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明思宗
回答 (2)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明光宗第五子。熹宗朱由校是他的大哥。
生平:
朱由校無子,臨終遺詔,以其五弟朱由檢即皇位。朱由檢在十八歲即位後,面對着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尋求治國良方,勤於政務,事必躬親。與前兩朝相比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天啟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禎皇帝在鏟除魏忠賢的羽翼崔呈秀(?—1627)之後,再將其貶至鳳陽,途至直隸阜城,魏忠賢得知大勢已去,遂與一名太監自縊而亡。此後又殺客氏,崔呈秀自盡,其閹黨二百六十余人或處死、或發配、或終身禁錮。與此同時,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托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新曆日期),崇禎皇帝,明光宗第五子。熹宗朱由校是他的大哥。
生平
朱由校無子,臨終遺詔,以其五弟朱由檢即皇位。朱由檢在十八歲即位後,面對着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尋求治國良方,勤於政務,事必躬親。與前兩朝相比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天啟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禎皇帝在鏟除魏忠賢的羽翼崔呈秀(?—1627)之後,再將其貶至鳳陽,途至直隸阜城,魏忠賢得知大勢已去,遂與一名太監自縊而亡。此後又殺客氏,崔呈秀自盡,其閹黨二百六十余人或處死、或發配、或終身禁錮。與此同時,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托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
為剿流寇,崇禎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農民軍的負責人。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皆功虧一潰。「闖王」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
無奈積重難返,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鏟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中後金反間計,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崇禎十七年(1644)明王朝面臨沒頂之災。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朕非亡國之君,事事皆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見於地下。朕願督師,親決一戰,身死沙場無所恨,但死不瞑目耳。」在大臣反對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南京,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逼周后自殺,手刃袁妃、樂安公主、昭仁公主,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時年35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髮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當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候,發現「皇庫扃鑰如故,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悵。」《明季北略》提到「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也有說一錠是五十兩)。計六奇認為:「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迴圈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據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國內白銀總產量只有三千萬兩上下。明亡前,雖有大量白銀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萬兩。
明思宗卒後,南明弘光年間諡思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唐王諡為威宗。清改為庄烈愍皇帝。廟號懷宗。葬北京昌平思陵。
價
思宗的性格相當複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表現的超乎機智,但在處理袁崇煥一事,卻又表現的相當愚蠢。如學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史家對於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明史評價思宗:「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歎,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復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諡建陵,典禮優厚。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歷史學家孟森說:「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孟森也說思宗「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 、「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卻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妻
1. 庄烈愍皇后周氏,1644年自殺。
2. 貴妃袁氏,1644年被思宗殺死。
3. 恭淑皇貴妃田氏
收錄日期: 2021-04-25 19:33: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4000051KK0167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