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維吾爾族
歷史背景
維吾爾族是聚居新疆地區的主要的一個民族,歷史悠久,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
人口
維吾爾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現在人口已界乎七百二十萬至七百七十萬左右。維吾爾族人口越來越多,現在亦是一個出名的少數民族,而且還得到越來越多人認識。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亦有些居民住在湖南省。
居住
維吾爾族以農牧業為主,所以居住的地區大都接近郊區和近山地區。從事農業的大都居住在邊疆地區;而從事牧業的就會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及西南部的平原。
飲食
維吾爾族人所吃的食物範圍很廣,而且很有特色,因為他們的生活是以牧業為主的,所以吃的食品也大多是牛、羊的肉和乳。
抓肉,是用羊來切成幾大塊來放入鍋中清燉,調料大多有胡椒、薑片、鹽粒,甚至有些人什麼也不加。抓飯則以芋肉、稻米、胡蘿蔔、洋蔥、油鹽,孜然為主要材料。還有饟、炒烤肉等都是維吾爾族人的待客上品,而烤羊肉串更是維吾爾族有名的風味小食,而且還很方便快捷,只需兩、三分鐘即可食用。奶茶正是新疆少數民族的主要飲品,維吾爾族人也不例外。 這些食物都很美味可口,怪不得他們把它們當成日常食品。
服飾
很多民族也有自己的一套特別服飾,維吾爾族人也不例外,他們還會隨潮流而不斷改變。維吾爾族的男子因氣候和傳統的關係,因此幾乎四季都戴上帽子,如繡花小帽和皮帽。女子則愛披頭巾。維吾爾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靶子,男的後跟較低,女的多為高跟,北疆牧民還有他們冬天的至愛-特別和暖的氈靴。在從前,維吾爾族男子喜愛穿圓領開襟長裙,冬天愛穿大皮氅,繫一條白布腰帶,小刀拴在腰帶上。維吾爾族的婦女,夏秋天愛穿彩色絲綢連衣裙,冬春季愛穿各色細呢大衣,有些婦女在長褲外面又穿短裙,有些彩裙外面再加白色紗裙,十分特別。而維吾爾族的女子也喜歡佩戴裝飾物,如耳環、項鍊、手鐲和戒指,頭上有頭花,髮梳等,數之不盡。
社會風俗
中國大部分的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對於舞蹈有很大而很深的興趣和認識。維吾爾族的著名舞蹈有扭動脛子、腰部和四肢的‘胡旋舞”,還有著名的“龜玆樂”、“疏勒樂”和“高昌樂”等。維吾爾族非常重視歌舞,有些人還視歌舞為正業、本業。有些青年男女還會借歌舞為名,結識伴侶。
古時,維吾爾族人的嫁娶是有它一套特別的方式。他們在結婚前,是完全不認識的,直至結婚那天才真正見到對方的容貌。到現在,社會人文明得多,給青年人自己選擇伴偶的機會。
維吾爾族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除了維吾爾族,還有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塔爾等十多個族也是信奉伊斯蘭教的。
回族
歷史背景
回族人是由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多種民族成分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民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伊朗人以及突厥語系民族到中國之後跟蒙古族、維吾爾族及漢族相融合產生的民族,他們從唐代開始經由陸路與海路各自的地方來到中原生活,並漸漸與漢人同化。
居住
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大約有981.6萬人(2000年)。
飲食
維吾爾族人所吃的食物範圍很廣,而且很有特色,因為他們的生活是以牧業為主的,所以吃的食品也大多是牛、羊的肉和乳。
抓肉,是用羊來切成幾大塊來放入鍋中清燉,調料大多有胡椒、薑片、鹽粒,甚至有些人什麼也不加。抓飯則以芋肉、稻米、胡蘿蔔、洋蔥、油鹽,孜然為主要材料。還有饟、炒烤肉等都是維吾爾族人的待客上品,而烤羊肉串更是維吾爾族有名的風味小食,而且還很方便快捷,只需兩、三分鐘即可食用。奶茶正是新疆少數民族的主要飲品,維吾爾族人也不例外。 這些食物都很美味可口,怪不得他們把它們當成日常食品。
服飾
回族民族服裝具有鮮明的特點。男子一般上穿白色對襟褂,外套黑色對襟坎肩,頭戴白色或黑色無檐小圓帽,稱「回回帽」、「號帽」,亦稱「禮拜帽」。 根據《古蘭經》規定,回族穆斯林婦女多頭戴遮頭護面的蓋頭。蓋頭的顏色依年齡而不同,老年用白色,中青年用黑色,姑娘用綠色。這既符合了伊斯蘭教教義的規定,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 《古蘭經》規定:「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除非對她們的丈夫,或她們的父親,或她們的兒子。」
婚姻
婚姻方面,回族注重男女雙方在信仰和生活習慣上的一致,主張男女「婚姻無貧富,必擇善良」,不重門第、富貴,而注重雙方的信仰、品德和才貌。舉辦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阿拉伯語,意為結合),寫「依扎布」(證婚書),男方還要給女方聘金(根據男方條件而給予女方並由女方單獨擁有支配的一定數量的錢財)。
喪葬
按照伊斯蘭教傳統,人死後用布包裹,實行土葬。
經濟
主要從事農業,農戶多附帶經營牧業或運輸業、手工業、小商業。回族工匠在制香、製藥、製革、制炮以及礦產的開採上都較著名。回族以善於經營著稱,傳統行業有珠寶玉石業、運輸業及牛羊屠宰加工業等。
藏族
藏族是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省也有分佈。人口約541萬余人(2000年)。
藏族以農牧業為主,藏族地區森林茂密,盛產各種珍禽異獸和名貴藥材。藏族男女都蓄辮,喜帶首飾。藏族人信仰藏傳佛教,宗教寺院遍佈藏族地區,有著名的布達拉宮、大昭寺、昌都寺、拉不楞寺、塔爾寺等,展示了藏族建築藝術的高超水準。
藏族有自己的文字語言,藏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文文獻卷帙浩繁,內容豐富。藏族有藏醫、藏藥。「望果節」、「展佛節」、「失勤節」、「雪頓節」等是藏族主要節慶。藏族使用本民族的曆法。藏族服裝具有長袖、寬腰、大襟、肥大等特點。
蒙古族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是中國主要的少數民族之一;內蒙連同外蒙的蒙古族,曾是中華民國初年共和五族之一。
語言
蒙古族使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
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
明朝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
人口及分佈
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餘散佈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鄂溫克族(2萬7千人)和土族(24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國的蒙古人大約有280萬人(2006年7月統計265萬人,估計實際上有283萬人)。主要是喀爾喀蒙古人。
俄羅斯有大約100萬蒙古人。有在西伯利亞的布里亞特蒙古人(約50萬人)、鄂溫克族(在俄國被認為是蒙古人的一支)(約3萬多人在俄國)、衛拉特人(含卡爾梅克人17萬多和多爾貝德人(Dörbed))。
另外,分佈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九百萬人)有可能是蒙古人和中亞其他民族的混血後代。
蒙古包
蒙古包為蒙古民族的傳統住房。
蒙古民族的服飾
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靴子。
蒙古族的飲食
有糧食、奶食、肉食
宗教與信仰
宗教與信仰: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明末清初,藏傳佛教逐漸取代薩滿教,成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誦經便成為敖包祭祀活動中的主角和重要內容。此外,藏傳佛教法事活動還遍及蒙古族日常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蒙古人心中的聖地—伊金霍洛(伊金霍洛,蒙古語意為「君主的聖地」,位於中國內蒙古地區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全稱為伊金霍洛草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安葬在那裡,因此成為蒙古人心中的聖地。)
壯族
廣西龍脊的壯族山寨壯族(舊稱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廣東和貴州等省區。秦以來,壯族先人歷代分別稱為西甌、駱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蠻、烏滸,在宋代史籍中始稱為「撞」、「僮」、「仲」,明清時也有稱為僮人、良人、土人的。解放後統稱「僮族」(「僮」與「壯」同音),直到周恩來倡議在1965年改「僮」為「壯」。
拼音壯文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五十年代制定通過《壯文方案》併在壯族地區推廣使用,曾一度受到壯族人民的歡迎。50年代老拼音壯文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並攙雜斯拉夫字母以及自創字母,80年代後壯文全部採取26個拉丁字母形式。拉丁壯文以壯語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壯語武鳴話為標準音。
服飾
壯族特色織物是壯錦。壯族傳統服飾尚青黑,男裝對襟,女裝右衽。婦女的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花邊,褲子黑色寬肥,戴花紋圖案的頭巾。壯族受漢族影響較大,年輕人多著漢裝,婦女日常戴的頭巾也常使用工業生產的印花毛巾,穿著自織土布的越來越少。
民居
壯族大多數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欄」形式,其樓房全系木質結構,一般先起底層,上立屋架(壯家叫兩節柱),兩頭搭以偏廈,頂上蓋瓦或杉皮,有三間五間不等。樓上住人,底層關養牲畜、家禽,置農具,設春碓、磨坊等。右圖是[廣西]]龍脊的壯族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