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從哲學角度通常的理解是信仰就是指某種宗教信仰,信仰與宗教同義,不同的宗教就是不同的信仰,不信神(上帝)就是沒有信仰,無神論者也就是沒有信仰的人,為了避免這種尷尬,常常就有科學家自稱或被稱為自然神論者,這是在面對整個自然而不是自然的具體對象的意義上這樣說的,在具體的科學活動中,客觀性與邏輯性是無可懷疑的,人類確實可以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驕傲,但對於整個宇宙和時間來說,生命和人類的智力卻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計,人類似乎永遠只能發現那些早已存在的東西,甚至是否有我們永遠不能證明的東西,我們不會知道,而這一點本身就是至少在現在是不能證明的!整個自然的無限和神秘是無可比擬的,只要你承認這一點,你就承認了這種性質與神無異,你就己經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了!
有沒有信仰與信仰什麼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信仰什麼是信仰的表達或實現方式,某種宗教或某個神只是具體信仰之間的區別,是信仰什麼的問題而不是有沒有信仰的問題,不信仰一種在神的名義上的宗教並不等於沒有信仰,因此信仰與信仰什麼不同,信仰是有沒有信仰的問題而不是信仰什麼的問題,有沒有信仰在大多情況下是無意識的精神狀態,而信仰什麼在西方文化條件大多數情況下是清楚的。不同的人對自己存在狀態意識到的程度是不同的,這種不同的程度的意識或無意識總會以某種精神狀態表現出來,它的社會化形式就成為普遍化的宗教信仰。
因此,信仰實際是人的存的無意識狀態的社會性表達,是本質意義上的文化,宗教只是它的具體表現方式,因此信仰只是對有沒有信仰這個問題的意識程度而不是有沒有信仰這個問題本身。正是由於這種理解,信仰也是一個人的價值的自我實現方式,這即是宗教產生和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的理性化過程,因此即便是一個科學家或者一個哲學家,也會有不同方式和程度的信仰問題,這與一個普通農民或小販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程度與方式不同而已,正是在這一點上,信仰反映了最普遍的人性價值。
在我們所有的知識和問題中,沒有比對我們人類對自己的價值的瞭解更無知,更無能為力的了,我們可以有對哲學上的終極問題的不同看法,雖然分歧百出,但我們可以學習、歸類和整理,因此我們有豐富的哲學和哲學史,在科學領域和科學問題上,人類甚至在某些時候能夠認為對一些具體的問題有挑戰上帝的權威的能力,但是,對於我們自己,我們幾乎沒有什麼可以說的,我或我們是誰?從何而來?向何而去?這些似乎是孩子都能問的問題,卻從來沒有人能真正的回答,除了回避,或者自欺外,或許就只有信仰,在這種意義上,信仰與無知、無能無異,因此確信自己在上帝前的無知無能,就是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而蘇格拉底為所有的智者樹立的形象就是無可逾越的,象每個研究哲學的人都問過哲學是什麼一樣,每個思想成熟的人都問過自己的人生是什麼,或許在某個時候你有了答案,但這些問題又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開始,正象最虔誠的宗教徒都不得不經常為堅定自的信仰而努力一樣,對自己的價值的確認總是一次又一次的重新開始,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的質詢的答案是你所有的問題的黑洞,你知道它存在,否則你不會有這種問題,但你不能知道它是什麼,你可以千百次重新開始詢問,它不會回答,不會有答案,所以它永遠只是一種無明的信念即信仰,在西方神學中,信仰由於已經具體化,信仰就是對神的認識、體驗或聯繫,無數的對神的證明或解釋代替了對信仰的定義,但人們也正是在這種無休無止的對神的信仰、疑問、探討、爭論中不斷地認識自己自己作為人的價值。
中國民間諺語說:敬神如敬己,這句話在信仰與人性之間直捷性地劃了等號,幾乎可以成為中國式的神學真理。因此,如果我們能確認信仰與人的價值之間的一致性,信仰就是個人的終極價值,當然這?的價值一詞仍需解釋,信仰與價值不同之處在於,信仰是直覺而不是觀念,至少現在還不是已定義了的概念,但價值即是直覺又是概念,而且我們在我們自己的生存生活中已充分領會了它,我們暫時可以直覺地使用這個概念,引導我們進行對信仰一詞的闡釋。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無法從信仰自身開始對它分析研究,但是信仰表現在人的精神層面上,內化在人的心中,這樣,我們就可以從精神現象和心理過程中間接地探查它,理解它,前者主要地就是哲學和神學的內容,最具代表性的基督教神學所具有的內容的豐富、深刻性和文化影響力,或許只有中國文化能與之比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關係卻完全不同,神學與科學之間只有敵意的和好與永無止境的較量,而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神學的遙遠的距離之間卻有一種基於人性美的豐富與魅力的相似。
另一方面,個人的心靈活動是個人與最普遍的社會精神聯繫的實現方式,或者說心靈就是個人的人性,這正是心靈一詞的神秘之源,它外在表現為人格,內在方面就成為心理過程,但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是如此複雜和晦暗不明,這中間的通道卻是如此的遙遠和不確定,因此現代哲學從新開闢的語言、現象學等非傳統的哲學領域中苦苦發掘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的研究充滿了吸引力和挑戰性,但是從傳統心理學出發的精神分析學卻意外地打開了這個缺口,當它給現代人所帶來的驚愕與知識確實是前所未有的。
記得大概於高中的某時候,一位從劍橋大學教授席中退役的謙謙君子(我稱為"教"),來母校作探訪神父,在其他老師的引領下,該神父與我作了長達一小時的面談(另有一位神父老師在場,以防我的語言對答有問題。)
談話的具體用語已經忘記,但其要點精要,則時刻未敢忘記,成為指導行為的重要思想。現將其記錄。各位也可視為虛構故事,同勉之。
「教」:聼其他神父及老師說,你是這裡其中一個不信天主的同學,是嗎?
「我」:是!
「教」:難道你不怕我們嗎?
「我」:"笑著說"當初有一些,現在已不怕!
「教」:為什麼?
「我」:當初有一些剛大學畢業的老師,曾以責備的口吻及不友善的目光暗示我們不信天主的不是,後來校長於週會澄清,禁止這樣的行為再發生,同學如有壓力可以直接到他那裡投訴,同時不得強迫同學參加彌撒!
「教」:很好!那你為何不信天主?
「我」:虛無縹緲,暫時不能說服我!
「教」:那你用甚麼準則做人?
「我」:天地良心、善惡分界,明辨對錯,擇優而為!
「教」:當分界模糊時,何以為之?
「我」:這個我暫時不懂回答,但願不停學習,努力格物!教授,你是否篤信天主?
「教」:是。
「我」:為甚麼?
「教」:當你認識的越多,不識的更多!不識的自有秩序,認識的又時有紛亂。應該需要更高的知慧吧!
「我」:你是否見過或感應到天主?
「教」:應該說沒有。
「我」:那你相信的理由不是很薄弱嗎?
「教」:我是沒法証明的,感性上可以作為行為上的指引吧!其他的暫時你應該不會明白!這是個無窮盡的追尋,所以本校都明文規定,不可用任何方式迫同學入教會。
「我」:不信天主會下地獄嗎?
「教」:我有這樣說嗎?有其他神父這樣說嗎?孩子,你遲些可以自己思考吧!
「我」:是不是很多教授信天主?
「教」:應該說不是!
「我」:你年紀都這麼大了,為何還不退休?
「教」:我懷有"知識的良心"!我應該把我的智慧授予更多人!
「我」:那你是不是很失敗?你還是沒有說服我信天主!
「教」:孩子,我不是來說服你信天主的,我只是來看你長大了沒有!當你長大以後,能懷著"知識的良心",去做對的事,不做以及阻止別人做錯的事,那便沒有辜負我到現在還沒有退休了!
各位:懷著"知識的良心",去做對的事,不做以及阻止別人做錯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