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的來源??

2006-12-31 8:59 pm
知道的請幫幫手~
還有..可以教我如何換車(車太)嗎?

回答 (5)

2006-12-31 9:02 pm
✔ 最佳答案
單車駕駛

物理學中的力學主宰著所有物體的運動方式。因此,單車的運動方式也可以以物理理論來解釋及預測。在本文章中我將會以簡單的力學向大家詳細解說兩項單車的基本動作,就是起動及轉向。
首先我想與大家談談的是起動,因為在進行任何動作之前都要令到單車移動,這是單車最基本而必要的動作。可能有人會認為起動是一非常簡單的事情,只要踏下腳踏就可以,但其實當中牽涉的事就並不簡單了。
在講解這兩項運動前,大家一定要對物理有個初步的概念,我會向大家介紹兩道物理公式,這就是牛頓力學第二定律。
F = m X a - F是力的大小,m是物體的質量,a是物體的加速度。而這公式的意思是指物體的加速度是取決於力的大小及物體的質量。
T = F X r - 這公式是用來計算力矩的大小,力矩是力對物體作出旋轉能力的量度。這公式的含意是力矩的大小是取決於力的大小及旋轉的半徑(力與旋轉中心的距離)。
而兩條公式中的因果關係都是力是因,旋轉或加速是果。
可能大家並不知道,是甚麼力量令到單車由靜止的狀態到以一定的速度移動。大家或者會以為是腳的力量令單車移動,但這個答案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正確推動單車的力量是單車胎與地面的磨擦力。當你踏下腳踏時,車輪是以與前進的反方向旋轉,與此同時,車輪與地面的接觸會形成一種靜磨擦力,推動單車向前進。而單車的加速度則可以以上述的公式起(F = m X a)計算。以這公式推論,如果想單車加速得快就要減少單車的重量或加大推動單車的力度,所以很多人會選用輕量化的零件,另外,最簡單加大推動單車力度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增加車胎與地面的磨擦力,即是更換與地面有更好接觸的輪胎,另一個方法就是轉換齒輪的比例,即是所謂的「轉波」,因為這可以調節由腳踏傳來的力與車輪輸出的力的分配。而礙於本人有限的物理知識,更詳細及複雜的方法和解釋則不在此篇章的範圍內。
在起步之後,我想與大家探討一下轉彎的問題。其實,在力學的角度而言,轉彎其實是一種圓周運動,因為在平常的情況下,轉彎所走的路線是圓形的一部份,所以牛頓力學中圓周運動的公式可以應用在單車轉彎的問題上。在講解轉彎問題之前,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圓周運動的公式。這是以下解釋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F = mv2/r -在此公式中,F是向心力,是用來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的,m是物體的質量,v是物體的運動速度(也可以說是過彎速度),r是物體運動的圓形半徑。這公式在往後的解釋中是必要的。
而這公式中的因果關係就是力是因,改變運動方向是果。
那麼在單車這個例子中,改變單車運動方向的力是從何而來呢?其實力的來源與起動時力的來源一樣,就是輪胎與地面的靜磨擦力。而我們在轉彎時改變車頭的方向就是要把靜磨擦力的方向改變,令到磨擦力是用來改變單車的運動方向而不是用來加速。根據以上的公式,如果想在同一彎角上提升過彎的速度,你要注意以下幾點︰
加大F,即是之前提過的車胎與地面的磨擦力,可以透過換胎來增加。
減少m,即是減低車身的重量。
加大r,即是減少轉彎時的弧度,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要以外-內-外的線位入彎。即是入彎時要靠外線,之後把車駛進彎心,出彎時要靠外線,這就是外-內外的線位了。
以內-內-內的線位過彎的圓半徑是比以外-內-外過彎的小得多,如果要保持此線過彎的話,過彎的速度會大大減慢,雖然路線是短了,但也彌補不了速度上的損失,所以,如果想以最高速過彎,良好的線位觀念比更換零件更為重要,而且這樣做你才可以把單車的性能發揮至極限。
補充一點,要在雨中安全行車就要以比晴天時低的速度過彎,因為雨水會減少車胎與路面的磨擦力,令到可容許的極限過彎速度減少。
之後想與大家探討的問題就是轉彎時駕駛者要作出傾斜的問題,其實這樣做是為了讓身體平衡而非單純為了輔助轉向。原因請看下圖︰



在圖中所示,W是單車及其駕駛者的重量,R是地面給予單車的反作用力,f是車胎與地面的磨擦力,a是重心和車胎與地面接觸點的距離,h是重心與地面的距離。在轉彎的時候,地面的磨擦力提供了作出圓周運動的向心力,與此同時,它也製造了一個順時針方向的力矩,它的大小是f X h。此力矩會令到單車作出轉旋。要平衡這個力矩,我們便要傾側身體,令到重心與車胎、地面的接觸面有一個距離,這樣的話就可以令到地面的反作用力做出一個逆時針方向的力矩,其大小為R X a。根據這個關係推斷︰

f X h = R X a
mv2h/r = mga
a/h = v2/rg
tanθ = v2/rg

在以上的推衍中,g是重力加速度,θ是駕駛者傾側的角度,在第一個步驟中,f = mv2/r是因為向心力是由地面的磨擦力提供的,R = mg是因為地面的反作用力與單車及駕駛者的重量相等。以上述推算的算式來說,當單車的過彎速度愈高,又或者是彎角的半俓愈小時,駕駛者所需要傾側的角度就愈大。如果車速很高而駕駛者不作傾側的話,就不可以成功轉彎。
總括以上的論點而言,車胎的特性對起步及轉彎都有相當的幫助。另外,如果想用單車跑得更好的話,就最好想想如何利用轉彎線位來提昇過彎速度。不過影響單車性能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懸掛系統,而所牽涉的物理問題實在很多兼且非常深奧,在此不能盡言此。希望大家看過這篇文章之後能提高閣下的單車知識,培養出一套正確的駕駛意識。
2007-02-03 6:06 pm
是單車的來源,不是單車的駕駛呢... ...
不過你有講換胎... ...
2006-12-31 9:50 pm
以物理學角看單車駕駛 作者︰dennisckk

--------------------------------------------------------------------------------
物理學中的力學主宰著所有物體的運動方式。因此,單車的運動方式也可以以物理理論來解釋及預測。在本文章中我將會以簡單的力學向大家詳細解說兩項單車的基本動作,就是起動及轉向。
首先我想與大家談談的是起動,因為在進行任何動作之前都要令到單車移動,這是單車最基本而必要的動作。可能有人會認為起動是一非常簡單的事情,只要踏下腳踏就可以,但其實當中牽涉的事就並不簡單了。
在講解這兩項運動前,大家一定要對物理有個初步的概念,我會向大家介紹兩道物理公式,這就是牛頓力學第二定律。
F = m X a - F是力的大小,m是物體的質量,a是物體的加速度。而這公式的意思是指物體的加速度是取決於力的大小及物體的質量。
T = F X r - 這公式是用來計算力矩的大小,力矩是力對物體作出旋轉能力的量度。這公式的含意是力矩的大小是取決於力的大小及旋轉的半徑(力與旋轉中心的距離)。
而兩條公式中的因果關係都是力是因,旋轉或加速是果。
可能大家並不知道,是甚麼力量令到單車由靜止的狀態到以一定的速度移動。大家或者會以為是腳的力量令單車移動,但這個答案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正確推動單車的力量是單車胎與地面的磨擦力。當你踏下腳踏時,車輪是以與前進的反方向旋轉,與此同時,車輪與地面的接觸會形成一種靜磨擦力,推動單車向前進。而單車的加速度則可以以上述的公式起(F = m X a)計算。以這公式推論,如果想單車加速得快就要減少單車的重量或加大推動單車的力度,所以很多人會選用輕量化的零件,另外,最簡單加大推動單車力度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增加車胎與地面的磨擦力,即是更換與地面有更好接觸的輪胎,另一個方法就是轉換齒輪的比例,即是所謂的「轉波」,因為這可以調節由腳踏傳來的力與車輪輸出的力的分配。而礙於本人有限的物理知識,更詳細及複雜的方法和解釋則不在此篇章的範圍內。
在起步之後,我想與大家探討一下轉彎的問題。其實,在力學的角度而言,轉彎其實是一種圓周運動,因為在平常的情況下,轉彎所走的路線是圓形的一部份,所以牛頓力學中圓周運動的公式可以應用在單車轉彎的問題上。在講解轉彎問題之前,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圓周運動的公式。這是以下解釋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F = mv2/r -在此公式中,F是向心力,是用來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的,m是物體的質量,v是物體的運動速度(也可以說是過彎速度),r是物體運動的圓形半徑。這公式在往後的解釋中是必要的。
而這公式中的因果關係就是力是因,改變運動方向是果。
那麼在單車這個例子中,改變單車運動方向的力是從何而來呢?其實力的來源與起動時力的來源一樣,就是輪胎與地面的靜磨擦力。而我們在轉彎時改變車頭的方向就是要把靜磨擦力的方向改變,令到磨擦力是用來改變單車的運動方向而不是用來加速。根據以上的公式,如果想在同一彎角上提升過彎的速度,你要注意以下幾點︰
加大F,即是之前提過的車胎與地面的磨擦力,可以透過換胎來增加。
減少m,即是減低車身的重量。
加大r,即是減少轉彎時的弧度,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要以外-內-外的線位入彎。即是入彎時要靠外線,之後把車駛進彎心,出彎時要靠外線,這就是外-內外的線位了。
以內-內-內的線位過彎的圓半徑是比以外-內-外過彎的小得多,如果要保持此線過彎的話,過彎的速度會大大減慢,雖然路線是短了,但也彌補不了速度上的損失,所以,如果想以最高速過彎,良好的線位觀念比更換零件更為重要,而且這樣做你才可以把單車的性能發揮至極限。
補充一點,要在雨中安全行車就要以比晴天時低的速度過彎,因為雨水會減少車胎與路面的磨擦力,令到可容許的極限過彎速度減少。
之後想與大家探討的問題就是轉彎時駕駛者要作出傾斜的問題,其實這樣做是為了讓身體平衡而非單純為了輔助轉向。原因請看下圖︰



在圖中所示,W是單車及其駕駛者的重量,R是地面給予單車的反作用力,f是車胎與地面的磨擦力,a是重心和車胎與地面接觸點的距離,h是重心與地面的距離。在轉彎的時候,地面的磨擦力提供了作出圓周運動的向心力,與此同時,它也製造了一個順時針方向的力矩,它的大小是f X h。此力矩會令到單車作出轉旋。要平衡這個力矩,我們便要傾側身體,令到重心與車胎、地面的接觸面有一個距離,這樣的話就可以令到地面的反作用力做出一個逆時針方向的力矩,其大小為R X a。根據這個關係推斷︰

f X h = R X a
mv2h/r = mga
a/h = v2/rg
tanθ = v2/rg
在以上的推衍中,g是重力加速度,θ是駕駛者傾側的角度,在第一個步驟中,f = mv2/r是因為向心力是由地面的磨擦力提供的,R = mg是因為地面的反作用力與單車及駕駛者的重量相等。以上述推算的算式來說,當單車的過彎速度愈高,又或者是彎角的半俓愈小時,駕駛者所需要傾側的角度就愈大。如果車速很高而駕駛者不作傾側的話,就不可以成功轉彎。
總括以上的論點而言,車胎的特性對起步及轉彎都有相當的幫助。另外,如果想用單車跑得更好的話,就最好想想如何利用轉彎線位來提昇過彎速度。不過影響單車性能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懸掛系統,而所牽涉的物理問題實在很多兼且非常深奧,在此不能盡言此。希望大家看過這篇文章之後能提高閣下的單車知識,培養出一套正確的駕駛意識。
--------------------------------------------------------------------------------

換單車軚.

換前邊內胎, 先拆個輪出來, 放晒d氣, 然後用一鯉魚鉗弄開一個地方, 再用螺絲批弄開左或右, 咁條外軚既邊邊就會露左出黎, 後你拿開鯉魚鉗及螺絲批, 繼續用螺絲批弄開外軚的邊, 直至成個圈為止, 之後你伸手入去meet條內軚出來, 更換.....

當輪圈沒有內軚時, 請先用手摸外軚的入邊, 看有沒有釘等尖物留在裡邊, 這是重要的, 但請小心手被尖物弄至流血 !!

更換......換新后, 請先把喉咀塞入去輪圈個小孔位, 再打小小氣, 用手泵打5-6下左右, 后塞番條軚入去, 做回剛才拆開的次序, 要均衡的, 勿心急, 之後打返氣就可以了. 兩邊要對正, 勿一邊HIGH制膠, 一邊又鬼咁多位.

一些單車店換后軚(外或內) 時, 不會把整個輪拆出來, 因會花時間及心機, 又怕老化有問題, 所以會用工具擴開下尾叉, 再做以上工夫, 弄好條尾軚入去時, 便鬆開擴開下尾叉的工具.

換外軚要看清外軚的箭咀方向, 因順著去會順一些, 倒行逆思必自"弊"

至於換單車錬, 鍊的種類你知道多少, KMC(版子)
小心看真要拆開的位置, 勿拆錯, 要小心度好單車鍊的長短,
果條心, 貫穿兩個扣的, 在拆及裝返上去時要剛剛好, 勿有多, 出左來.
弄好后要加油.

*****我冇抄別人的回答呀!!!!!!!!!!
參考: 我上網自己搵 !
2006-12-31 9:04 pm
單車駕駛

物理學中的力學主宰著所有物體的運動方式。因此,單車的運動方式也可以以物理理論來解釋及預測。在本文章中我將會以簡單的力學向大家詳細解說兩項單車的基本動作,就是起動及轉向。
首先我想與大家談談的是起動,因為在進行任何動作之前都要令到單車移動,這是單車最基本而必要的動作。可能有人會認為起動是一非常簡單的事情,只要踏下腳踏就可以,但其實當中牽涉的事就並不簡單了。
在講解這兩項運動前,大家一定要對物理有個初步的概念,我會向大家介紹兩道物理公式,這就是牛頓力學第二定律。
F = m X a - F是力的大小,m是物體的質量,a是物體的加速度。而這公式的意思是指物體的加速度是取決於力的大小及物體的質量。
T = F X r - 這公式是用來計算力矩的大小,力矩是力對物體作出旋轉能力的量度。這公式的含意是力矩的大小是取決於力的大小及旋轉的半徑(力與旋轉中心的距離)。
而兩條公式中的因果關係都是力是因,旋轉或加速是果。
可能大家並不知道,是甚麼力量令到單車由靜止的狀態到以一定的速度移動。大家或者會以為是腳的力量令單車移動,但這個答案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正確推動單車的力量是單車胎與地面的磨擦力。當你踏下腳踏時,車輪是以與前進的反方向旋轉,與此同時,車輪與地面的接觸會形成一種靜磨擦力,推動單車向前進。而單車的加速度則可以以上述的公式起(F = m X a)計算。以這公式推論,如果想單車加速得快就要減少單車的重量或加大推動單車的力度,所以很多人會選用輕量化的零件,另外,最簡單加大推動單車力度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增加車胎與地面的磨擦力,即是更換與地面有更好接觸的輪胎,另一個方法就是轉換齒輪的比例,即是所謂的「轉波」,因為這可以調節由腳踏傳來的力與車輪輸出的力的分配。而礙於本人有限的物理知識,更詳細及複雜的方法和解釋則不在此篇章的範圍內。
在起步之後,我想與大家探討一下轉彎的問題。其實,在力學的角度而言,轉彎其實是一種圓周運動,因為在平常的情況下,轉彎所走的路線是圓形的一部份,所以牛頓力學中圓周運動的公式可以應用在單車轉彎的問題上。在講解轉彎問題之前,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圓周運動的公式。這是以下解釋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F = mv2/r -在此公式中,F是向心力,是用來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的,m是物體的質量,v是物體的運動速度(也可以說是過彎速度),r是物體運動的圓形半徑。這公式在往後的解釋中是必要的。
而這公式中的因果關係就是力是因,改變運動方向是果。
那麼在單車這個例子中,改變單車運動方向的力是從何而來呢?其實力的來源與起動時力的來源一樣,就是輪胎與地面的靜磨擦力。而我們在轉彎時改變車頭的方向就是要把靜磨擦力的方向改變,令到磨擦力是用來改變單車的運動方向而不是用來加速。根據以上的公式,如果想在同一彎角上提升過彎的速度,你要注意以下幾點︰
加大F,即是之前提過的車胎與地面的磨擦力,可以透過換胎來增加。
減少m,即是減低車身的重量。
加大r,即是減少轉彎時的弧度,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要以外-內-外的線位入彎。即是入彎時要靠外線,之後把車駛進彎心,出彎時要靠外線,這就是外-內外的線位了。
以內-內-內的線位過彎的圓半徑是比以外-內-外過彎的小得多,如果要保持此線過彎的話,過彎的速度會大大減慢,雖然路線是短了,但也彌補不了速度上的損失,所以,如果想以最高速過彎,良好的線位觀念比更換零件更為重要,而且這樣做你才可以把單車的性能發揮至極限。
補充一點,要在雨中安全行車就要以比晴天時低的速度過彎,因為雨水會減少車胎與路面的磨擦力,令到可容許的極限過彎速度減少。
之後想與大家探討的問題就是轉彎時駕駛者要作出傾斜的問題,其實這樣做是為了讓身體平衡而非單純為了輔助轉向。原因請看下圖︰



在圖中所示,W是單車及其駕駛者的重量,R是地面給予單車的反作用力,f是車胎與地面的磨擦力,a是重心和車胎與地面接觸點的距離,h是重心與地面的距離。在轉彎的時候,地面的磨擦力提供了作出圓周運動的向心力,與此同時,它也製造了一個順時針方向的力矩,它的大小是f X h。此力矩會令到單車作出轉旋。要平衡這個力矩,我們便要傾側身體,令到重心與車胎、地面的接觸面有一個距離,這樣的話就可以令到地面的反作用力做出一個逆時針方向的力矩,其大小為R X a。根據這個關係推斷︰

f X h = R X a
mv2h/r = mga
a/h = v2/rg
tanθ = v2/rg

在以上的推衍中,g是重力加速度,θ是駕駛者傾側的角度,在第一個步驟中,f = mv2/r是因為向心力是由地面的磨擦力提供的,R = mg是因為地面的反作用力與單車及駕駛者的重量相等。以上述推算的算式來說,當單車的過彎速度愈高,又或者是彎角的半俓愈小時,駕駛者所需要傾側的角度就愈大。如果車速很高而駕駛者不作傾側的話,就不可以成功轉彎。
總括以上的論點而言,車胎的特性對起步及轉彎都有相當的幫助。另外,如果想用單車跑得更好的話,就最好想想如何利用轉彎線位來提昇過彎速度。不過影響單車性能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懸掛系統,而所牽涉的物理問題實在很多兼且非常深奧,在此不能盡言此。希望大家看過這篇文章之後能提高閣下的單車知識,培養出一套正確的駕駛意識。
參考: 我
2006-12-31 9:02 pm
自行車,亦稱腳踏車或單車,臺灣話另稱孔明車或鐵馬,是通常二輪的小型陸上車輛。一般以人騎上腳踩踏板而驅動之。英文bicycle的bi-意指二而cycle意指輪。在中國大陸、台灣、澳門和新加坡,通常稱為「自行車」或「腳踏車」,在香港則通常稱為「單車」。

很多國家和地區認爲單車是車輛,常常要求適當配備甚至是要向政府相關部門登記領取車牌後始得上路。有些地方要求單車用燈,像是夜間行車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交通法規將單車列為一種非機動車。

中華民國政府的交通法規將腳踏車列爲一種人力慢車。臺灣的慢車類似中國大陸的非機動車。
歷史
在香港,單車屬於「非機動車輛」,毋須領有牌照,但在路上(包括單車徑)行駛時,須遵守和機動車輛一樣的交通規則
法國人西夫拉克在一個下雨天,在街頭被經過的四輪馬車濺了一身泥,這一濺使他突發奇想:四輪馬車這麼寬,應當把馬車順着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於是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誕生了。這輛小車有前後兩個木質的車輪,中間連着橫梁,上面安了一條板凳,像一個玩具。這輛「木馬輪」雖然既沒有傳動鏈條,又無轉向裝置,但一般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單車。


1818年,德國看林人德萊斯也製做了一輛兩輪車,他在前輪上加上了一個控制方向的車把,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是騎車時依然要用兩隻腳蹬地,才能推動車子向前滾動。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在德萊斯發明的木輪車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桿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制,前輪大,後輪小。這樣人的雙腳終於真正離開地面,由雙腳的交替踩動帶動輪子滾動車輛前行。1842年,麥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跑了20千米。

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在前輪上安裝了能轉動的腳蹬板,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面。他們把這輛車冠以「單車」的雅名,並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

從西夫拉克一直到雷諾,他們製做的單車與現代單車差別較大,這種不帶鏈條傳動系統的單車為了提高速度只能通過提高前輪的直徑來實現,由此造成車輛極高,前輪的直徑甚至超過了普通人的身高,騎單車變成了一項相當危險的運動,當騎行者摔倒在地的時候往往會受傷。真正具有現代化形式的單車在1874年誕生。英國人羅松在單車上別出心裁地裝上鏈條和鏈輪,用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

1886年英國的機械工程師斯塔利,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單車樣式,裝上前叉和車閘,前後輪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單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單車部件用的機床,為單車的大量生產和推廣應用開闢了寬闊的道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單車之父」。他所設計的單車車型與今天單車的樣子已經基本一致了。

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將自家花園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並打足氣裝在單車上,這是充氣輪胎的開端。充氣輪胎是單車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創舉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單車的騎行性能,而且完善了單車的使用功能。
種類
公路車(Road Bike)
專門設計用來在公路上運動競速的車種,車架方面採線條優美的設計,有減低風阻的下彎把手設計,較細的低阻力外胎,且輪徑比一般的登山越野車都大,能不用花太大的力氣就可以輕鬆的前進,車架材質部份,是採用超輕量化的材質。
山地車(登山車 Mountain Bike)
設計為騎乘於山區的車種,通常具有變速器可變換省力或快速的檔位,有些會在車架安裝避震器,部份的輪胎胎皮是巧克力胎紋以便於在無鋪面的路面騎乘。
休閒車
旅行車(Touring Bike)
折疊車(Folding Bike)
是為了便於攜帶與裝進車內而設計的車種,有些地方的鐵路及航空等公共交通工具允許旅客隨身攜帶可折疊收合並裝袋的腳踏車。

踏腳踏車是新聞
腳踏車大約於1875年傳入中國,腳踏車最初稱為「洋馬兒」,對中國人來說,「洋馬兒」是新奇的事物。在當時的刊物《點可齋畫報》就好幾次都把外國人踏腳踏車當成了新聞......
第一位和最後一位懂踏腳踏車的中國皇帝
皇帝溥儀結婚時,他的堂哥哥溥佳送了他一部腳踏車。有大臣知道後便狠狠地罵了溥佳一頓,說不應該把這危險的東西給皇帝。
但溥儀沒有理會大臣的反對,只不過是幾天便學會了,他便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和最後一位懂踏腳踏車的中國皇帝。據說,溥儀會因為要踏腳踏車而把皇宮中的所有門檻也拆除了。
著名廠商
捷安特ATX680Colnago (意大利)
Trek Bicycle Corporation (美國)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美國)
Pacific Cycle (美國)
Cannondale Bicycle Corporation (美國)
捷安特(巨大機械公司)(Giant)(台灣)
美利達(臺灣)
Raleigh Bicycle(英國)
鳳凰單車(中國大陸)
永久單車(中國大陸)
飛鴿單車(中國大陸)
著名運動賽事
環法大賽(始於1903年)
環意大利賽 (始於1909年)
環西班牙大賽(始於1935年)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39: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31000051KK016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