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孩子, 出版社: 木馬文化
故事簡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6477
故事從一對小男孩的親密友誼開始。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總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最後卻也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
即使阿米爾不久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但關於哈山的回憶一直縈繞不去。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為了贖罪,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
這是一個關於背叛的代價、贖罪的可能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父親對兒子影響的故事——包括父親對兒子的愛、奉獻與謊言。小說背景也涉及了阿富汗過去到目前的狀況,讀者也得以從本書一窺這個神祕國度。
感想: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47208/
『為你,千千萬萬遍。』
這看來像言情小說或肥皂劇裡主角們深情款款的台詞,很俗,很老套。只是讀過《追風箏的孩子》後,你將很難不為這簡單字句起震盪。
先請各位放心,筆者不會洩露書中劇情,只拋磚引玉,從這本書吸引人的背景談起。
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是蘇聯的越南,蘇阿之戰是蘇聯的越戰。』課堂上被平板敘述的語句,突然化作顏色生動的畫面讓小說帶到眼前。只有在此時才會想起,我們被教導關於戰爭的歷史,全是由大國的眼界出發,站在所謂「國際」的高度睥睨下望。2001年兩棟高樓的倒塌,讓我們記住了賓.拉登與塔利班的名字,曾在阿富汗土地上發生的戰爭和種族清洗,經過西方傳媒帶到我們眼前。當時觸目滿是的阿富汗近代史,如今4年過去,各位還記得多少呢?同處亞洲,東亞與中亞彷彿比新大陸還遙遠。
從前唸書的時候,教美國史的老師告訴我們一個笑話。在某次正式場合的晚宴裡,他被安排與年高德紹的參議員同桌,當眾人談到日本政經問題時,有點耳背的參議員低頭詢問一旁助理,「Japan?這是中國境內哪個城市?」──我希望相信這位參議員只是耳背而已。在今日社會,人們已熟悉關於媒體操弄、創造事實之類帶點哲學意味的議題,科技(尤其是網路)高度發展後,「所見即世界」的陳述不再老舊無力,反而有些沾沾自喜的新奇;但也正是在資訊如此繁複的現代,想看到不一樣的觀點、聽到不一樣的聲音,卻不是相當容易。所謂的「世界觀」並不是你知道世上在發生什麼事就好,還要請你站在自己的位置轉身去看別人眼中的世界。
沒有發自內心的誠意,沒有一顆包容善納的心,人是做不到「世界觀」的。站在這樣的基礎上,回頭看《追風箏的孩子》,回到本文的開頭,『為你,千千萬萬遍』。先賢曾說,人們開始標榜「仁」的德性,是在社會上行「仁」已稀有的時候;只有在人間無德的時候,偶有的德才值得大書。如今我們在犯濫到流俗的語言文字裡,去檢示這短短字句背後的意義,也無非就是人與人間快絕種的「竭誠」而已。
穿過烽火硝煙的八○年代、殘酷血腥的九○年代,《追風箏的孩子》寫種族、寫動盪、寫流離、寫傷害,一根風箏線拉起兩代父子的情誼,書裡三次說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每一次,都像要在腦中烙印痕跡一般地耀目。那是跨過身份與年紀、一切物質外在禁錮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