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詩經》描寫馬車奔行的聲響就用了如下的擬聲 :
四牡龐龐 (小雅車攻)
四牡騤騤 (小雅采薇、六月、大雅桑柔、烝民。孔疏:騤騤,馬行之貌。)
四牡彭彭 (小雅北山、大雅烝民)
駟騵彭彭 (大雅大明)
載驟駸駸 (小雅四牡。毛傳:駸駸,驟貌。盧紹昌云:毛傳釋擬聲之詞,
往往不言其為聲,而言某某貌,…是則“駸駸”本當為聲也。)
四牡騑騑 (小雅四牡、車牽。毛傳:騑騑,行不止之貌)
駟介陶陶 (鄭風清人。毛傳:陶陶,驅馳之貌)
駟介麃麃 (鄭風清人)
駟介旁旁 (鄭風清人。朱熹:旁旁,馳驅不息之貌。)
至於“鳥聲”,《詩經》中用了“關關”、“喈喈”、“雝雝”、“膠膠”、 “交交”、“嚶嚶”等擬聲詞。“鼓聲”則用了“坎坎”、“淵淵”、“逢逢” 、“咽咽”、“簡簡”等擬聲詞。各詞的發音狀況往往相去甚遠,描繪的卻是同事物的聲音。擬聲詞是摹擬事物、行為發出的聲音的詞,如:滴達、通、啪啪、砰等。
我們分析現代漢語的擬聲詞聲音結構,發現普遍存在著夾帶邊音成分1-的現象,例如:
嘰里咕嚕 叮零咚隆 唭里硿嚨
淅瀝淅瀝 希里嘩啦 辟里啪拉
嗚里哇啦 丁鈴當郎 嘟嚕嘟嚕
樸隆樸隆 嗶里嗶里 呼嚕呼嚕
當郎當郎 啪拉啪拉 卡拉卡拉
唰拉唰拉
四個音節中,除了其中某些字相互間有雙聲疊韻的關係外,元音多半選用了 [i]、[a]、[u]幾個基本元音,有時後頭接上舌根鼻音-ng韻尾,造成共鳴效果,使得音節格外響亮。然而,最顯著的特徵,是偶數音節都是[1-]母字。
我們比較各種語言的擬聲詞,發覺不一致的情況更多。例如漢語羊叫為 “咩”,英文卻是baa或bleat,法文是belemnet;漢語蜜蜂叫為“嗡嗡嗡”,英文卻是buzz,法文是bourdonner;漢語說“噓”,英文是hiss,法文是siffler ;漢語的“布穀”,英文是cuckoo;漢語“吱吱”為鼠叫,英文卻是squeak,法文是couic;漢語說“鳥鳴嚶嚶”,英文是chirp,法文是pepier;漢語說“蕭蕭馬鳴”,英文卻說neigh,法文是hennir;漢語說“潺潺流水”,英文說murmur; 漢語說“叮噹”,英文是clank,法文是cliqueter;漢語說抱怨不滿之聲為“嘰咕”,英文卻是grumble,法文是bougonner;漢語說打“嗝”,英文是hiccup,法文是hoquet;漢語笑“嘻嘻”,英文是chuckle,法文是glousser;漢語說“喋喋”不休,英文是chatter,法文是bavarder;漢語說“牙牙”學語,英文是 babble,法文是gazouiller。既然模擬的對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