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古人歡度春節為時一個月,從十二月廿四日送神日開始至正月十五元宵節,爆竹煙火、殺雞宰鴨,大小節目一次過完成,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人事事講求“快、精、準”,不合時宜的過年習俗,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消失。與上一代相比,現在年輕人的感覺,正在逐步淡化。各位家長如果不想讓華人的傳統文化被時代淘汰,就必須配合年輕人的步伐,將過年習俗來個“創意大變身”!
年初一
傳統習俗:大年初一稱為“ 開正”,家家戶戶會祭拜神明和祖先,祈求子孫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如意。開正的時刻,隨每年干支(例如:甲、乙;子、酉等)不同而有不同,一般來說,約在正月初一的凌晨。人們通常等到除夕守歲,待午夜開正時刻一到,祭拜過神明後,才去睡覺。
開正時,家家門口懸掛紅彩或八仙彩,廳堂點上燈,神桌上也點上蠟燭。貢品方面,可供奉水仙或梅花等,以及各種應節食品,如柑、年糕(有年年高昇之意)、發粿(有發財之意)、蘿蔔糕、芋頭糕等。香爐前供上三束紮上紅紙的面線,奉上三杯清茶。
創意過年:祭拜神明和祖先,心意大於儀式。不方便辦到的祭儀,可以不必拘謹。祭拜祖先時,不妨向小孩解釋先人南來時的重重艱辛,以及過世親人的恩慈。
沒有祭祖習慣的家庭,可不可以拋開麻將或撲克牌,和家人好好促膝談長呢?尤其對久未回家的遊子來說,和家人品茗話家常,共度長夜,是個難得的時刻啊。
如果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可以在晚上八九點,家裡的小孩尚未上床睡覺時,給他們一個才藝表演的時間,讓他們表演學校或才藝班裡學回來的舞蹈、鋼琴,或唱唱新年歌。
年初二
未婚者送禮物
傳統習俗: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 也是向親朋戚友拜年的日子。拜年時,已婚長輩須給幼輩派發紅包,還要注意言行,以免說出不吉利話語,行“衰運”一整年。
創意過年:拜年的意義在於和親友聯絡感情。大家見面時,除了例常說聲“恭喜發財”外,更應多聊天,給彼此多一點鼓勵。過年忌說不吉利話的習俗,是要大家謹言慎行,以免禍從口出,得罪朋友。記得,過年是說多一點贊美,少說一點是非的時候。
近年來單身男女日漸增多,未婚的你如果覺得年年拿紅包有點尷尬,拜年時不妨帶些小禮物送給親友家小孩,以洗“只討紅包”之嫌。如你收到的紅包太多,心懷歉疚,不妨將紅包轉派給孤兒院和老人院,讓他們感受到一股溫暖。
年初三
各自各精彩
傳統習俗:年初三又稱“赤狗日”。古人相信赤狗日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易生爭執,因此不宜拜年。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兇事,所以大家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兇煞。
創意過年:要年輕人足不出戶?簡直匪夷所思。兩全其美的方法,是將年初三當作“自由活動日”,老人家找三五好友閒話家常,年輕人則開派對揮灑青春,各有各精彩,豈不痛快?
年初五
鼓聲充當鞭炮
傳統習俗:因為正月初五是“ 五路財神”的誕辰,許多商家都會選擇在今天開張,以期財神引來財源滾滾,來年生意火紅興旺。
這一天,商家會在招牌上繫上紅彩,並掛上以紅紙書寫的“開市大吉”、“生意興隆”等吉利字詞。祭拜完畢後,即燒放鞭炮驅邪,祝賀開張大吉。
創意過年:大馬法律禁止燒放鞭炮,鞭炮危險且不環保,還是少放為妙。況且鞭炮價格很貴,商家開張或開市,不如把錢省起來,請廿四節令鼓隊或舞獅隊表演,一樣歡喜熱鬧。許多獨中及一些華文型國中都設有鼓隊及獅團,請他們表演,兆頭既好,又能發展教育,一舉兩得。
年初七
根據《占書》記載,初七是人日節。人日即是人的生日,但這可不是某人生日,而是全人類的生日,因為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穀”。
在年初七, 大家又可以聚餐吃喝,燒放煙花。
年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公,也即是玉皇大帝的日子。玉皇大帝在天庭統領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的眾神,因此地位殊為尊貴。
祭拜天公的時間在正月初九凌晨子時一到(十一點至一點)便可開始。傳統上,一家人穿上整齊服裝,打開大門,依長幼順序上香。祭拜完畢後,才燒金紙。
年十五
復興猜燈謎
傳統習俗: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直到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過完,因此,元宵也叫“小過年”。這天也是三官大帝中天官大帝的聖誕日。在古代,每當元宵節來臨,處處都有花燈看,辛棄疾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發生在元宵燈會裡。只是在大馬的元宵製燈習俗卻已式微,許多人只知中秋提燈籠,卻不知元宵賞花燈。
創意過年:賞花燈、猜燈謎其實是相當不錯的活動。製作燈籠可以復興傳統藝術和技藝,製作燈謎更是一種有趣的文字遊戲,又可增加對中文的認識。
細心留意,有些廟宇還是會佈置花燈供民眾欣賞,或舉辦猜燈謎活動。如果附近廟宇沒有這類活動,也許可以和社區居民一起辦個賞燈大會。大家帶幾個貼上了謎語的燈籠,一起猜燈謎,既好玩,又可聯絡感情。
爸爸媽媽也可以和小孩一起製作燈籠,再各出一道謎語,貼在燈籠上。這也不失為一種加強親子關係的方法。客人來時,讓客人賞燈猜謎,豈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