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我作20題關於成語的問題(急用15分)

2006-12-26 10:12 pm
好似

忍辱負重個辱字系咩部首???

或者

八仙過海點解???

唔可以全部一樣

好似

八仙過海點解???

十室九空點解???

當機立斷點解???

感樣系悟得

要+埋Answer

或者比個網址我都ok

不過唔要MC題
更新1:

作20題ar

回答 (2)

2006-12-27 6:28 am
✔ 最佳答案
問1) 成語「嗟來之食」中,誰人於路旁設食施予窮人,卻因態度不佳而被拒?

答: 黔敖。成語典故出於<禮記‧檀弓下>,意思指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原文: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問2) 成語「閉月羞花」中,「羞花」是形容誰?

答: 西施。「羞花」出自唐.李白〈西施〉詩。「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形容西施美麗的容貌,冠絕古今,連荷花都自覺不如而感到羞愧。後來跟「閉月」一詞合作「閉月羞花」,用以形容女子容貌十分姣好。

問3) 成語「黔驢技窮」中,「黔」是指中國哪個地方?

答:「黔」為貴州省一帶。典故出於柳宗元所著的〈三戒.黔之驢〉,是三篇中的第二篇。比喻人拙劣的技能已經用完,再也無計可施了。

原文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據《全唐文.卷五八五.柳宗元》引)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問4) 成語「一鳴驚人」是濃縮了春秋時代何人的故事?

答: 楚莊王。典故出於《韓非子.喻老》,比喻平時默默無聞,而後卻突然有驚人的表現。

原文:
《韓非子.喻老》
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

據《韓非子.喻老》載,春秋時楚莊王雖然已經即位三年,但是卻看不到他積極處理國事,因此大臣們都非常擔憂。有一天右司馬打了個比方對莊王說:「有一隻大鳥,棲息在南面的山丘上,三年之中,不但沒有拍動翅膀,甚至不飛也不叫,靜得連一點聲音都沒有,這是什麼鳥啊?」楚莊王說:「那可不是隻平凡的鳥,他雖然不飛,要飛一定沖上高空;目前雖然沒叫,要叫一定震驚天下,你寬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過了半年,楚莊王親自處理政事,對於不合理的事項加以廢除,另外又制定出法令規章,同時誅殺了五個大臣,提拔六個處士,把楚國治理得非常強盛,而楚莊王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問5) 成語「入木三分」是說誰人的書法雄厚渾勁?

答: 王羲之。典故出南朝宋.羊欣《筆陣圖》。本指墨跡深透木板三分,形容筆力遒勁,後用來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生動逼真。

原文:
南朝宋.羊欣《筆陣圖》(據唐.張懷瓘《書斷.卷二.王羲之》引)
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臺丈人。」自言真勝鍾繇,羲之書多不一體。

問6) 試舉出一個與成語「洛陽紙貴」相反的四字成語。

答:乏人問津。「洛陽紙貴」典出《晉書.卷九二.文苑列傳.左思》。由於左思的〈三都賦〉,時人競相傳寫,因而洛陽為之紙貴。後用「洛陽紙貴」形容著作風行一時,流傳甚廣。而「乏人問津」指無人過問,正好是它的反義詞。

問7) 試完成成語「瓜田李下」的原文:「瓜田不XX,XX不正冠」

答:原文為「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瓜田李下」出自無名氏〈君子行〉,意思是在瓜田裡不彎身穿鞋,在李樹下不舉手整理帽子。後用「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懷疑的場合。

問8) 成語「樂不思蜀」濃縮了哪個朝代的事蹟?

答:三國時期。「樂不思蜀」出自晉.習鑿齒《漢晉春秋》。三國蜀漢亡國後,後主劉禪被挾持到魏都洛陽。劉禪非但不知亡國恨,反而每天只知吃喝玩樂,甚至一點也不想回去蜀國。後用「樂不思蜀」比喻人因留戀異地而不想返回故鄉,或形容快樂得忘了歸去。另有指忘本之意。

問9) 成語「不知所云」出自諸葛亮哪篇文章?

答: 〈出師表〉,原文為「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語出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不知所云」就是不知道在說些什麼,本來是自謙講得很雜亂,缺乏條理,後來多用於貶意,形容言語模糊或內容空洞。

問10) 成語「子虛烏有」出自司馬相如之〈子虛賦〉,而〈子虛賦〉中描述了哪三個人的對話?

答:子虛、烏有先生和無是公。「子虛烏有」之典出於《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後用「子虛烏有」比喻為假設而非實有的事物。

原文:
相如以「子虛」,虛言也,為楚稱;「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為齊難;「無是公」者,無是人也,明天子之義。故空藉此三人為辭,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

問11) 試舉出一個與成語「三思而行」意思相近的四字成語。

答:行成於思、深思熟慮。成語出自《論語.公冶長》,意思為再三考慮,然後行動,比喻謹慎行事。與行成於思、深思熟慮同義。

原文:
《論語.公冶長》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問12) 成語「一竅不通」中,「竅」的意思是什麼?

答: 竅是孔穴,指人的心思、心智。成語出自《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後用「一竅不通」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原文:
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

問13) 成語「才高八斗」中,1斗的重量是多少?

答:1斗等於10升(kg)。成語出自宋.無名氏《釋常談.卷中.八斗之才》 ,比喻才學極高。

原文:
宋.無名氏《釋常談.卷中.八斗之才》
文章多,謂之八斗之才。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問14) 成語「一丘之貉」中,「貉」是什麼東西?

答:「貉」是一種珍貴的毛皮獸,犬科,棕灰色毛,耳朵短小,嘴尖,兩頰長有長毛。生活在山林中,晝伏夜出,以魚蝦和鼠兔為食。「一丘之貉」指出自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成語出自《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

問15) 成語「杯水車薪」出自何人之言?

答:孟子。成語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以一杯水去撲滅一車木柴所燃起的火,力量太小,無濟於事。

原文: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問16) 成語「一毛不拔」中,孟子說誰自私自利?

答:楊朱。「一毛不拔」的意思是一根毫毛也不願意拔取,比喻自私自利,不肯貢獻出些微的力量。成語出自《孟子.盡心上》。

原文: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問17) 成語「不毛之地」是形容土地豐潤還是貧瘠?

答: 形容土地貧瘠。「毛」的意思種植五穀,「不毛之地」指堅硬瘠薄、不適種植五穀的土地。成語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後用「不毛之地」形容荒涼貧瘠的土地。

原文: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大夫不敵君,此其稱名氏以敵楚子何?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曷為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莊王伐鄭,勝乎皇門,放乎路衢。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鸞刀,以逆莊王,曰:「寡人無良,邊垂之臣,以干天禍,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君如矜此喪人,錫之不毛之地,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請唯君王之命。」

問18) 成語「不二法門」是哪個宗教的用語?

答:佛教用語。不二,不是兩個極端;法門,修行入道的門徑。「不二法門」指觀察事物的道理,要離開相對的兩個極端的看法,才能得其實在,所以「不二法門」是指到達絕對真理的方法。成語出自《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入不二法門品第九》。後用「不二法門」比喻唯一的方法或途徑。

問19) 成語「脣亡齒寒」,「脣」是指哪個地方?

答:虢國和魯國。

據《左傳.僖公五年》載:春秋時代,晉國與虞、虢兩個小國相鄰,晉國一直想併吞這兩個小國。晉獻公計劃先攻打虢國,於是派人送良馬和玉璧給虞國,希望能夠借道攻打虢國。虞國受到誘惑,答應了晉國,晉國因此很快地攻下虢國的一個都城。過了三年,晉國又再度要求虞國借道以便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極力勸諫虞公不要答應,但是虞公不聽從規勸,認為晉國不會傷害同宗的虞國,因此答應了晉國的要求。果然晉國滅了虢國之後,就在回程中也把虞國給滅了。

典源又見《左傳.哀公八年》。內容則是表述魯哀公八年時,吳國要攻打魯國,公山不狃力諌吳王不要攻打魯國。後來「脣亡齒寒」就用來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問20) 試舉出成語「破釜沉舟」中項羽所作的兩件事以示他不做撤退的打算。

答:項羽於是帶領全部的軍隊渡河,然後將渡河的船弄沉,又打破煮飯的鍋子。

項羽為使士卒拚死戰鬥,渡河之後,即將渡船弄沉,把釜甑打破,以斷絕士兵後退的念頭。後來「破釜沉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做事果決,義無反顧。 成語出自《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參考: 自己和教育部成語典(http://dict.moe.gov.tw/chengyu/sort_pho.htm)
2006-12-26 10:25 pm
ANS.: 八仙過海點解 :- 各施各法,

各色各樣的人有不同方式解決問題。


收錄日期: 2021-04-19 17:12: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6000051KK0190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