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節日簡介

2006-12-24 9:22 pm
請簡介香港各個節日(不分中外)

e.g.:農曆新年、復活節、聖誕節……

回答 (2)

2006-12-25 12:59 am
✔ 最佳答案
香港人一方面慶祝中國節日,另一方面亦慶祝西方節日。
香港節日的演變

1997年因為政權交接,7月1日前有英女皇壽辰假期,7月1日後有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兩天假期(7月1日和7月2日)、抗戰紀念日(8月17日),和國慶兩天假期(10月1日和10月2日)。
1998年,回歸前的英女皇壽辰兩天假期(假期是在六月其中一個星期六和兩天後的星期一)和香港重光紀念日兩天假期(假期是在八月下旬),被回歸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7月1日)、國慶兩天假期(10月1日和10月2日)和抗戰紀念日(8月17日)取代。1999年經香港政府修訂後,將10月2日的國慶假期和抗戰紀念日取消,以勞動節(5月1日)和佛誕(農曆四月初八)取代,一直至今。
香港的公眾假期

香港的公眾假期有些是法定假期(俗稱「勞工假期」),受僱滿三個月的僱員可享有法定假日的薪酬。法定假期包括:元旦、農曆年初一至年初三、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中秋節翌日、國慶日、重陽節、冬至或聖誕節。
另外,如果公眾假期日同時是星期日,下一個非假日將會補假(除了中秋節和農曆新年,於假期前一天補假外)。
香港人節日的重視程度

中國人非常重視農曆新年,香港人亦不例外,但現時香港的農曆新年氣氛不及以往,其中一個原因是年輕一輩較受到西方節日(包括情人節和聖誕節)感染。
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對假期的觀念有轉變。隨著時代轉變,香港人對節慶有所從簡化和形式化,甚至變得有所商業化。例如香港人渡過農曆新年時沒有依照大部分春節的傳統習俗,只會於節前「辦年貨」和逛花市,新年期間到親戚家裡拜年等等。又例如中秋節般,不少香港人只會購買月餅應節,但沒有賞月和進行猜燈謎活動。即是說,對香港人而言,節日只是普通的假期,無論是什麼節日,活動只是看戲、逛街、旅遊等等,與星期日分別不大。
以下是香港節日與公眾假期列表:



日期 名稱 備註

所有星期日



1月1日
新曆新年


農曆正月初一
農曆年初一
通常在新曆1月下旬至2月上旬

農曆正月初二
農曆年初二

農曆正月初三
農曆年初三

4月4日
或4月5日
清明節
清明是春分之後的節氣
是拜祭先人的日子


耶穌受難日
通常在新曆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滿月之後
(根據猶太曆法)


耶穌受難日翌日


復活節星期一

5月1日
勞動節


農曆四月初八
佛誕
通常在新曆5月

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
通常在新曆6月

7月1日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農曆八月十六
中秋節翌日
通常在新曆9月

10月1日
國慶日


農曆九月初九
重陽節
通常在新曆10月

12月25日
聖誕節


12月26日
聖誕節後第一個週日
2006-12-24 9:25 pm
復活節的由來?

拉丁語作PASCHA﹐希臘語作PASCHA。
基督教會年裡主要的節日﹐慶祝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後第三天的復活。其來源可追溯至基督教的早期階段。可能是僅次於禮拜日的最古老的基督教紀念日。
星期日被認為是每週慶祝基督復活的日子。「復活節」英語作Easter﹐來源不詳。盎格魯-撒克遜神學家比得(Saint Bede the Venerable)於8世紀推論此字源自盎格魯-撒克遜的春神Eostre一字。
  復活節的日期 西方的基督徒在春分(3月21日當天或前後)當日見到滿月、或過了春分見到滿月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慶祝復活節。
復活月(以黃金數及閏餘計算﹐不一定符合天文上的滿月)如果遇到星期日﹐復活節便落在下一個星期日。
20世紀時一些教會人士曾討論並支持固定的復活節日期;這一固定日期的選定有賴於不同教會間所達成的協議﹐4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由是被提議為復活節。
  宗教儀式 慶祝復活節是在一特定的星期日﹐但其重要性則在教會崇拜中加以強調﹐如藉準備時日長久的大齋期、藉儀式隆重的聖週﹐及隨後的50天﹐直到聖靈降臨節(這段時間稱為復活節季)。
復活節在基督教會的一整年中居於中心地位﹐這不僅因為整個教會日曆中的節日是以復活節的日期來排定的﹐而且一整年的禮拜也圍繞著這一天安排。崇拜儀式經文中強調復活節是基督徒的逾越節。
在基督教會崇拜儀式開始定型時期﹐每禮拜日聖餐禮之前﹐便有讀經及獻詩的祝禱儀式﹐這一祝禱儀式必定是後來東西方教會在復活節前夕均採用的祝禱儀式之前身﹐只是原來一週一次的宗教儀式遂變為僅在一年一度的復活節舉行了。
今日天主教彌撒書中制定的復活節前夕祝禱儀式包括︰祝新火(歐洲中世紀初期所引進的慣例)、點燃復活蠟燭、誦先知書﹐然後祝聖水盆和洗禮﹐繼而舉行復活節彌撒。
隨著時代的演進﹐此儀式在西方(絕未在東方)先提前至星期六黃昏﹐跟著是星期六下午﹐最後在中世紀末葉﹐提前至星期六早晨。在所有的天主教教會中﹐復活節前夕的祝禱儀式又恢復在晚間10點左右開始﹐這樣﹐復活節的第一回彌撒便於子夜開始。1951年時此制尚非必行﹐1955年時則必行。
  浸禮和復活節很早以前就有關聯。最初的幾個世紀期間﹐大齋期從頭到尾不僅是懺悔的時期﹐也是慕道者準備受洗禮的階段。洗禮一年一次於復活節舉行。慕道者在復活節前6週接受宗教信仰的教導。
天主教的彌撒書中大齋期儀式的經文仍保有此例清楚的指示。慕道期隨復活節夜間隆重的洗禮而告結束。此事即可說明在復活節夜間現行的常規︰祝聖水盆的冗長的禮節;強調洗禮及其意義﹐以及仍見於復活節儀式中有關洗禮的敘述。
  東正教及俄國正教可能更加強調復活節的中心地位﹐不僅因為它是教會年一年一度的儀式﹐也因為它是整個教會崇拜和靈修生活的核心。在復活節前夕的祝禱儀式之前﹐先在教堂外舉行表演未能尋獲基督遺體的遊行﹐跟著歡愉地宣布「基督復活了!」繼而舉行復活節聖餐禮。當遊行行列走出教堂時﹐到處都沒有燈光;但當隊伍返回時﹐數以百計的蠟燭和彩色的燈火大放光明﹐以顯示基督復活的壯麗。
聖公會的公禱書以特別的聖歌取代晨禱時的詩篇第95首(Venite)。含有儀式規程的路德會讚美詩集﹐在復活節時採用特別的詞句。
蘇格蘭教會的公共禮儀書含有復活節所用的祈禱文;
美以美教徒的「神聖崇拜」(Divine Worship)則有復活節早晨崇拜的規程﹐但並不強制採用。
  新教諸教會的復活節主日儀式﹐是從聖枝主日開始的聖週期間一系列儀式的頂點。依照慣例在聖週期間舉行聖餐禮﹐但舉行儀式的時間各異。
許多教派訂在濯足節舉行聖餐禮﹐另一些則在復活節早晨固定的崇拜時間之前舉行。許多新教教會舉行教派際耶穌受難節聯合崇拜﹐在當地牧師協會的贊助下進行籌備。
許多社區的儀式都集中於基督最後的七「言」﹐自中午12時至下午3時由參與教派的唱詩班及聖職人員引導進行。
此類教派際的模式在復活節的黎明禮拜中達到高峰﹐這在美國引起極大的關注﹐甚至博得電視及電台廣播大幅的報導。日出禮拜的來源不得而知﹐可能源自福音書裡描寫基督復活的敘述。參加日出禮拜的會眾﹐實際上是在試圖重演福音書中所描繪的事。與此聖經文相交映的是一年的春季和新生的概念;大自然自冬季的死亡而復甦便象徵此一新生。
  民間習俗復活節的儀式是聖週和耶穌受難節一連串緊張而有趣的崇拜儀式中的頂點﹐民間習俗即由此而來﹐其中有許多流傳自歐洲和中東異教徒的春節禮儀和象徵。
這些習俗的形式各不相同。例如雞蛋﹐最初在大齋期時禁止食用﹐今已成為新生和復活的象徵。野兔在古埃及是繁殖力的象徵﹐這象徵日後在歐洲保存下來﹐卻不見於北美洲﹐取而代之的是復活節家兔︰是繁殖力和人生及月亮週期的象徵。


收錄日期: 2021-04-25 19:39: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4000051KK016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