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2006-12-27 6:43 am
我想知多D有關<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事啊~!越詳細越好..急...,,,,,十著個thx^^~喔!

回答 (3)

2006-12-27 7:49 am
✔ 最佳答案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梁祝>>創作於1959年.樂曲內容來自於一個古老而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四世紀中葉,在我國南方的家村祝家莊,聰明掃盲情的祝員外之女祝英臺,衝破封建傳統的束縛,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在那裏,她與善良,純樸而貧寒的青年書生梁出伯同窗三載建立了深摯的友情.當兩人分別時,祝用各種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內心蘊藏已久的愛情,誠篤的梁山伯卻沒有領悟.一年後,梁得知祝是個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許配給一個豪門子弟--馬太守之子馬文才.由於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憤死去.祝英臺得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來到梁的墳墓前,向蒼天發出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梁的墳墓突然裂開,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對彩蝶,在花叢中飛舞,形影不離.
這首絢麗多彩,抒情動人並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交響作品,在民族化,群眾化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與成功的嘗試,在國內外演出均受到熱烈的歡迎,群眾稱之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在1960年第三次文代會上,與其他一些文藝傑作被譽為:"是一個階級,一個民族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誌."它已在歐,亞,美各大洲演出,並以其中華民族的鮮明風格與特點,得到國際公認.香港藝術家們把它改編成高胡協奏曲,清唱及舞臺劇,美國的舞蹈家還根據它改編成美麗動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飛過海峽,台灣唱片廠翻版出售<<梁祝>>,受到普遍歡迎,台灣刊物還發專論評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視.香港唱片公司由於該片發行量超過一萬張和兩萬張,曾獎給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梁祝>>已飛進世界音樂之林,活躍在國際樂壇上的彩蝶了.
欣賞提示
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劇唱腔為素材,按照劇情構思佈局,綜合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用奏鳴曲式寫成,結構如下圖:
(一)呈示部
在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上,長笛吹出了優美動人的鳥鳴般的華彩旋律,接著,雙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題,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春光明媚、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的畫面。
主部,獨奏小提琴從柔和樸素的A弦開始,在明朗的高音區富於韻味地奏出了詩意的愛情主題。 在音色渾厚的G弦上重復一次後,樂曲轉入A微調,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中段)。後樂隊全奏愛情主題,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及相互愛慕之情。
在獨奏小提琴的自由華彩的連接樂段後,樂曲進入副部。這個由越劇過門變化來的主題,由獨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變奏反復),與愛情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一插部為副部主題動機的變化發展,由木管與獨奏小提琴信弦樂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倣而成。
第二插部更輕鬆活潑,獨奏小提琴用E徵調模倣古箏、豎琴與弦樂模倣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 這段音樂以輕鬆的節奏、跳動的旋律、活潑的情緒生動地描繪了梁祝三載同窗。共讀共玩、追逐嬉戲的情景。它與柔和抒情的愛情主題一起從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與學習生活的兩個側面。
結束部,由愛情主題發展而來,抒情而徐緩(B徵調,2/4拍子) 現在已經是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祝英臺有口難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樂顫音背景上出現的“梁”、“祝”對答,清淡的和聲與配器,出色地描寫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戀戀不捨的畫面。真是“三載同窗情似海,山伯難捨祝英臺”。
(二)展開部
突然,音樂轉為低沉陰暗。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驚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們帶到這場悲劇性的鬥爭中。
抗婚 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兇暴殘酷的主題。(F徵調,4/4拍子) 獨奏小提琴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了英臺的悲痛與驚惶。接著樂隊以強烈的快板全奏,襯托小提琴果斷的反抗音調。它成功地刻畫了英臺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後,上面兩種音調形成了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最後達到一個鬥爭高潮——強烈的抗婚場面。當樂隊全奏的時候,似乎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憧憬,但現實給予的回答卻是由銅管代表的強在封建勢力的重壓。
樓臺會 B徵調、4/4拍子,纏綿悱惻的音調,如泣如訴;小提琴與大得琴的對答,時分時合,把梁祝相互傾述愛慕之情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哭靈控訴 音樂急轉直下,弦樂的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這裡加了板鼓,變化運用了京劇倒板與越劇囂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臺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這裡,小提琴叭取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和聲、配器及整個處理上更多運用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臺形象與悲傷的心情刻畫得非常深刻.她時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絕,時而低回婉轉,泣不成聲.當樂曲發展到改變節拍(由二拍子變為三拍子)時,英臺以年輕的生命,向蒼天作了最了最後的控訴.接著鑼鼓齊鳴,英臺縱身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
(三)再現部
化蝶 長笛以美妙的華彩旋律,結合豎琴的級進滑奏,把人們帶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上,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先後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難忘的愛情主題。然後,色彩性的鋼片琴在高音區輕柔地演奏五聲音階的起伏的音型,並多次移調,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彩虹萬里百花開
花間彩蝶成雙對
千年萬代分不開
梁山伯與祝英臺
2006-12-30 10:51 am
陳鋼, 何占豪於1959年將梁祝小提琴協曲寫成, 當時他倆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 當年此曲在五月在上海首演, 由當時年僅十八歲同是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手俞麗拿擔任獨奏, 她因演奏此曲一舉成名.
陳鋼和何占豪同是在上海音樂學院跟隨院長丁善德(寫了長征組曲那一位)學習作曲, 在學期間, 他倆和俞麗拿等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 終於寫成了一首家傳戶曉的音樂作品
本曲取材於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 在吸取越劇的唱腔為音樂素材的同時, 此作品亦結合東西方音樂的風格. 且以獨奏小提琴模倣二胡的技巧. 全曲為單樂章式協奏曲, 以敍述故事中具代表性的三段劇情--相愛, 抗婚 和化蝶.
本曲以微弱的持續低音, 加上豎琴向上的琶音,由長笛吹出美麗的引子, 之後主奏的小提琴奏出愛情主題, 隨著一個活潑以迴旋曲描寫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共渡三載的同窗愉快生活, 最後漸慢緩緩的像出現一座大府門的景象, 作為描寫祝英台要被迫返家鄉, 梁山伯前往十里亭送別, 兩人依依不捨的情景, 這是呈示部的相愛
樂曲的發展部是抗婚, 小提琴和樂隊奏出兩個對抗性的主題, 描繪了祝英台對其父親安排的親事表示反抗. 其後梁山伯到祝府探望祝英台才發現她是女兒身, 亦得知她快要成親, 梁山伯心中方知道自己已深深愛上祝英台, 小提琴代表祝英台, 大提琴代表梁山伯, 這時小提琴和大提琴一前一後互相對答, 有時一齊拉奏如一雙戀人在樓台會中互相傾訴表達情意, 亦為這段無法結合的緣份嗟歎. 突然, 音樂以不同的音形和氣氛急轉直下, 作曲家用了越劇中"緊打慢唱"手法去表達梁山伯因無法與祝英台共諧連理, 心中過份悲傷而病死, 這時祝英台在被迎娶過門的途中經過梁山伯的墳墓, 她在墓前哭泣, 最後以由微弱漸強並且急促的木魚聲帶來大鑼一響表示了祝英台在悲憤至極緃身投入突然爆開的墳墓, 帶來全曲的最高潮.
最後部份再現部為化蝶, 先重覆樂曲開始的引子作了一些變化,在長笛後由豎琴奏出如進入仙境的獨奏, 接著在弦樂如棉花般輕盈飄逸的弱奏下, 小提琴再奏出愛情主題, 梁山伯和祝英台從墓中化成一對蝴蝶, 自由自在地在飛舞, 樂隊在末段以奏出宏大的主題, 歌頌梁祝二人轟烈此志不渝的愛情故事, 最後樂曲回復恬靜, 代表了梁祝在化蝶後, 從此不分離.
這首流傳最廣的中國交響樂作品先後榮獲五次金唱片和白金唱片獎. 亦因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成功, 隨後有改編成為二胡, 鋼琴, 琵琶, 口琴, 鋸琴, 古箏, 甚至人聲. 證明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對近代中國的音樂界影響甚深.
2006-12-27 7:28 am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何占豪、陳鋼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旋律為基礎於1958年創作完成(何曾是一名越劇戲班二胡手)。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貢獻的版本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出色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版本。該協奏曲後來也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在中國大陸備受好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81%E7%A5%9D%E5%B0%8F%E6%8F%90%E7%90%B4%E5%8D%8F%E5%A5%8F%E6%9B%B2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25: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6000051KK0493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