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回族丶藏族、蒙古族和壯族的詳細資料

2006-12-25 7:43 pm
維吾爾族、回族丶藏族、蒙古族和壯族的詳細資料(10分)
要關於維吾爾族、回族丶藏族、蒙古族和壯族的衣、食、住、行、宗教、習俗及其他。

回答 (3)

2006-12-25 8:28 pm
✔ 最佳答案
維吾爾族

歷史背景

維吾爾族是聚居新疆地區的主要的一個民族,歷史悠久,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

人口
維吾爾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現在人口已界乎七百二十萬至七百七十萬左右。維吾爾族人口越來越多,現在亦是一個出名的少數民族,而且還得到越來越多人認識。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亦有些居民住在湖南省。

居住
維吾爾族以農牧業為主,所以居住的地區大都接近郊區和近山地區。從事農業的大都居住在邊疆地區;而從事牧業的就會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及西南部的平原。

飲食
維吾爾族人所吃的食物範圍很廣,而且很有特色,因為他們的生活是以牧業為主的,所以吃的食品也大多是牛、羊的肉和乳。
抓肉,是用羊來切成幾大塊來放入鍋中清燉,調料大多有胡椒、薑片、鹽粒,甚至有些人什麼也不加。抓飯則以芋肉、稻米、胡蘿蔔、洋蔥、油鹽,孜然為主要材料。還有饟、炒烤肉等都是維吾爾族人的待客上品,而烤羊肉串更是維吾爾族有名的風味小食,而且還很方便快捷,只需兩、三分鐘即可食用。奶茶正是新疆少數民族的主要飲品,維吾爾族人也不例外。 這些食物都很美味可口,怪不得他們把它們當成日常食品。

服飾
很多民族也有自己的一套特別服飾,維吾爾族人也不例外,他們還會隨潮流而不斷改變。維吾爾族的男子因氣候和傳統的關係,因此幾乎四季都戴上帽子,如繡花小帽和皮帽。女子則愛披頭巾。維吾爾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靶子,男的後跟較低,女的多為高跟,北疆牧民還有他們冬天的至愛-特別和暖的氈靴。在從前,維吾爾族男子喜愛穿圓領開襟長裙,冬天愛穿大皮氅,繫一條白布腰帶,小刀拴在腰帶上。維吾爾族的婦女,夏秋天愛穿彩色絲綢連衣裙,冬春季愛穿各色細呢大衣,有些婦女在長褲外面又穿短裙,有些彩裙外面再加白色紗裙,十分特別。而維吾爾族的女子也喜歡佩戴裝飾物,如耳環、項鍊、手鐲和戒指,頭上有頭花,髮梳等,數之不盡。

社會風俗
中國大部分的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對於舞蹈有很大而很深的興趣和認識。維吾爾族的著名舞蹈有扭動脛子、腰部和四肢的‘胡旋舞”,還有著名的“龜玆樂”、“疏勒樂”和“高昌樂”等。維吾爾族非常重視歌舞,有些人還視歌舞為正業、本業。有些青年男女還會借歌舞為名,結識伴侶。
古時,維吾爾族人的嫁娶是有它一套特別的方式。他們在結婚前,是完全不認識的,直至結婚那天才真正見到對方的容貌。到現在,社會人文明得多,給青年人自己選擇伴偶的機會。
維吾爾族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除了維吾爾族,還有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塔爾等十多個族也是信奉伊斯蘭教的。

回族

歷史背景
回族人是由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多種民族成分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民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伊朗人以及突厥語系民族到中國之後跟蒙古族、維吾爾族及漢族相融合產生的民族,他們從唐代開始經由陸路與海路各自的地方來到中原生活,並漸漸與漢人同化。

居住
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大約有981.6萬人(2000年)。

飲食
維吾爾族人所吃的食物範圍很廣,而且很有特色,因為他們的生活是以牧業為主的,所以吃的食品也大多是牛、羊的肉和乳。
抓肉,是用羊來切成幾大塊來放入鍋中清燉,調料大多有胡椒、薑片、鹽粒,甚至有些人什麼也不加。抓飯則以芋肉、稻米、胡蘿蔔、洋蔥、油鹽,孜然為主要材料。還有饟、炒烤肉等都是維吾爾族人的待客上品,而烤羊肉串更是維吾爾族有名的風味小食,而且還很方便快捷,只需兩、三分鐘即可食用。奶茶正是新疆少數民族的主要飲品,維吾爾族人也不例外。 這些食物都很美味可口,怪不得他們把它們當成日常食品。

服飾
回族民族服裝具有鮮明的特點。男子一般上穿白色對襟褂,外套黑色對襟坎肩,頭戴白色或黑色無檐小圓帽,稱「回回帽」、「號帽」,亦稱「禮拜帽」。 根據《古蘭經》規定,回族穆斯林婦女多頭戴遮頭護面的蓋頭。蓋頭的顏色依年齡而不同,老年用白色,中青年用黑色,姑娘用綠色。這既符合了伊斯蘭教教義的規定,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 《古蘭經》規定:「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除非對她們的丈夫,或她們的父親,或她們的兒子。」

婚姻
婚姻方面,回族注重男女雙方在信仰和生活習慣上的一致,主張男女「婚姻無貧富,必擇善良」,不重門第、富貴,而注重雙方的信仰、品德和才貌。舉辦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阿拉伯語,意為結合),寫「依扎布」(證婚書),男方還要給女方聘金(根據男方條件而給予女方並由女方單獨擁有支配的一定數量的錢財)。

喪葬
按照伊斯蘭教傳統,人死後用布包裹,實行土葬。

經濟
主要從事農業,農戶多附帶經營牧業或運輸業、手工業、小商業。回族工匠在制香、製藥、製革、制炮以及礦產的開採上都較著名。回族以善於經營著稱,傳統行業有珠寶玉石業、運輸業及牛羊屠宰加工業等。

藏族
藏族是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省也有分佈。人口約541萬余人(2000年)。

藏族以農牧業為主,藏族地區森林茂密,盛產各種珍禽異獸和名貴藥材。藏族男女都蓄辮,喜帶首飾。藏族人信仰藏傳佛教,宗教寺院遍佈藏族地區,有著名的布達拉宮、大昭寺、昌都寺、拉不楞寺、塔爾寺等,展示了藏族建築藝術的高超水準。

藏族有自己的文字語言,藏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文文獻卷帙浩繁,內容豐富。藏族有藏醫、藏藥。「望果節」、「展佛節」、「失勤節」、「雪頓節」等是藏族主要節慶。藏族使用本民族的曆法。藏族服裝具有長袖、寬腰、大襟、肥大等特點。

蒙古族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是中國主要的少數民族之一;內蒙連同外蒙的蒙古族,曾是中華民國初年共和五族之一。

語言
蒙古族使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

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

明朝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

人口及分佈
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餘散佈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鄂溫克族(2萬7千人)和土族(24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國的蒙古人大約有280萬人(2006年7月統計265萬人,估計實際上有283萬人)。主要是喀爾喀蒙古人。

俄羅斯有大約100萬蒙古人。有在西伯利亞的布里亞特蒙古人(約50萬人)、鄂溫克族(在俄國被認為是蒙古人的一支)(約3萬多人在俄國)、衛拉特人(含卡爾梅克人17萬多和多爾貝德人(Dörbed))。

另外,分佈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九百萬人)有可能是蒙古人和中亞其他民族的混血後代。

蒙古包
蒙古包為蒙古民族的傳統住房。

蒙古民族的服飾
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靴子。

蒙古族的飲食
有糧食、奶食、肉食

宗教與信仰
宗教與信仰: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明末清初,藏傳佛教逐漸取代薩滿教,成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誦經便成為敖包祭祀活動中的主角和重要內容。此外,藏傳佛教法事活動還遍及蒙古族日常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蒙古人心中的聖地—伊金霍洛(伊金霍洛,蒙古語意為「君主的聖地」,位於中國內蒙古地區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全稱為伊金霍洛草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安葬在那裡,因此成為蒙古人心中的聖地。)

壯族

廣西龍脊的壯族山寨壯族(舊稱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廣東和貴州等省區。秦以來,壯族先人歷代分別稱為西甌、駱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蠻、烏滸,在宋代史籍中始稱為「撞」、「僮」、「仲」,明清時也有稱為僮人、良人、土人的。解放後統稱「僮族」(「僮」與「壯」同音),直到周恩來倡議在1965年改「僮」為「壯」。

拼音壯文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五十年代制定通過《壯文方案》併在壯族地區推廣使用,曾一度受到壯族人民的歡迎。50年代老拼音壯文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並攙雜斯拉夫字母以及自創字母,80年代後壯文全部採取26個拉丁字母形式。拉丁壯文以壯語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壯語武鳴話為標準音。

服飾
壯族特色織物是壯錦。壯族傳統服飾尚青黑,男裝對襟,女裝右衽。婦女的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花邊,褲子黑色寬肥,戴花紋圖案的頭巾。壯族受漢族影響較大,年輕人多著漢裝,婦女日常戴的頭巾也常使用工業生產的印花毛巾,穿著自織土布的越來越少。

民居
壯族大多數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欄」形式,其樓房全系木質結構,一般先起底層,上立屋架(壯家叫兩節柱),兩頭搭以偏廈,頂上蓋瓦或杉皮,有三間五間不等。樓上住人,底層關養牲畜、家禽,置農具,設春碓、磨坊等。右圖是[廣西]]龍脊的壯族山寨。
2016-02-06 4:30 pm
真的! 現在那們競爭的社會

有的當舖都掛羊頭賣狗肉 還沒借都講得很好聽

借了之後 難商量 難溝通 被綁住的感覺

其實我也遇到很多那種當舖

自從我找到了 中壢仁寶當舖 之後 那種感覺完全不見

覺得 仁寶當舖 跟那些當舖 完全不同

完全不必看人臉色 就跟去銀行的感覺一樣

服務態度好 以客至上 詳細解說

不會有被騙的感覺 店長 人非常親切 好商量

真心推薦 中壢仁寶當舖 本人親身經歷

也可以上網搜尋看看 風評超好 超多人推薦

中壢YKK對面 非常好找 03-4520077
2006-12-26 8:30 am
維吾爾族: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體民族,人口721.44餘萬(1990年)。「維吾爾」是民族自稱,有團結、聯合、協助之意。其遠祖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就已游牧於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喀什湖之間廣大地區的丁零。此後曾以鐵勒、袁紇、韋紇、回紇、回鶻、畏兀、畏吾兒、威武爾等漢文譯名記錄於史籍。古代從事游牧,9世紀中葉後漸改為農耕,長期從事綠洲農耕和園藝栽培,兼事牲畜飼養,同時擅長手工業和經商。維吾爾族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古代曾用突厥文、回鶻文,10世紀末起改用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經過不斷改進和補充,成為維吾爾族通用的文字。

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古爾邦節、肉孜節是傳統的宗教節日。諾魯孜節(春節)則是傳統民族節日。其文化藝術歷史悠久,口頭文學、書面文學十分發達;音樂、舞蹈、工藝美術更享譽中外。

抓飯和烤饢是維吾爾族的主食。抓飯,維吾爾語稱「頗羅」,材料有大米、羊肉、洋蔥、胡蘿蔔、葡萄幹和清油。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等日子,維吾爾族會用來款待賓客。用飯時主人在炕桌或地毯上鋪一塊清潔的餐布,人們圍餐布而坐。接著,主人一手端盆,一手執壺,讓客人洗手,並遞上乾淨的毛巾擦乾。然後便端出抓飯擱在餐布中央,請客人用手從盤中抓吃。在維吾爾族民間,還有一種最講究的抓飯「阿西曼土」,即是包子抓飯。至於烤饢,在新疆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史籍裏稱「胡餅」、「爐餅」,呈圓形,是形態大小不一的烤麵餅,品種多達50多個。大多以小麥為原料,也有玉米做的。一般是在麵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麵,和勻、揉透,稍為發酵即可烤製。


回族:
中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860餘萬,是漢族以外分布最廣泛的民族。全國絕大多數的縣、市都有分布,但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東及雲南。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發端於唐宋之際,形成於元明時期。唐宋時的「蕃客」、元代的「回回人」等是其族源的主要部分。伊斯蘭教在其發展過程中也起了重要的紐帶作用。回族是中國的固有民族,但她並不是由古代的氏族、部落發展而成,也不是外來「回回人」的綜合體,而是由來自域外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宋代遷居中國的猶太人和15世紀初遷居山東德州的菲律賓人等國內外多種民族成份,逐漸聚合而成。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也保留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回族經常使用當地民族語言。回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手工業,還擅長經商和飲食業。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其歷史、文化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的影響。飲食方面,以米、麵為主食,蒸饃、烙餅、饢、包子、餃子、湯麵、油炸食物也十分著名。肉食受伊斯蘭教及中國傳統文化中「食可養性」觀念影響,一般選擇牛、羊、雞、鴨、魚、蝦等為食,除水產物外,須念「台思米」,斷喉宰殺方可食用。野獸及動物之血、自死動物屬禁食之列,尤其禁食豬肉,一般也不飲酒。居住方面,住房依各地環境而建。西北農村多住平房、窯洞、磚瓦房。寧夏南部山區還喜在平房上加蓋一間「高房子」作禮拜用。大門正上方門楣上多貼有用阿拉伯文書寫的《古蘭經》文的「都阿宜」,正屋中懸掛山水花卉等字畫及阿拉伯文條幅。由於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故不掛人像和動物圖片。婚姻方面,不重門第、富貴,而注重雙方品德和才貌。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阿拉伯語,意為結合),寫「依扎布」(證婚書)。喪葬方面,普遍實行土葬,提倡速葬、薄葬,沒有陪葬品,禁用棺槨。人死後用清水洗淨屍體,穿「克凡」(用白布纏裹屍身),請阿訇站「折那孜」(殯禮)。屍體放入墓穴後,需面朝西方,以示嚮往聖地麥加。禮俗方面,回族熱情好客,重視禮節。親友相見要互道「色倆目」(祝福和問候之詞)。路人要謙恭禮讓,請老人、長輩先行。嬰兒出生後3至7天內或滿月時,要請阿訇起經名,男孩滿12歲時,要行割禮。


藏族: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的海北、黃南、海南、果洛、玉樹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阿壩、甘孜兩個藏族自治州和木裏藏族自治縣,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等地。藏族,自稱「博巴」或「兌巴」、「藏巴」、「衛巴」、「康巴」、「安多哇」等。唐宋元三代稱「吐蕃」,其中元代又稱「西蕃」,明清時稱「西蕃」、「圖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和安多三種方言。藏文系參照梵文創制,為自左向右橫寫的拼音文字。藏族早期信仰本教,現大都信仰藏傳佛教。藏族經濟以高原畜牧業和高原農業為主,牲畜和農作物主要有綿羊、山羊、犛牛、青稞、小麥等,糌粑和酥油茶是主要食品。服飾以袍服為主,寬鬆肥大,袍、帽、靴等均多用皮毛或毛織的氆氌制成。牧民住用帆布或犛牛毛織成的大帳篷,農民住用石塊或夯土築牆蓋成的平頂房。主要節日有藏歷年、花燈節、雪頓節、望果節、林卡節等。

喪葬方面,主要有天葬、塔葬、火葬、水葬和土葬。天葬是較為普遍的一種,亦稱「鳥葬」。方式是人死後把屍體卷曲起來,把頭屈於膝部,合成坐的姿勢,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於門後右側的土台上,請喇嘛誦超度經。擇吉日由背屍人將屍體背到天葬台,先點「桑」煙引起來禿鷲,喇嘛誦經完畢,由天葬師肢解屍體,接著取出內臟拋於四周,並將骨骸和頭顱砸碎,拌以糌粑。群鷲飛至爭相啄食,以食盡最為吉祥,說明死者沒有罪孽,靈魂安然升天。如未被食淨,要將剩餘部分揀起焚化,同時唸經超度。
藏族醫藥興起於吐蕃松贊干布至赤松德贊時期,在傳統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吸收漢族、印度醫學理論形成。診斷方法採用望聞問切,尤其重視舌苔與早晨首次小便的變化,疾病分為熱症與寒症兩大類,並將病人分為「隆」、「赤巴」和「培根」三類。藥物治療分內服和外治兩種。內服藥物採取「熱者寒之」、「寒者溫之」的原則。外治有灸療、放血、拔罐、熱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貼敷外傷患處等。常用藥由多種藥物配制的成藥,共有1400多種,部分為青藏高原特產。藏族醫學典籍眾多,最著名的是公元8世紀宇脫‧雲丹貢布所著的《四部醫典》。宇脫‧雲丹貢布對藏醫學的建立和發展貢獻良多,因此受到藏民尊敬,被列入「吐蕃九名醫」之首,稱「雪域醫聖宇脫王」。


蒙古族:中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少數民族,現有人口480多萬人(1990年),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遼寧、吉林、河北、黑龍江、新疆、青海、河南、四川、貴州、北京、雲南等地。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裏亞特三種方言(按地區再分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東北部方言),屬拼音文字類型,初創於成吉思汗時代。現行蒙古文有29個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個,表示輔音的24個。拼寫時以詞為單位上下連書,行款從左向右。

蒙古族起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名,始見於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諸部,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逐漸由部落名稱變成民族名稱。

蒙古族服飾豐富多彩的,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首飾又分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婦女平日多罩頭巾。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繡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帽頂寶石。蒙古族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的最典型。這種頭飾主要由「連垂」和「發套」組成,用珊瑚、銀鏈、珍珠串、銀環、銀片、瑪瑙、玉石等穿綴而成。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男女老幼都穿「蒙古袍」,式樣因地因人而異。一般都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皮毛裝飾。鄂爾多斯等地還喜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腰帶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鄂爾多斯等地區紮腰帶還有一定的規矩,未婚女子紮腰帶須在身後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貴渾」(蒙古語,意為「不紮腰帶的人」),要改穿緊身的坎肩。蒙古靴分兩種,布靴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皮靴多用牛皮、馬皮或驢皮製成,結實耐用,防水抗寒。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種。靴幫、靴靿上多繡上或剪貼精美的花紋。

蒙古族傳統房屋稱為「蒙古包」, 是滿族對蒙古牧民住房的稱呼,始於清代。「包」是滿語「家」、「屋」之意。此外,還有「穹廬」、「氈帳」或「氈包」等名。蒙古包呈圓形,基本構造都是由網狀編壁「哈那」、條木楞子「烏尼」、圓形天窗和門等構成,外面蒙上氈子,再用鬃毛繩子勒緊。規格的大小,是由每頂包所用編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長2米多)的數量來決定。門一般朝向東南方,中央為炊飲和取暖用的爐灶,煙筒從天窗伸出。爐灶周圍鋪牛皮、毛氈或地毯。正面和西側為長輩起居處,東面為晚輩的起居處,傢具有木造的碗櫃、板櫃、板箱、方桌等,特點是佔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損壞。蒙古包使用面積很大,而且空氣流通(除天窗外,編壁牆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蒙古包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搭建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折卸時將哈那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非常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游牧民居住。


收錄日期: 2021-04-14 00:44: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5000051KK009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