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路迪士尼的資料(10分)
他是那一國家/地區的人?
他的生卒日期是甚麼?
當時的社會背景(包括政治、經濟等)對他成為領袖是有利,還是造成障礙?為什麼?
他所擁有的條件是比別人優勝,還是不利?
他是否擁有一些別人沒有的條件呢?
他有甚麼重要事跡?期間需要克服甚麼困難呢?
他有那些事情最令你欽佩?
他對後世有甚麼影響?
他有那些事情令你覺得值得學習?
你對和路迪士尼有何評價呢?
回答 (2)
童年生活
1901年12月5日出生於芝加哥,家中排行第四。 他的名字來源於他父親在聖保羅教堂的牧師好友Walter Parr。 Walter於1902年6月8日在自己的教會裡為華特·迪士尼施洗禮。
迪士尼四歲時搬到密蘇里州Marceline的一個農場里,那個農場有200公頃大,並且離他的大伯羅伯特·迪士尼家不遠。據他後來的回憶,那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期,他和小妹魯絲(Ruth),因為年紀尚小,不用幫忙農事,常到附近的池塘游泳,玩弄田野間的小動物,在樹林下閒蕩。同一時期他也養成了對繪畫的喜愛,鄰居一位退休的醫生Sherwood,付錢請他畫Sherwood的馬Rupert。在Marceline他也愛上了火車,經常用耳朵貼在鐵軌上聽駛來的火車聲,也藉由開火車的叔叔 Mike Martin,觀察如何開火車。
1909年父親因傷寒而病倒,不能繼續在農場工作,只好把農場賣掉,搬到堪薩斯城以送報維生。根據堪薩斯城公立學校管理單位的記錄,迪士尼是從1910年開始在Benton文法學校上課,在1911年6月8日結業,延遲一年就學的原因是為了陪同小妹魯絲一起上學。之後到芝加哥藝術學校 (Chicago Art Institute)註冊,但後來並未完成學業。在學期間,他並不是個好學生,因為早起送報的緣故,無法專心上課,課堂上常打瞌睡,作白日夢,亂寫亂畫。
15歲那年,暑期打工充當在火車上遊走的小販,賣汽水、糖果、報紙等給旅客,這時他對火車更是著迷,有一次看入神,竟然將販賣的商品遺忘在一旁,以致全部被人拿走。哥哥洛伊借錢給他賠償老闆,並勸他把工作辭了。
中學時期,他負責校刊中的漫畫,他的漫畫非常具有政治性及充滿愛國情操,主要針對當時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哥哥洛伊加入了海軍,他急著跟隨哥哥的腳步16歲時就輟學入伍,只是當時他年齡不足,部隊並不接受他。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震驚了全世界。同學告知迪士尼美國紅十字救護隊正在招募年滿17歲者,在得到母親的同意下,他將出生証明文件上的生日由1901年篡改為1900年,以便符合年齡的限制。
雖然盡了最大的努力,他始終未曾真正目睹戰鬥。在他受完訓練出發前往歐洲之前,德國已簽下停戰協訂結束戰爭。在最後的一段服役期間他在法國擔任救護車的駕駛,穿梭在一些重要官員間,閒來沒事將他的救護車畫得到處都是以消磨時日,在法國的這段日子,也養成抽煙的習慣。
1919年他終於受夠了法國"非常寂寞"的日子,提出退役申請,回到美國。這段經歷促使他想清楚日後要從事的工作志向。
[編輯] 動畫與創業
返國後,迪士尼將嚮往藝術工作的理想告訴父親,但卻未獲支持,於是搬離家裡自立生活。他搬到堪薩斯城裡開展一生的藝術工作事業,此時哥哥洛伊在銀行上班,透過哥哥朋友的引薦,迪士尼得到一份在Pesmen-Rubin藝術工作室的工作,工作內容是替報紙、雜誌、戲院製作廣告,此時他遇到一位害羞的漫畫家Ubbe Iwwerks,由於工作上彼此欣賞,遂成志同道合的朋友,決定一起開創事業。
1920年元月他們成立一家公司"Iwerks-Disney Commercial Artists"(原本欲取名為Disney-Iwerks,但他們怕與街上一家名稱相近的眼鏡行讓人搞混),然而公司的運作並不順利,只有少數客戶願意給他們機會,Iwerks匆促地離開公司,到另一家公司Kansas City Slide Company(後來改名為Kansas City Film Ad)謀職,當事業失敗迪士尼隨後也加入了這家公司。
在Kansas City Film Ad,他們為當地電影院製作早期的動畫廣告,迪士尼被動畫未來發展的潛力所吸引,他花許多時間在市立圖書館裡研讀有關解剖學及機構學的書籍,同時讀到一本Edweard Muybridge所寫有關動畫的書。他充分利用在公司的時間體驗動畫及電影技術,甚至於借走一部公司的攝影機回家作實驗。
經過了兩年的歷練,迪士尼自覺已具備足夠的經驗再次開啟個人的事業,在1922年,成立Laugh-O-Gram影片公司,從事製作以當代手法改編受歡迎兒童傳說故事的卡通短片(請參閱 Laugh-O-Gram Studios),當時員工包括Iwerks, Hugh Harman, Rudolph Ising, Carmen Maxwell, 和 Friz Freleng。所製作的短片,在堪薩斯城當地彼受好評,但其花費的成本卻大於收入。
在製作最後一部短片,人物加上動畫演出的"愛麗絲的幻想世界" Alice's Wonderland時,Laugh-O-Gram公司在1923年七月宣告破產,此時迪士尼決定前往成功發展中的娛樂工業中心加州好萊塢求發展,賣掉了他的攝影機,換來一張往加州的單程火車票。他留下了朋友和曾經一起打拚的伙伴們,但帶著未完成的"愛麗絲的幻想世界"影片膠卷。
當他抵達洛杉磯時,身上只剩下40美元和一隻裝著未完成卡通片的行李箱。有趣的是,他原想從動畫上發跡,卻又怕無法跟紐約的對手競爭,所以他的第一志願選的是導演,他拜訪城裡的每一家電影工作室,尋求導演的工作機會,但都遭到當面回絕。
迪士尼在寫實影片界發展不順利的狀況下,回到動畫領域。他在好萊塢第一個卡通工作室就位於伯父羅伯特家的車庫,他寄了一份未完成的作品給紐約的影片發行商Margaret Winkler,很快就得到對方的回應,她希望取得更多"愛麗絲的幻想世界"一系列人物加動畫短片的發行權。
迪士尼尋求哥哥洛伊的協助,此時羅依正因肺結核在洛杉磯的一家退伍軍人醫院療養。迪士尼非常誠心地請求哥哥能到這家草創的工作室幫忙,表示如果欠缺他的協助,財務上將無法維持收支的正常,哥哥答應了他,並和他一起離開醫院。洛伊日後並未再回到這家醫院,而肺結核也未曾復發。在迪士尼的邀請下一些昔日的工作伙伴和家人陸續由堪薩斯城移居到好萊塢,有"愛麗絲的幻想世界"的人物主角Virginia Davis,和先前創業夥伴Iwerks,形成初期的"迪士尼兄弟工作室"。
1925年迪士尼僱用一位年輕女著色師Lillian Bounds,他們一見鍾情,幾個月後她便兼任秘書工作,並開始約會。他們的第一次約會是去看百老匯音樂劇"No, No, Nanette",他也時常載他到洛杉磯附近山丘逗風,乘著一次出遊的機會,他問她該送一部新車給她好呢?還是一枚戒指?他們就在當年的7月15日完婚。後來她開玩笑的說著「他很失望她為什麼沒有選車子」。他們渡蜜月的地點是在西雅圖附近的 Rainier山。
相信全世界許多人都知道誰是『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但是不見得聽過『洛伊迪士尼』(Roy Disney)。其實洛伊是華特的三哥,他們兩人同時是打造迪士尼王國的靈魂人物,要是沒有這位不愛搶鋒頭的三哥,華特迪士尼的夢想永遠沒有實現的一天。
如果說『華特迪士尼』是一位夢想家,那麼『洛伊迪士尼』就是一位實務家,當華特毫無忌憚地揮霍他的狂想,洛伊則是汲汲營營地在幕後籌措經費,就是因為有這位幕後的大掌櫃,華特才不致破產。華特迪士尼一向是以〝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心態來拍片;對於某場戲,他會為了突然蹦出的靈感,而決定放棄已接近完工的部分重新拍攝,往往預算總是以驚人的速度攀升,洛伊為此總是被搞得焦頭爛額,所以兄弟間常常為此起意見爭執。例如在30年代晚期,拍攝第一部動畫片【白雪公主】時,由於華特的狂想及對狂想的堅持,製作預算已經攀升到美金150萬,連片場都已經抵押給銀行了,不料接近最後完工之際,華特觀看影片發現最後王子親吻白雪公主時,王子居然晃動了一下,這是因為當初拍攝時沒有處理得很好,華特希望重拍此段,為此又要再追加好幾千元的預算,洛伊知道後全力反對:『休想!就讓那個王子去晃動吧!』所以,最後完全的作品中,王子親吻白雪公主時還是晃動了一下。
華特與洛伊兩兄弟為了電影製作預算的爭執,每回一吵就是天翻地覆,但是吵過以後總又能雨過天晴不致絕裂,這當中好幾次居間協調的就是華特的夫人莉莉蓮(Lillian)、洛依的夫人艾德娜(Edna)了,然而,他們兄弟兩人相信本身對於對方也都有一種自處之道。有一回華特與洛伊又吵得不可開交最後不歡而散,洛伊先行離場,一位員工就在洛伊走後向華特迪士尼說洛伊的壞話,華特一聽立刻正色對那位員工說:『你給我聽好!起爭執是我們兄弟兩的事,外人管不著…還有,沒有洛伊就沒有華特迪士尼公司,你最好認清這個事實!』由此可以看出,儘管他們兄弟倆總是會為了公司的是意見不合,但還是珍惜彼此的情誼。
在華特迪士尼去世的前幾年之間,他把重心都放在籌劃佛羅里達州的新樂園【迪士尼世界】,當他染上肺癌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時,還望著天花板的方格,利用方格來『規劃』以未來社區為概念的EPCOT中心,不料他還是在1966年12月15日上午9點35分與世長辭。華特迪士尼走後,洛伊不顧自己本身的疾病,一心只想完成弟弟生前的遺願,到了1971年10月,佛羅里達【迪士尼世界】的第一部分終於正式對外開幕,洛伊堅持把樂園的名字由原本【迪士尼世界】改為【華特迪士尼世界】(Walt Disney World,簡稱為WDW),以紀念他一世相扶持的弟弟。樂園開幕的兩個月後,洛伊也因為腦溢血離開了人間,他從小開始就一直照顧著弟弟,如今終於心願已了、無牽無掛了…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4: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6000051KK024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