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據02年8月8日《蘋果日報》報道,香港人每日吃掉55公噸,約375萬粒魚蛋,是學生最喜愛零食的第一位,足見魚蛋的地位。
街邊篤魚蛋是五六十年代產物。當時街邊麵檔價廉,為減成本,便用潮州白魚蛋的下欄,或不太新鮮的魚肉,溝勻再以油炸熟做不料大受歡迎,成為香港街頭小食的台柱。
基本上,街邊魚蛋檔都是從批發取貨,味道大同小異,要出奇制勝就要靠個汁。好似勁多學生幫襯的「津味」,其辣汁辣得過癮。原來,辣醬乃津味自製,混入咖喱粉,辣得來夠香。而且這人氣旺,經常大排長龍,魚蛋去貨快,不會浸到無晒味,食落鮮味又彈牙,難怪每天可銷出15,000粒魚蛋,銷量驚人。
絕版瓦砵 - 砵仔糕
砵仔糕本來是用瓦砵頭盛載,近年早已絕跡。
在深水找到這檔碩果僅存的瓦砵頭砵仔糕。老闆黃生說砵仔糕是四邑地道街頭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備此糕點。
生隆特別自台山運來砵仔做糕。缽頭的的骰骰,直徑只有兩吋,容量小,受火力便均勻,不似大碗因火力不均造成邊硬中間軟的現象。而且瓦砵煮得愈多愈吸味,用舊瓦砵煮來的糕,會特別香些。砵仔糕一啖一個,香滑彈牙,有米香,老闆黃生說他們每天閒閒日賣出2,000個。
日賣500底 - 雞蛋仔
五十年代雞蛋仔已經出現。當年小販都用炭爐,手持兩塊重重的生鐵,夾蛋漿燒。近年的雞蛋仔已轉用石油氣爐,鐵夾也輕了。
「勁辣派甜甜掌門」每日賣出近五百底雞蛋仔,銷量驚人。其雞蛋仔是真材實料落足雞蛋(日用20隻蛋),蛋香十足,焗起的雞蛋仔立刻放風扇前風乾,令外殼脆口鬆化,蛋仍然保持柔軟。這店標明無色素,只見蛋色淡黃,鮮黃得刺眼的必屬加色之作,小心!
明星至愛 - 魚肉燒賣王
絕對有理由相信魚肉燒賣的受歡迎程度遠高於正印蟹皇燒賣。
潮興雖然只是向供應商取貨,但老闆說蒸燒賣的火候很緊要。「蒸5分鐘就好,耐會太腍,仲每日分幾輪咁出,咁就唔會有倒汗水整腍燒賣。」潮興的燒賣入口非常彈牙,豉油汁非常香甜,原來是特別用三四隻豉油溝成的。「好多明星都幫襯我。好似林峰每次都買幾盒,陳慧琳親都起碼食兩串,仲要勁加豉油添。」
臭名遠播 - 臭豆腐
本來是浙江紹興的傳統小食,在上海一帶處處可見。臭豆腐之所以奇臭無比,全靠把厚豆腐連「臭滷」(發酵液)及水分,放入密不透氣的容器內發酵而成。
街頭好味的臭豆腐已幾乎絕跡,要試的話得去旺角美味食店。這的臭豆腐很不錯,臭味夠,外面極脆,內軟綿,難怪蔡瀾、譚詠麟都是捧場客。
(註:小吃排名不分先後) 廉價富豪 - 碗仔翅
碗仔翅雖不是真魚翅,但起源卻真的來自魚翅。四五十年代在廟街榕樹頭一帶,街邊檔用俗稱「倒餿水」,即酒家食剩的翅頭翅尾,開豆粉水、落味精、豉油等去賣。今日的碗仔翅當然已由鋪頭自己煲自己調校,沒有魚翅,卻有粉絲。
現時許多碗仔翅入了鋪,呂仔記做的湯芡很薄,不會起粉糰,入口滑膩,湯味鮮,重要是味精下得較少,食完不會渴足一天。
另外呂仔記生菜魚肉的魚肉標榜沒有增加彈牙口感的化學物質,咬落的確不甚彈牙,但魚鮮味夠,魚肉真實感百分百。
很多人都愛把碗仔翅和魚肉兩溝,最終成為街頭小食經典配搭。
三點三 - 菠蘿包
菠蘿包因有塊凹凹凸凸似菠蘿的脆皮而命名,由細路食到而家,是香港人至愛的麵包。
正的菠蘿包脆皮要脆,包要夠香和鬆軟。樂園就特別做得出色,用糖、雞蛋、牛油、麵粉做成的脆皮,香脆鬆化;包身香味夠,是雞蛋足和加入豬油的效果,包粉筋性夠,非常鬆軟。
樂園在灣仔已有十二年歷史,是不少打工仔「三點三」的蛇竇。樂園的菠蘿包除是香港旅遊協會飲食指南所推介外,明星如鍾鎮濤、許冠文都是捧場客。
爽甜 - 豬皮蘿蔔
豬皮蘿蔔是五十年代街頭哪喳麵的傳統。五十年代香港經濟未起飛,哪喳麵一毫子有交易,又平又飽肚,大受工廠妹歡迎。
正的豬皮蘿蔔是不會浸得太腍,豬皮爽口,蘿蔔鮮嫩。靚靚的豬皮軟硬適中,彈牙爽脆。蘿蔔嫩口唔起渣,清爽清甜,配合其秘製麻辣醬更惹味。
港式甜薄餅 - 糖餅
在香港至少有八十年歷史,它之所以叫糖餅,因夾在薄餅的糖有如一段段白,是幾十年前小孩子的平價零食。
糖要由經驗豐富的師傅才做得好。做法是將麥芽糖加熱融化,以棍棒持續拉扯,令它由金黃色逐漸轉成白色,當糖拉至條狀時就以剪刀剪成一段段,冷卻後的糖就會變成脆身。
黃大仙的甜絲絲懷舊美食店的糖餅入口脆卜卜而唔黐牙。薄餅日日新鮮做,又薄又軟,加上糖和椰絲花生食,能重拾童年回憶
鬆化香甜 - 蛋撻
蛋撻陪住我們幾十年,相信好多人小時候都梳過「蛋撻頭」髮型,可知幾深入民心。
檀島蛋撻已有四十幾年歷史,由當年每個三毫子個賣到今日的$4個。檀島的蛋撻有128層酥皮,比普通的100層多,咬落果然特別鬆化香酥。蛋漿蛋味夠,又滑膩,最得人心是甜度適中。
失傳手製 - 芝麻卷
又名「菲林卷」,是七八十年代在各大茶樓紅極一時的壓軸甜品,近年已買少見少。現在有都是工場大量生產的貨色。
真知味的芝麻卷一直堅持以人手做,芝麻也是自己炒。芝麻卷有7個圈,每一圈也很平均,證明師傅每次倒「芝麻汁」入長形糕盒內,力度、分量也很平均。咬了一口,口感很爽,芝麻味很香濃,甜一點更佳。
香甜暖胃 - 煨番薯
從前中國村人常把番薯放入灶內,用剛熄滅的柴火灰爐將番薯煨熟。香港四五十年代街邊煨番薯亦是以柴火放在大圓鐵桶內煨,其後才用火力較持久的炭取代。
像位於旺角的陳婆婆煨番薯檔,一年四季也見其影。平時專賣黃番薯,冬天便加賣當造的紫心番薯。
揀番薯要墜手大條、皮越皺代表煨得熟,太脹則煨得未透,若皮滲出黑糖,即糖分夠多一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