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的性格

2006-12-26 9:02 pm
蔡倫的性格是怎樣?????

回答 (2)

2006-12-26 9:06 pm
✔ 最佳答案
蔡倫雖然是個太監,但他為人謹慎而又敢於直諫,很受朝中百官的敬重。而且,蔡倫並不喜歡交際,性格還有點乘僻,平日在家時,總是閉門謝客,獨自關起門來讀書,始終都在思索著各種問題。
2006-12-26 9:06 pm
蔡倫(公元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人。他於東漢明帝永平末年(公元75年)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受封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舖鎮)。
  
蔡倫為人敦厚謹慎,勤奮好學,不但很有才能,而且關心國家利益 。漢和帝劉肇在位時,他做了皇帝的侍從宮官,傳達詔令,掌管文書,參與軍政機密大事。 他曾「數犯嚴顏」,匡弼時政。由於他辦事專心盡力,漢和帝年間被任命掌管皇宮用的刀、劍等器械,竇皇后隨葬寶劍及其它物品,亦由其設計、監製,「莫不精工緊密,為後世法」。
  
東漢當時流行的書寫材料有兩種──簡(即木片)牘(即竹片)和縑帛。縑帛是一種質地細薄的絲織品,可以在上面寫字,但它的產量很少,價格昂貴。簡牘則資源豐富,又很便宜,人們用繩子把規格一致的簡牘串接成冊,用來書寫,但每根簡牘上只能寫20多字,寫一部書往往需要用數百根甚至數千根簡牘,編製成冊後體積很大,也很笨重。於是,蔡倫決心研究改進當時的造紙方法。
  
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蔡倫任尚方令。他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於是,他結合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技術,採用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
  
他帶領工匠們先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東西剪碎或切斷,除進行常規的淘洗、切碎、漚泡工序之外,他在製作過程中可能已經採用加入石灰漿升溫促爛和進行鹼液蒸煮等新工藝,然後將製成的漿狀物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乾,這樣就變成紙了。這種制紙方法簡單易行,既加快了纖維的離解速度,又使纖維分解得更細更勻。蔡倫製作的紙張質地堅韌,體輕質薄,宜於書寫、攜帶,裝訂成冊也很方便,可謂質優價廉。
  
經過近10年的努力,蔡倫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讚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後漢書‧蔡倫傳》中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
  
公元121年,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牽扯到蔡倫,漢武帝命令他投案。蔡倫恥於受審,即洗浴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後服毒自盡。
  
蔡倫為造紙業的發展和普及開闢了廣闊的途徑,從此造紙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後來人們沿用蔡倫生產紙的工藝,採用竹、籐、稻稈等其它原料,生產出形形色色的手抄紙。並且,蔡倫總括出來的造紙工藝很快地隨著紙張一齊外傳了。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40: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6000051KK0144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