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駢文"

2006-12-24 7:38 am
宋代駢文是怎样的

回答 (3)

2006-12-24 7:42 am
✔ 最佳答案
【駢文】又稱駢儷文、駢儷四六。要求詞句整齊對偶的文體,重視聲韻的和諧和詞藻的華麗,盛行於六朝。

形成的原因:

一、中國文字是單音獨體,特別適用於對偶的句式,以對偶為尚的駢文遂得以發展。

二、文學漸受到重視,文人將漢字優美的特點,例如是文字的對稱、音節的和諧表現出來。

三、聲律家沈約提出了《四聲譜》,即平、上、去、入四聲之說,令詩文的韻律平仄日漸嚴格。

四、南朝君主獎勵文學,招集士人,士人為迎合君主,所寫的大多是宮廷或士族的生活,文辭堆砌鋪張。

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稱駢體。在聲韻上,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駢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縛內容的表達,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朮效果。南北朝駢文中也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如鮑照的《蕪城賦》,通過對比廣陵昔盛今衰的興亡變化,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豪華奢侈,抒發了華屋丘山、人生無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諷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闕的假隱士;庾信的《哀江南賦》描寫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了對故國的怀念之情。這些都不失為優秀的駢文。唐以后,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在流行。
2006-12-24 8:40 am
駢文是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其句多四六對仗,故又稱四六文,或名曰四六、駢儷、駢體等,具駢文要點而有押韻者稱駢賦。該文體在文學史上評價不高主要因為後期華而不實,適於寫景而不適於說理。

駢文特點
全篇文章均由對偶構成,除少數散句外,都可以分為上下聯,字數、詞性和結構幾乎完全相同。行文流暢。
對偶句由四字或六字組成。初期以四字、六字為主,偶爾摻雜有五字、七字。齊梁以後四六格式定型化,所以也稱四六文。
講究聲韻上的平仄。初期駢體文分韻駢文和無韻駢文,齊梁開始講究韻律,唐後愈發嚴格。
用詞注重藻飾和用典,後期用字生僻,內容虛幻,被認為華而不實。

宋代駢文
經過歐陽修等人的改革以後,其發展大體可分爲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北宋後期。
宋代朝廷所用表奏□子等,多用駢文,歐陽修等人在寫這類文字時,首倡以古文之氣勢,運駢文之詞句,促使駢文散文化。此時駢文面目
和唐代駢文大不相同。一時曾鞏、蘇軾、王安石等,都效其體,從此駢文在文體上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如歐陽修的《謝致仕表》不尚用典,語言平易;蘇軾的《謝量
移汝州表》,同樣不事藻飾,也不限於四字六字句。這樣的駢文,跟六朝唐代的駢文不同,已經近於散文了。

  第二時期是北宋末和南宋前期。
這個時期著名的駢文家有汪藻、孫覿、綦崇禮、洪適等。這個時期駢文趨於打破四六格式,多用長句。謝□《四六談□》說:“四
六施於制誥,表奏文檄,本以便宣讀,多以四字六字爲句。宣和多用全文長句爲對,前無此格。”這形成了宋代駢文顯著的特點。
  汪藻的駢文著名的有《隆裕太后告天下手書》,當時徽欽二帝被金人擄去,隆裕太后命康王即位,稱:“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用典極爲貼切,一時傳誦。孫覿的《西徐上梁文》:“以二百五十畝公田之入,盡歸酒姥之家;爲三萬六千日醉鄉之遊,獨佔地仙之籍。”雖用典而並不艱深。綦崇禮的奏書:忠於國者不計一己之毀譽,惟天下之治亂是憂;潔其身者不顧天下之治亂,惟一己之毀譽是恤”。(《宋史·綦崇禮傳》明白曉暢,更勝於前。
這樣的駢文就更突破四六句式,用長句作對了。洪適的湯思退罷尚書左仆射制》用的是在當時比較熟悉的典故。王子俊的《知成都謝到任表》句中多用虛字,更散文化,文辭更有氣勢。

  第三時期是南宋後期,
駢文名家有李劉、方嶽等。李劉有《賀丞相平淮寇奏捷啓》,寫得精當貼切。方嶽的《兩易邵武軍謝廟堂啓》,用駢文來敍事,是比較難得的。《四庫全書總目》說,李劉的四六文“惟以流麗穩貼爲宗,無複前人之典重”;方嶽的四六,“不用古律,以意爲之,語或天出”。這雖是論李劉和方嶽的四六,也是對南宋後期四六文作了概括的論述。
2006-12-24 7:47 am
駢文是一種重形式的文體,注重辭藻、聲律、對偶、押韻及用典,講求句式
整齊,有所謂「駢四儷六」,故又稱「四六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主要趨勢,主要表現為語言技巧和聲律的進步及形式主義文學的興起。

駢文能大盛於魏晉南北朝,主要基於時代因素。在學術思想方面,南北朝正值儒學衰微,虛浮淫靡成風,故文學作品大多傾向較重文辭修辭,注重形式化的駢文故乘勢而起。儒學強調徵聖、宗經,注重文學的教化作用,有重質輕文的傾向。當儒學式微,儒學在文學創作上便失去指導的作用,文學家對形式的創制及傾向形式化的創作便再不受限制。再者,當時一般名流文士大都放浪淫侈,貪圖富貴,造成極度淫靡的風氣,形成文學作品傾向重視文辭修辭,駢文這種重視形式化的文體受到文士的注意,故爭相創制,蔚然成風,故駢文大盛於斯時。

從文學觀念的發展來看,駢文興盛於南北朝,是順應當時純文學觀念趨於成熟的發展趨勢。梁元帝《金樓子》指出:「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由於純文學觀念趨於成熟,要求文學須符合辭藻華美,聲律鏗鏘的要求,故駢文在這種文學觀念的影響下,得以興盛的發展。

駢文在形式上講求對偶,形成一種獨特的文體特色,這是受到前代作品多用偶句的影響。在《尚書》、《詩經》、《楚辭》、先秦散文,以至漢賦的作品中,我們都能發現大量的對偶句。如〈子虛〉、〈上林〉兩篇大賦便有大量工整的對偶。如「駕馴駮之駟,乘雕玉之輿」、「外發芙蓉菱華,內隱巨石白沙」。這些對偶句十分工整,到南北朝時文士刻意求工,創制出整篇皆用對偶的駢文。

南朝四代君主,皆愛好文學,或提倡鼓勵,或創作批評。至於當代宗室,多以獎勵文學,招集文士著稱。駢文能盛行於南北朝,多得力於君主貴族的提倡。例如梁武帝時,庾信與徐陵兩位駢文大家同為抄撰學士,同得梁武帝及昭明太子賞識,庾肩吾與庾信更可自由出入禁宮,可見禮遇之隆。

最後,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稱駢體。在聲韻上,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駢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縛內容的表達,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朮效果。南北朝駢文中也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如鮑照的《蕪城賦》,通過對比廣陵昔盛今衰的興亡變化,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豪華奢侈,抒發了華屋丘山、人生無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諷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闕的假隱士;庾信的《哀江南賦》描寫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了對故國的怀念之情。這些都不失為優秀的駢文。唐以后,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在流行。


收錄日期: 2021-05-02 15:39: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3000051KK0468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