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在哪所書院學醫

2006-12-30 8:00 pm
孫中山在哪所書院學醫and孫中山的生平
更新1:

香港西醫書院現在是什麼

回答 (4)

2006-12-30 8:08 pm
✔ 最佳答案

廣州博濟醫院(Canton Hospital )附設醫科學校肄業 1886
香港西醫書院畢業 1892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


孫中山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0/Sun_Yat-sen_2.jpg


性別:


政黨:
中國國民黨

籍貫:
廣東省中山縣

出生:
1866年1月12日
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

逝世:
1925年3月12日
河北省北京市

學歷




夏威夷檀香山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1882
夏威夷檀香山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肄業 1883
香港拔萃書院(Diocean Home)肄業 1883
香港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肄業 1884
廣州博濟醫院(Canton Hospital )附設醫科學校肄業 1886
香港西醫書院畢業 1892

經歷




創立「興中會」(檀香山)1894.11.24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研究 1896-1897
創設中西學校(後改名「大同學校」)(日本橫濱)1898
創立「中華革命軍」(夏威夷檀香山) 1904.01
中國同盟會(日本東京)總理 1905.8.20
(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 1912.01.01-1913.04.01
國民捐總會總理 1912
國民黨理事長 1912
中華革命黨總理 1914
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 1917.09.10-1918.05.04
中華民國軍政府(總裁製)總裁 1918.07.05-1919.08.07
改組中國國民黨 1919.10.10
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 1921.05.05-
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大元帥 1923.03.02-1924.03.12
早年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d/Sunyatsanstatuehnl.JPG/180px-Sunyatsanstatuehnl.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孫中山的雕像現仍矗立於檀香山華埠的街頭
孫中山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在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準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乾亨行」。2月20日,孫中山先生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2006-12-30 8:10 pm
孫中山在哪所書院學醫:
廣州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學堂
後來轉入香港西醫書院

孫中山生平: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生于廣東省香山縣(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孫中山幼名帝象,讀書時取名文,號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則常以中山為名。
孫中山幼年時愛听老人講述太平天國的故事,少年時代在美國屬地檀香山先后就讀于英美教會所辦的意奧蘭尼學校和奧阿厚書院。1883-1886年,孫中山繼續求學于香港拔萃書室、域多利書院。畢業后,他先進廣州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學堂學習,后來轉入香港西醫書院(這所學校后來并入香港大學〕學醫。在校期間,他不但努力攻讀醫學,而且還廣泛研讀了西方國家的政治、歷史、軍事、科學書籍,并結識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892年 7月,孫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績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曾先后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他的醫術精明,而且對貧窮病人免費治療,因此,行醫“不滿兩三月,聲名鵲起”。

1894年 6月,孫中山到天津上書李鴻章,要求改革時政,被置之不理。同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在戰爭中接連失敗,孫中山進一步認清了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愈發堅定了救國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華僑中宣傳革命。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复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次年1月,孫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興中會,准備在廣州發動起義,因事泄而失敗,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將他作為重要國事犯到處懸重賞通緝。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 5次環游世界,在華僑中廣泛宣傳革命,建立革命組織。

1896年10月,孫中山在英國倫敦被清政府使館誘捕后經他的老師英國人康德黎營救脫險。1905年 8月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政党--“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孫中山被一致推舉為總理。在同盟會机關報《民報》的發刊詞里,孫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

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党人,積极發動武裝起義。孫中山直接領導的起義有1907年5月的黃岡起義、6月的七女湖起義、9月的防城起義、10月的鎮南關起義、1908年2月的欽州起義、4月的河口起義,1910年2月的廣州新軍起義以及1911年4月27日(陰歷3月29日)的黃花岡起義,加上1895年的廣州起義和1900年的惠州起義,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領導了10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雖然失敗,卻喚醒了中國人民,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在美國聞訊,立即在歐美各國開展外交活動,爭取各國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在南京舉行的17省代表會議上,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職,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了臨時參議院,公布了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于立憲派和其他舊勢力對袁世凱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協態度,孫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并荐袁世凱以自代。3月8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職。

袁世凱上台后,逐步實現其變共和為專制的陰謀。1913年3月20日,他派 人在上海暗殺了國民党代理理事長宋教仁;4月,又非法簽訂善后大借款,准 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孫中山看清了袁世凱的真面目,發動了二 次革命,江西、南京、上海、四川等地先后起兵討袁,但因國民党內部渙散, 在袁軍的進攻下,不到兩個月先后失敗。 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被迫逃亡日本。1914年7月,他在東京成立中華 革命党,被推舉為總理,繼續領導反袁斗爭。

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与宋慶齡在東京結婚。同年12月,袁世凱不顧全 國人民的反對,公然稱帝。12月25日,愛國將領蔡鍔首先在云南舉起了討袁護 國的旗幟,各省紛紛響應。袁世凱被迫取消了帝制,在舉國人民的唾罵中一命 嗚呼。 袁世凱死后,中國仍處于各派軍閥割据混 戰的動亂局面。張勛复辟事件發生后,孫中山 立即舉起護法旗幟,號召國會議員南下護法。 1917年9月1日,在廣州召開的國會非常會議上, 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軍政府 成立后,滇、桂軍閥通過改組軍政府排擠孫中 山。1918年5月4日,孫中山向非常國會提出辭職,离粵赴滬。自此到1920年11月,孫中山在 上海完成了《孫文學說》、《建國方略》、《 建國大綱》等箸述。 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 月,孫中山把中華革命党改組為中國國民党。此時,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 五四”運動已經爆發。1920年10月,在孫中山的督促下,陳炯明率粵軍攻克 廣州。11月,孫中山回到廣州,重新護法軍政府。1921年 5月,孫中山在廣 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成立正式政府。

1922年 6月,陳炯明發動叛亂,孫中山被迫离開廣州再赴上海,二次護法 運動又告失敗。此后,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党和蘇俄的幫助,提出聯俄、聯 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初驅逐陳炯明后,孫中山在廣州重建大元帥府,并派出“孫逸仙博 士代表團”訪問蘇聯,邀請蘇聯政治和軍事顧問到廣州幫助中國革命。1924年 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党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党綱、党章,重新解 釋了三民主義;同時創辦黃埔軍官學校,訓練革命武裝干部。同年10月在鎮壓 廣州商團叛亂后,應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國事,終因積勞病劇,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2006-12-30 8:09 pm
香港西醫書院....
二. 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蹟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又字公武,號日新,嗣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之名由此而來。 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時,還曾化名陳文、陳載之、張宣、吳仲、高達生、高野長雄、Dokans、A laha等。 筆名則曾用「南洋小學」。在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孫中山小時候家境貧寒,他的父親孫達成是佃農兼當更夫,早年在澳門當鞋匠。母楊氏、姊孫妙茜均參與農業勞動;兄孫眉曾受僱於鄰村大戶。因家境困苦,孫中山由六歲起就參加農業輔助勞動,過著清苦的生活。
孫中山十歲入鄉墊讀書,據他自稱「幼年從學村塾,僅識之無」 ,他的國學知識主要是長成後自修所得。兩年後,孫中山遠涉重洋至檀香山,在孫眉開設的商店辦理店務,旋入意奧蘭尼(Iolani)學校(男子中學)學習。他對於英語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於是他決心克服語言障礙,並在三年後畢業時,各科成績優良,英文以全級第二的成績畢業。畢業後更升入當時被視為名校中學的奧阿厚(Oahu)書院(高級中學)。孫中山從這些英美教會所辦,以英語授課的學校中接受西方科學人文知識的基礎教育,開始受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所薰陶,並對西方教育制度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後來記述:「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見其教法之善,遠甚吾鄉。故每課暇,輒與周圍同學相談衷曲,而改良祖國,拯救同群之願。於是乎生。當時所懷,一若必使我國人人皆免苦難,皆享福樂而後快者。」
一八八三年,孫中山自檀香山歸國。他對國家的貧困落後頗感不滿。居翠享期間,在他倡議下,村裡採了一些興革鄉政的措施,「如教育、防盜、街燈、清道、防病,皆為籌辦」 。為破除封建迷信,他又與同村好友陸皓東毀壞了北帝廟偶像。這種瀆神行為遭到村民的指責,他被迫赴香港。年底,孫中山在香港入基督教。
孫中山後進入香港的高級學校:拔萃書院(Dioscesan Boy’s Home)、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讀書。此期間爆發中法戰爭,民族危機激起人們的愛國熱情。他對清廷在打勝仗的情況下仍卑怯求和的行徑深感憤慨,從而滋生了「傾覆清廷」的意念。
一八八五年,孫中山與盧慕貞結婚,後生有一子(孫科)二女。盧氏乃一無文化的家庭婦女,因孫中山長期在外求學和從事政治活動,雙方甚少在一起共同生活。一八八七年,孫中山入讀香港西醫書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他學習勤奮,成績優異,經常名列前茅。且於課餘博覽中國經史和西方的政治、軍事、歷史、物理等類書籍,特別喜歡達爾文《物種起源》、《法國革命史》以及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家傳記。孫中山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開始萌芽。與此同時,他常對親友發表不滿清朝的言論,與陳少白、尤列、楊鶴齡三人尤為投契,互抒救國抱負,傾慕洪秀全,被人稱為「四大寇」。
一八九二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在澳門、廣州行醫,並免費替窮人治病,造福人群。但被同行排擠,轉赴廣州開設東西葯局。行醫期間,他以更大的熱情努力探索各種救國途徑:一方面加強與會黨等反清力量的聯繫,甚至曾與陸皓東、鄭士良、尤列等數人共同醞釀冀圖建立一個以「驅除韃虜,恢復華夏」為宗旨,名為「興中會」的反清組織。孫中山看到國家的貧弱,惹來列強強迫凌辱、國土面臨瓜分,他意識到「醫人不如醫國」。於是在一八九四年六月,他偕陸皓東至天津上書直隸督李鴻章上「萬言書」,主張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體制,使「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即從發展教育事業、農業、工礦業、商業和交通運輸企業四個方面著手,作為中國「富強之大徑,治國之大本」。 但孫中山未受李鴻章接見,上書亦未被理睬,深感失望。當時,適逢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即甲午戰爭),孫中山對清廷在戰爭初期的顢頇無能尤感憤懣。於是,他毅然拋棄了對清廷的幻想並擺脫了改良主義的羈絆,成為中國民主革命事業的開拓者。
一八九六年十月,孫中山在英國倫敦為清駐英公使館所綁架,面臨被偷運回國處死的危機。幸得他的老師、香港西醫書院前教務長康德黎(Cantlie,Sir James)等奔走營救。倫敦蒙難十三日,使孫中山名馳中外。此後他以大半年多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等處認真研讀歐美各種思想流派的著作,並就地考察英國的社會狀況,思索著西方各國政治制度的得失。他後來自述:「此期間,所見所聞,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於極樂之鄉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予欲為一勞永逸之計,乃採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 他在理論上的探討導致了日後的「三民主義」學說的形成。
一九零四年十一月,孫中山重抵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孫中山起草了《興中會章程》,強調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所造成的民族危機的嚴重性,以「振興中華」作為立會的主要宗旨。他還起草入會的秘密誓詞,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的革命主張,並在次年於香港建立興中會總機關,策劃廣州起義,後因失敗留亡海外。
一九零零年,孫中山發動「惠州起義」,失敗後繼續在國外展開革命活動。一九零五年六月二十八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聯合黃興之華興會和蔡元培之光復會,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作為同盟會宗旨,號召「建一頭等民主大共和國」。 「中國同盟會」成立初期的領導導核心由孫中山、黃興、汪精衛、章炳麟、陳天華、胡漢民、廖仲愷、宋教仁、朱執信等組成。「中國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它的誕生使中國民主革命運動有了一個指導中心。數年之內,海內外紛紛建立「同盟會」支部和分會,會員激增至數萬人。「從此革命風潮一百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孫中山對此甚感快慰。同年十月,孫中山正式把「同盟會」的十六字宗旨歸納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此時的三民主義學說,其核心內容是要通過「民族主義」、「民權主義」達到一個政治目的,即在中國建立民主共和制來取代清朝君主專制統治;至於「民生主義」,則企圖通過「平均地權」防止資本主義發展所產生的禍害。
一九一一年,清廷宣佈「鐵路國有政策」,引起川、粵、湘、鄂四省人民強烈反對,四川成立「保路同志會」,舉行集會請願和示威遊行。清朝政府派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使武漢軍力空虛,為革命黨人造就起義良機。十月十日晚,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攻佔了總衙門,並成立湖北軍政府,武昌起義成功,史稱「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後,各省紛紛響應,不到兩個月,除直隸、河南、山東和東三省外,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已宣佈獨立。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孫中山被十七省代表會議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宣告成立。當天晚上,孫中山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他當眾莊嚴宣誓,決計履行「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的責任。 一九一二年三月,孫中山為免內戰延長,鞏固中華民國根基,他要求袁世凱在遵守《臨時約法》的前提下,把大總統職位讓給袁世凱。
同年八月,「同盟會」被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任理事長。一九一三年起兵討袁,各省相繼響應,史稱「二次革命」。但不到兩個月,「二次革命」失敗。一九一四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三年後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為大元帥,與軍閥操縱的北京政府對抗。不久,滇、桂兩派軍閥操縱護法軍政府,排擠孫中山。一九一八年,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前往上海,護法運動失敗。次年創辦《建設雜誌》,發表《實業計劃》。一九一九年,孫中山便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一九二一年,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孫中山被選舉為非常大總統,再次揭櫫護法旗幟,部署北伐。一九二二年六月,陳炯明部在廣州叛變,炮轟總統府,孫中山在白鵝潭的軍艦上堅持戰鬥五十餘天後退居上海。在此前後,共產國際先後派馬林、越飛來華與孫中山會談,開始著手改組國民黨,促成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
一九二四年一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議決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可以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至此,確立「聯俄、容共」及「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國共合作實現後,在蘇聯援助下,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創立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以蔣介石為校長,培訓軍事人才,為北伐奠定基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應北京政變領導人馮玉祥等的邀請,北上共商國是。他提出了對內召開國民會議,結束軍閥統治,對外廢除不平等條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主張。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臨終時留下了「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戰鬥」的寶貴遺囑﹗


收錄日期: 2021-04-23 16:29: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30000051KK0116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