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福與吃苦......急!!!!

2006-12-25 11:54 pm
享福與吃苦,作者:種因,其課後問答......急!!!!

回答 (1)

2006-12-26 1:08 am
✔ 最佳答案
主旨


本文旨在闡述享福與吃苦的關係,勉勵大家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全文先指出一般人的通病是只圖享福,不願吃苦。接著說明我們享受社會眾人奉獻之福,也該吃苦盡責;並舉古中外聖賢豪傑的行事與言論,印證唯有吃得了苦,才能有成就而享福。最後期望大家能革除奢侈浮靡,從吃苦做起,養成勤懇、不懈的精神,以盡社會一分子的責任。
本文是論說文,偏於議論,強調青年人應該「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上人」。




結構層次:
第一大段:從一般國人「只是圖享福,不願吃苦」的大毛病引出論題。(第1自然段)
第二大段:用生活常理作道理論據進行說理。(第2至3自然段)
第1小層:論證「我既是人中人,就當盡人的一分責任,吃苦盡責」的論點。(第2自然段)
第2小層:論證「為社會國家富強也應吃苦」。(第3自然段)
第三大段:用名人實例和名人名言深入説理。(第4至6自然段)
第1小層:列舉歷史上的名人實例論證「古今中外的聖賢豪傑,都是從吃苦中磨鍊出來的」的論點。(第4自然段)
第2小層:引用古代名人名言論證「真正會享福者,先要備嘗艱苦,而後苦盡甘來」的論點。(第5至6自然段)
第四大段:聯繫青年實際提出希望。(第7至9自然段)
第1小層:列舉青年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實際困難。(第7自然段)
第2小層:勉勵青年「做人要從吃苦做起,吃苦要從細微處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第7至8自然段)
篇章主旨:
本文緊扣題目中「享福」、「吃苦」這兩個詞和兩個詞的關係,選用具有說服力的事例論據和道理論據,闡明了享福和吃苦分道理,希望廣大青年千萬不要存有「只圖享福,不願吃苦」的心理,做人要從吃苦做起,吃苦要從細微處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盡到自己作為社會一分子應盡的責任。


五.修辭

(1)引用:文中摘錄論語、大學、王陽明、孟子、范文正公的話皆是。



(2)譬喻:「這真是人群的蠢蟲」、「享福也就等於泡影」。
(3)設問:「沒有農夫,那裡有飯吃?沒有瓦匠、木匠‧‧‧‧‧‧物質上的需求?」此段亦為「排比」。
(4)排比:「或擁遺產,或發橫財,或領乾薪」、「吃苦的人多,享現成福的人少,社會國家自然富強;吃苦的人少,享現成福的人多,社會國家自然衰弱」、「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眾人之苦者,享眾人之福」、「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惡其體膚,空乏其身」、「得意莫歡欣,失意莫苦惱」、「享福不為福,吃苦不為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5)判斷句:「最可敬愛的,是世上最大多數的肯吃苦、肯工作的平民」。
(6)同義複詞:「希冀」、「曾益」、「撐持」、「忌憚」。
(7)雙聲複詞:「勞力」、「撐持」、「鬆散」、「灑掃」。
(8)疊韻複詞:「希冀」、「著述」、「懶散」。


文意

1.「我們一時一刻的需要,都有無量數的勞動者──無論是勞心或勞力──辛辛苦苦地來供給。」意同:「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人人為我」。
2.「我們若不是吃一點苦,也盡一點責,我們非但對不住他們,亦且何以對得住自己ㄋ呢?含意同於愛因斯坦的「我必須切地努力,將他們給我的一切還回去;我從他人那兒得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我為人人,回饋社會」。

3.「我們須知最可敬愛的,是世上最大多數的肯吃苦、肯工作的平民,他們只要做一天人,就幹一天事,他們的生命總是靠吃苦來撐持的」。這種觀念同於鄭燮在寄弟墨書中所說的:「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


4.「孔子一車兩馬,周遊天下,寧受天下揶揄,而救世知心中不稍減,奔波之苦迄未掛懷。」此為無怨無悔的胸懷。
5.「佛世尊捨家入山,苦修六年」與「孔子一車兩馬,周遊由下」,都是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與「悲天憫人」的胸懷。


6.陶侃的般磚、格欄斯頓的批柴,主要在習苦,鍛鍊強健的體魄。也就是在「勞其筋古」而「動心忍性」。因他們深知「勞則斯,逸則淫」的道理。
7.「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在乎疢疾‧‧‧‧‧‧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含意皆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8.「前清末年,京城裡的旗人,個個總靠一份口糧,舒舒服服過日子。」此種生活同於「徒然實習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
9.「以吃苦使者,多以享福終。」可見享福與吃苦有「因果關係」。


10.「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寓意是「殷憂啟聖」。11.「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說明歷盡艱苦,磨練意志,才能成功
12.「少年得志大不幸」是因未曾吃苦,養尊處憂。意同「桂冠是榮譽,亦是毒藥」。



1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種仁者的胸懷,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懷抱,更是一種「悲天憫人」的心腸。



























收錄日期: 2021-04-19 01:49: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5000051KK021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