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的地震

2006-12-28 8:12 am
最強烈的地震發生於何時何地?造成的傷亡如何?

黎克特制是何時定下的?

回答 (3)

2006-12-28 8:22 am
✔ 最佳答案
在智利唷。(南美洲)

1960年5月:智利發生規模9.5的強烈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在太平洋沿岸各國造成嚴重破壞,智利有5,700余人喪生,夏威夷61人喪生,日本130人喪生,為有紀錄以來的最強烈的地震。


1960年5月21日開始震動之后,于22日發生最強的9.5級地震,然后大大小小里克特級數的地震不斷持續,為期一個多月之久,與此同時,引發可怕的大海嘯,連同地震的死亡人數共達十多萬人,另有200多萬人流離失所。
更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大海嘯在智利肆虐后,以每小時700公里的速度前進,14小時后到達夏威夷群島,24小時之內到達日本沿海,然后再向俄羅斯、中國、菲律賓和非洲東部前進。
大海嘯“長途奔襲”過程中,受災最嚴重的國家是日本,這是由于日本海外沒有任何屏障可以減緩沖擊,因此,當海嘯“殺到”時,約有800人被捲走,數千人失蹤,在海上也有數以百計的船只遇難。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日本經過這一次的海嘯襲擊,聞海嘯色變,痛定思痛之后,研制出以地震源及規模分析出海嘯的高度及到達時間的預警系統,設于太平洋,有關系統能夠在地震發生后兩分鐘內發出警報,以便民眾可以及早避難。


1960年5月22日,智利海岸發生裏氏9.5級大地震。據估計,此次地震釋放的能量佔過去一個世紀所有地震釋放能量的四分之一。美國地質勘測局說, 智利大地震造成2000人死亡,3000人受傷,200萬人無家可歸。地震引發的海嘯還波及太平洋,給太平洋沿岸的夏威夷、日本、美國西海岸和菲律賓造成 數百萬英鎊的損失。

2006-12-28 00:24:57 補充:
. 9.5 智利   1960/05/22 . 9.2 阿拉斯加 1964/03/28 . 9.0 俄羅斯  1952/11/04 . 8.8 厄瓜多爾 1906/01/31 . 8.8 阿拉斯加 1957/03/09 . 8.7 千島群島 1958/11/06 . 8.7 阿拉斯加 1965/02/04 . 8.6 印度   1950/08/15 . 8.5 阿根廷  1922/11/11 . 8.5 印尼   1938/02/01

2006-12-28 00:25:59 補充:
目前,有史以來世界上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強度,是1960年發生在南美智利以及1964年的阿拉斯加地震,這兩場地震強度竟然高達9.5和9.2級,強度之大震驚科學界,問題就在於加州和美國西岸就正好位在這兩大地震的相同板塊斷層上,一但超過7級以上的強震發生在市區,後果不堪設想,1976年發生在大陸唐山的大地震,造成24萬2千7百多人死亡,悲劇殷鑒不遠。

2006-12-28 00:28:10 補充:
史上五大死傷最慘重的地震:. 規模8.0  地點:中國唐山    死亡人數:25.5萬(依據中國大陸官方資料). 規模8.6  地點:中國甘肅    死亡人數:20萬. 規模8.3  地點:中國寧靜地區  死亡人數:20萬. 規模8.3  地點:日本關東地區  死亡人數:14.3萬. 規模7.5  地點:義大利     死亡人數:8萬多

2006-12-28 00:30:46 補充:
強烈地震但死亡較少個案: 1964-03-28  美國阿拉斯加   地震強度 9.2  1960-05-22  智利       地震強度 9.5  1957-03-09  美國阿留申群島  地震強度 9.1  1952-11-04  蘇聯堪察加半島  地震強度  9.0   

2006-12-28 00:39:51 補充:
死亡人數超過五萬的大地震:2003-12-26  伊朗巴姆   地震強度6.3  30000-50000 1990-06-20  伊朗西部   地震強度7.7  50000 1976-07-27  中國唐山   地震強度7.5  255000 1970-05-31  秘魯     地震強度7.9  66000 1948-10-22  蘇聯土庫曼  地震強度7.3  110000 1935-05-30  巴基斯坦   地震強度7.5  30000-60000

2006-12-28 00:40:42 補充:
1932-12-25  中國甘肅   地震強度7.6  70000 1927-05-22  中國青海   地震強度8.3  200000 1923-09-01  日本關東平原 地震強度8.3  143000 1920-12-16  中國寧夏甘肅 地震強度8.6  200000 1908-12-28  意大利            70000-100000 1783-02-04  意大利            50000 1755-11-01  葡萄牙里斯本 地震強度8.7  70000  帝國末落

2006-12-28 00:40:55 補充:
1727-11-18  伊朗 Tabriz          770000 1693-01-11  意大利西西里島        60000 1667-11    Caucasia, Shemakha      80000 1556-01-23 中國山西           8 830000

2006-12-28 00:41:01 補充:
1290-09    中國 Chihli           100000 1138-08-09  敘利亞 Aleppo         230000 1268     中亞 Silicia           60000 1893-03-23  伊朗 Ardabil          150000 1856-12-22  伊朗 Damghan         200000

2006-12-28 00:46:13 補充:
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南美國家智利發生的黎克特制9.5級史上最強烈地震。該次地震後1個月內,南美洲沿岸持續,發生數百次強烈餘震,引發劇烈海嘯及山火爆發,衝擊整個太平洋,造成5700人死亡,逾15.8萬幢房屋被破壞。傷亡最多的唐山大地震發生於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三時四十二分五十三點八秒。地震震中為東經118.2度,北緯39.6度,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烈度11度,震源深度11公里。

2006-12-28 00:46:23 補充:
地震震級為七點八級,波及天津、北京等地,北至哈爾濱市,南至安徽蚌埠、江蘇清江一線,西至內蒙磴口、寧夏吳忠一線,東至渤海灣島嶼和東北國境線。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3817人成為永久嚴重傷殘。656136間,共佔10501056平方米的民用建築倒塌和遭到嚴重破壞。七千多個丈夫在地震中失去妻子,八千多個妻子失去了丈夫,三千多個孩子成為孤兒,七千多個家庭因全家震亡而絕戶。地震中的直接經濟損失達一百億元以上,用於救災和重建的投資難以計算。

2006-12-28 00:48:42 補充: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Richter magnitude scale),亦稱近震規模(local magnitude,ML)、又譯里氏、芮氏震級,是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的標度。它是由觀測點處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對數演算而來。由於地震儀的位置並不在震央,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以及其它干擾因素,計算時需減去觀測點所在地規模0地震所應有的振幅之對數。黎克特制的單位是「級」。

2006-12-28 00:51:13 補充:
黎克特制最早是在1935年由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黎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騰堡(Beno Gutenberg)共同制定的。
2006-12-29 12:35 am
黎克特制: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Richter magnitude scale),亦稱近震規模(local magnitude,ML)、又譯里氏、芮氏震級,是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的標度。它是由觀測點處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對數演算而來。由於地震儀的位置並不在震央,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以及其它干擾因素,計算時需減去觀測點所在地規模0地震所應有的振幅之對數。黎克特制的單位是「級」。
發展歷史

黎克特制最早是在1935年由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黎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騰堡(Beno Gutenberg)共同制定的。

此標度原先僅是為了研究美國加州地區發生的地震而設計的,並用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Wood-Anderson torsion seismometer)測量。黎克特設計此標度的目的是區分當時加州地區發生的大量小規模地震和少量大規模地震,而靈感則來自天文學中表示天體亮度的星等。

為了使結果不為負數,黎克特定義在距離震央100千米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微米(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大精度)的地震作為規模0的地震。按照這個定義,如果距震央100千米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毫米(103微米)的話,則震級為黎克特制3。黎克特制並沒有規定上限或下限。現代精密的地震儀經常記錄到規模為負數的地震。

由於當初設計黎克特制時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限制,近震規模 ML 若大於約6.8或觀測點距離震央超過約600千米便不適用。後來研究人員提議了一些改進,其中面波震級(MS)和體波震級(Mb)最為常用。

缺點和改進
黎克特制的主要缺陷在於它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沒有直接的聯繫,並且由於the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spectra的限制,在8.3-8.5左右會產生飽和效應,使得一些強度明顯不同的地震在用傳統方法計算後得出黎克特制(如(MS)數值卻一樣。到了21世紀初,地震學者普遍認為這些傳統的地震規模表示方法已經過時,轉而採用一種物理含義更為豐富,更能直接反應地震過程物理實質的表示方法即地震矩規模 (Moment magnitude scale,MW)。地震矩規模是由同屬加州理工學院的金森博雄(Hiroo Kanamori)教授於1977年提出的。該標度能更好的描述地震的物理特性,如地層錯動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

地震規模與地震烈度是不同的概念。地震烈度(例如麥加利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壞程度的標度,與地震區域的各種條件有關,並非地震之絕對強度。

震級與發生頻率
下表列出的是不同黎克特制震級(ML)的年均發生次數和震央地區的影響:

程度 黎克特制規模 地震影響 發生頻率
極微 2.0以下 很小,沒感覺 約每天 8,000次
甚微 2.0-2.9 人一般沒感覺,設備可以記錄 約每天 1,000次
微小 3.0-3.9 經常有感覺,但是很少會造成損失 估計每年49,000次
弱 4.0-4.9 室內東西搖晃出聲,不太可能有大量損失。當地震強度超過4.5時,已足夠讓全球的地震儀監測得到。 估計每年6,200次
中 5.0-5.9 可在小區域內對設計/建造不佳的建築物造成大量破壞,但對設計/建造優良的建築物則只會有少量損害。 每年800次
強 6.0-6.9 可摧毀方圓100英里以內的居住區。 每年120次
甚強 7.0-7.9 可對更大的區域造成嚴重破壞。 每年18次
極強 8.0-8.9 可摧毀方圓數百英里的區域。 每年1次
超強 9.0及其以上 每20年1次

(數據來自美國地質調查局。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地震影響還受當地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表中描述的是極端影響)

歷史紀錄中最強烈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黎克特制8.9級(ML),地震矩規模(MW)9.5。

震級與能量
由於黎克特制是常用對數,因此在估算能量的時候,黎克特制震级每增加一,釋放的能量大約增加31倍。

下表列出的是不同級別的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的TNT當量:

黎克特制震級 大致相應的TNT當量 實例
-1.5 6磅 手榴彈爆炸
1.0 30磅 建築爆破
1.5 320磅 二戰期間常規炸彈
2.0 1噸 二戰期間常規炸彈
2.5 4.6噸 二戰期間的"Cookie&;quot; 巨型炸彈
3.0 29噸 2003年大型燃料空氣炸彈(MOAB)
3.5 73噸 1957年前蘇聯車裡雅賓斯克核事故
4.0 1千噸 小型原子彈
4.5 5.1千噸 常見的龍捲風
5.0 32千噸 美國投放在日本廣島、長崎的原子彈
5.5 80千噸 1992年美國內達華Little Skull Mtn.地震
6.0 10萬噸 1994年美國內達華Double Spring Flat地震
6.5 50萬噸 1994年Northridge地震
7.0 320萬噸 目前最大型的原子彈
7.5 1600萬噸 199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Landers地震
8.0 10億噸 190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三藩市地震
8.5 50億噸 1964年美國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耶穌受難日地震
9.0 320億噸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10.0 1萬億噸 美國加利福尼亞聖安德烈斯斷層擠壓地面(circling Earth)

最強烈的地震發生於何時何地?造成的傷亡如何?
請參閱以下網址:
台灣知識+
歷史上全世界發生過最強烈的地震是在哪一國呢?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23000934
2006-12-28 8:22 am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Richter magnitude scale),亦稱近震震級(local magnitude,ML)、又譯里氏、芮氏震級,是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的標度。它是由觀測點處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對數演算而來。由於地震儀的位置並不在震央,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以及其它干擾因素,計算時需減去觀測點所在地規模0地震所應有的振幅之對數。

發展歷史
黎克特制最早是在1935年由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黎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騰堡(Beno Gutenberg)共同制定的。

此標度原先僅是為了研究美國加州地區發生的地震而設計的,並用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Wood-Anderson torsion seismometer)測量。黎克特設計此標度的目的是區分當時加州地區發生的大量小規模地震和少量大規模地震,而靈感則來自天文學中表示天體亮度的星等。

為了使結果不為負數,黎克特定義在距離震央100千米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準位移為1微米(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大精度)的地震作為0級地震。按照這個定義,如果距震央100千米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毫米(103微米)的話,則震級為黎克特制3級。黎克特制並沒有規定上限或下限。現代精密的地震儀經常記錄到規模為負數的地震。

由於當初設計黎克特制時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限制,近震規模 ML 若大於約6.8或觀測點距離震央超過約600千米便不適用。後來研究人員提議了一些改進,其中面波震級(MS)和體波震級(Mb)最為常用。

震級與能量
由於黎克特制是常用對數,因此在估算能量的時候,黎克特制震级每增加一,釋放的能量大約增加31倍。

下表列出的是不同級別的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的TNT當量:

黎克特制震級 大致相應的TNT當量 實例
0.5 6磅 手榴彈爆炸
1.0 30磅 建築爆破
1.5 320磅 二戰期間常規炸彈
2.0 1噸 二戰期間常規炸彈
2.5 4.6噸 二戰期間的"Cookie" 巨型炸彈
3.0 29噸 2003年大型燃料空氣炸彈(MOAB)
3.5 73噸 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核事故
4.0 1千噸 小型原子彈
4.5 5.1千噸 常見的龍捲風
5.0 32千噸 美國投放在日本廣島、長崎的原子彈
5.5 80千噸 1992年美國內華達州Little Skull Mtn.地震
6.0 10萬噸 1994年美國內華達州Double Spring Flat地震
6.5 50萬噸 1994年Northridge地震
7.0 320萬噸 目前最大型的原子彈
7.5 1600萬噸 199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Landers地震
8.0 10億噸 190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三藩市地震
8.5 50億噸 1964年美國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耶穌受難日地震
9.0 320億噸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10.0 1萬億噸 美國加利福尼亞聖安德烈斯斷層擠壓地面(circling Earth),或一個估計直徑達100公里、並以時速每秒25公里的石質磒石撞擊地球時所產生的地震。

重大地震
1556年1月23日 中國陝西
參見 明嘉靖關中大地震 東109.7 北34.5 830,000 ~8
1700年1月26日 北加州到溫哥華島的卡斯卡迪亞地層潛沒帶 ~9.0 M (Satake et al, 1996)
1755年11月1日 10:16 葡萄牙里斯本 西11 北36 70,000 ~9.0 MI (Johnston, 1996)
1896年6月15日 19:32 日本三陸 東144 北39.5 22,000 ~8.5 M
1906年1月31日 15:36 哥倫比亞-厄瓜多 西81.5 北1 1,000 8.8 M (Kanamori, 1977)
1906年4月18日 13:12 美國三藩市
參見 1906年三藩市大地震 西122.48 北37.67 3,000 7.8 M (Bakun, 1999)
1906年8月17日 0:40 智利瓦爾帕萊索(Valparaíso) 西72 南33 20,000 8.2 M(Kanamori, 1977)
1908年12月28日 4:20 義大利墨西拿(Messina) 東15.6 北38.3 70,000 7.2 MS
1920年12月16日 12:05 中國寧夏-甘肅
參見 海原大地震 東105.32 北36.6 200,000 7.8 M (Kanamori, 1977)
1923年9月1日 2:58 日本關東
參見 關東大地震 東139.08 北35.4 143,000 7.9 M(Kanamori, 1977)
1927年5月22日 22:32 中國青海 東102.31 北37.39 200,000 7.6 M(Kanamori, 1977)
1939年12月26日 23:57 土耳其埃爾津詹(Erzincan) 東39.53 北39.77 32,700 7.8 MS
1950年8月15日 14:09 阿薩姆-西藏 東96.5 北28.5 1,526 8.6 M(Kanamori, 1977)
1952年11月4日 16:58 俄羅斯堪察加 東160.06 北52.76 9 M(Kanamori, 1977)
1957年3月9日 14:22 美國阿拉斯加安德里諾夫群島 西175.39 北51.56 8.6 M (Johnson et al., 1994)
1960年5月22日 19:11 智利
參見 智利大地震 西73.05 南38.24 5,700 9.5 M (Kanamori, 1977)
1964年3月28日 3:36 美國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
參見 耶穌受難日地震 西147.65 北61.02 125 9.2 M (Kanamori, 1977)
1965年2月4日 5:01 美國阿拉斯加Rat Islands 西178.5 北51.21 8.7 M (Kanamori, 1977)
1970年5月31日 20:23 秘魯 西78.84 南9.25 66,000 7.9 M (Kanamori, 1977)
1976年7月27日 19:42 中國唐山
參見 唐山大地震 東117.89 北39.61 255,000* 7.5 M (Kanamori, 1977)
1985年9月19日 13:17 墨西哥墨西哥城 西102.36 北18.44 9,500 8 M (PDE Monthly Listing)
1988年12月7日 7:41 亞美尼亞 東44.11 北40.93 25,000 6.8 M (PDE Monthly Listing)
1989年10月18日 0:04 美國三藩市 西121.76 北37.14 63 6.9 M (Wald et al., 1991)
1993年9月29日 22:25 印度馬哈拉斯特拉 東76.52 北18.08 9,748 6.2 M (PDE Monthly Listing)
1994年1月17日 12:30 美國洛杉磯
參見 1994年北嶺地震 西118.56 北34.18 60 6.7 M (PDE Monthly Listing)
1995年1月16日 20:46 日本神戶
參見 阪神大地震 東135.03 北34.57 5,502 6.9 M (PDE Monthly Listing)
1999年8月17日 0:01 土耳其伊茲麥 東30 北40.77 17,118 7.6 M (PDE Monthly Listing)
1999年9月21日 01:47 台灣南投
參見 921大地震 東120.86 北23.82 2,400 7.7 M (PDE Monthly Listing)
2001年1月26日 3:16 印度古吉拉特邦 東70.23 北23.39 20,085 7.7 M (PDE Monthly Listing)
2003年12月26日 01:56 伊朗巴姆 東58.31 北28.99 26,200 6.6 M (PDE Monthly Listing)
2004年12月26日 00:58 印尼蘇門答臘西北外海
參見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東95.87 北3.3 283,106 9.0 M (QED)
2005年3月28日 16:09 印尼蘇門答臘北部
參見 2005年蘇門答臘地震 東97.01 北2.07 1,313 8.7 M (QED)
2005年10月8日 03:50 喀什米爾
參見 2005年克什米爾大地震 東73.63 北34.49 86,000 7.6 USGS NEIC (WDCS-D)
2006年5月27日 22:53 印尼爪哇島南部
參見 2006年爪哇地震 東110.46 南7.96 6.3 USGS NEIC (WDCS-D)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43: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8000051KK000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