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秦代及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2006-12-26 3:07 am
大家知不知道秦始皇在秦代及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你地知道既話請留言比我~唔該

回答 (2)

2006-12-26 5:48 am
✔ 最佳答案
政治措施:

1. 確立皇權秦王統一天下,號稱始皇帝,並規定皇帝自稱「朕」,皇命曰「制」,皇令曰「詔」,廢除謚法,實行避諱,制定朝儀,以尊君抑臣,提高皇帝尊嚴。

2. 集權中央秦始皇總攬全國統治權,中央政府設三公九卿,以助掌理政事,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起互相制衡之效,九卿分別管理宮廷、皇族和全國的事務,嚴分職權,官不世襲,任免大權全操在皇帝手中。

3. 改行郡縣廢除封建,改行郡縣,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再增四郡,直轄中央,取消貴族世襲封地,郡設郡守、郡尉、監御史,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郡下設縣,由縣令、縣尉、縣丞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司法,所有官員直屬中央,地方的軍、政、財大權全由中央支配。

4. 頒行嚴法頒佈《秦律》,通行全國,申明法令,以嚴刑峻法規限人民的行為。


正面影響

1. 創建政制廢封建置郡縣,對推行政令影響甚大,亦開創後世中央集權的先河。

2. 鞏固政權建皇帝號,自此「皇帝」成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謂,樹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有助鞏固政權。

負面影響

1. 開創極權中央集權,造成君主極權統治,在專制統治下,政治的好壞與皇帝的賢愚關係密切,昏庸的秦二世繼位,政治立即敗壞。

2. 激起民變在嚴刑峻法下,人民動輒得咎,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經濟措施

1. 統一貨幣統一全國幣制,定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稱為「半兩」,由官府監製,民間不得私鑄。

2. 統一度量衡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通行天下,沿用商鞅時所定的,唯衡器略有變更,度量衡器須由官府監製,不許民間私造。

3. 土地私有下令「黔首自實田」,農民在登記戶籍時申報田地佔有情況,按畝納稅,確立了土地私有制,且允許人民可自由買賣土地。

4. 重農抑商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崇本抑末,在各地興修水利,以便發展農業,且把農事好壞作為考核地方官的重要依據,另外用獎勵的辦法把農民遷徙至邊遠荒涼地區,謫發商人戍邊墾荒。

5. 遷徙富豪徙六國富豪十二萬戶到首都咸陽,以便集中管理,並繁榮首都。

正面影響

1. 經濟繁榮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使貿易更方便,法定土地私有與實施重農抑商政策,促進了農業生產,而統一經濟制度,更加速了各民族間的融合,使中華民族日漸融和,日益壯大。

負面影響

1. 工商停滯政策抑制工商,使工商業生產和商品交換停滯不前,有礙國家經濟全面發展。

2. 激起民變遷徙富豪雖能打擊反秦力量,但也加深他們對秦的不滿,使他們在秦末紛紛加入反秦行列,加速秦代的滅亡。

軍事措施

1. 修築長城命蒙恬率數十萬民兵,增修戰國時燕、趙、秦的長城,使連接為一,東臨碣石,西達臨洮,長達五千餘里,以防匈奴入侵。

2. 修築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開闢三條馳道,闊五十步,北至燕,東通齊,南達吳楚,方便政令傳達、軍隊調動及軍備補給,又命蒙恬修築直道,由九原通往雲陽,貫通南北,加強中央對邊遠地區的控制。

3. 搗毀城廓下令拆毀六國修築的城塞、關塞,決通川防,夷平險阻,以消滅六國舊有貴族的勢力,防止六國遺民據險自守。


4. 銷毀兵器盡收天下兵器,在咸陽鑄無數大鐘和十二金人,防止六國遺民反叛。


5. 遷徙富豪強遷六國貴族富豪十二萬戶至首都咸陽,及一部分至巴蜀等地,使其遠離鄉土,易於監管。

6. 遣民實邊於長城河套以南邊塞之地,建縣34個,遷徙內地民戶數萬到此居住,以充實邊防,又發北方健男五十萬到嶺南地區屯戍,長期留下與越人共同開發百越。


7. 北逐匈奴命蒙恬率領大軍北伐匈奴,將匈奴驅逐至漠北,奪回河套地區,增置九郡,免除北方邊境受匈奴威脅。

8. 南征百越派遣軍隊攻打嶺南百越之地,最後征服越人,增置閩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與象郡,統一了這一地區。

正面影響
1. 鞏固國防修築長城為日後抵禦北方外族的屏障,徙民實邊開拓疆土,北伐匈奴,南平百越,皆鞏固了秦之國防。

2. 確立版圖北伐匈奴,南平百越,開拓疆土,東至遼東,西達臨洮,北抵長城,南臨越南北部,形成此後二千年,中國疆域的大致輪廓。

負面影響

1. 激起民變對內加強國防及軍事建設,對外發動戰爭,使徭役繁重,民不堪苦,成為民眾反秦遠因。

交通措施

1. 統一車軌秦統一後,下令全國車同軌,規定車輛兩輪之間寬六尺,使車輛能在全國通行無阻。

2. 修築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開闢三條馳道,闊五十步,北至燕,東通齊,南達吳楚,又築直道,由九原通往雲陽,貫通南北,大大改善全國交通。

3. 鑿開靈渠秦始皇在征伐百越時,為能決運兵運糧的問題,下令開鑿靈渠,接通湘桂二江水系,開發了通往南方的水路交通。

4. 疏通鴻溝秦一統天下後,為求便利交通和灌溉,便疏通此等河川,如疏濬鴻溝,使濟、汝、淮、泗諸水得以貫通。

正面影響

1. 鞏固統治交通措施使全國交通便利,平時詔令能迅速傳達四方,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戰時便利軍務,對鞏固統治有重大作用。


2. 促進交流修馳道、統一車軌、疏濬河川,使水陸交通便利,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加速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使中華民族更為壯大。


負面影響

1. 激起民變修馳道、開靈渠、通鴻溝,使人民徭役繁重,民不堪苦,成為民眾反秦的積因。

文化措施

1. 統一文字下令李斯以秦文字為藍本,制定了「小篆」,實行「書同文」。其後,程邈又據民間流行較簡的字體,整理出一種新字體,稱為「隸書」,後來「小篆」成為官方標準文字,隸書成為日用文字。

2. 焚書坑儒下令以法家思想治國,除秦國史書、博士藏書以及醫、卜、種樹等書籍外,民間所藏之詩書百家語,一律焚燬,禁止巷議,以求思想統一,又坑殺批評時政的儒生460餘人於咸陽城郊,以箝制思想,且禁止私學,凡欲學者,必須以吏為師。


正面影響

1. 鞏固統治統一文字,便於政教推行及文化傳播,焚書坑儒,加強了思想箝制,在當時有助於鞏固統一的政權。

2. 融和民族統一文字和法度,使境內各民族均居生息於同一制度下,沐浴於同一文化中,逐漸融合成一個整體,而中華民族因此日形壯大。

負面影響

1. 摧殘學術焚書坑儒,控制言論,不單阻礙新思想和新學說的出現,令時人非常不滿,同時也對文獻保存和學術發展造成極大的損害,並開後世「文字獄」之端。

對後世的影響

1. 中央集權廢封建,行郡縣,創建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為後世建立了政治制度的規模。

2. 鞏固皇權建皇號,又定朝儀以尊君抑臣,樹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有助後世皇權的鞏固。但另一方面,皇權的極力提高,造成政由己出,君主的賢愚直接影響政治的好壞。

3. 奠定版圖統一西南,南平百越,北逐匈奴,建立了版圖遼闊的統一帝國,確立了中國二千多年來版圖的輪廓。

4. 四通八達毀城池、決川防,掃除全國的交通障礙;修築馳道、直道,建立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交通網絡,全國交通四通八達,既方便政令傳達和軍隊調派,又促進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5. 民族融和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促進全國各地的交流;向南北移民,徙民實邊,間接有助民族的融和。

6. 窒礙學術焚書坑儒,令中國許多寶貴的文獻典籍因而失傳,造成無可補救的損失,窒礙了學術發展,且伏下兩漢時的今古文之爭。






2006-12-26 3:15 am
統一中國,文字,車長,築長城﹐通河道,興建河道,建直道馳道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24: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5000051KK0301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