布帛不可窮,窮不可飾;牛馬不可窮,窮不可服;士不可窮,窮不可任;國不可窮,窮不可踐也。」乃去。

  適晏子仙去,景公正游於菑川,聞此,公乘駿馬侈車趕赴。惡車行遲,乃下車而奔,知不若車之速,則又乘。至於國,四下車而徒赴,行哭而往,伏屍而號曰:「子大夫日夜遺寡人,不遺尺寸,寡人猶且淦泆而不收,怨罪重積於百姓。今天降禍於齊,不加於寡人,而加於夫子,齊國之社稷危矣,百姓將誰告夫!」又曰,景公操玉加於晏子之身,哭之,涕滿襟。章子諫曰:「非禮也。」公曰:「安用禮乎?昔者吾與夫子游於公邑之上,一日而三不聽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則亡,何禮有之?」裹髻而哭,哀盡方去。

  《太史公書》言晏子卒於景公四十八年,然錢穆於《先秦諸子繫年:附晏嬰卒年考》云:「今按《左傳》記晏子言行,止於魯昭二十六年,即齊景之三十二年也。《晏子春秋》外篇第八,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飲諸大夫酒……景公五十八年薨,晏子沒,至遲當在景公四十二年前……若謂子即以是年迕,何以《左傳》於魯昭二十六以後,歷十六年之久,更不載晏子一言一事乎?證以《晏子春秋》沒十七年之明文,其為不可信明矣。」即推定晏子卒年後於景公三十二年而前於景公四十二年矣。其卒年之實,人未可知。

  太史公言晏子「見義不為無勇」、「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乃史公好賢樂善。吾謂晏子乃缺伯樂之千里馬。聖人修政,讒諛尚且不止,況失政乎?故靈莊之禍,非聖賢之不親廟室,有剛愎而失聰矣。晏子雖十諫景公,猶不止景公之侈靡,哀乎晏平仲嬰,勢不容君子盡明其志矣。


收錄日期: 2021-04-21 21:46: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1000051KK014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