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頤和園的興建年份

2006-12-23 7:19 pm
頤和園的興建年份係光緒幾多年呀?頤和園就係慈禧用軍費起個一個,麻煩唒!

回答 (3)

2006-12-23 7:22 pm
✔ 最佳答案














頤和園 簡介







北京西郊的西山腳下海淀一帶,泉澤遍野,群峰疊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從西元11世紀起,這裡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到800年後清朝結束時,園林總面積達到了1000多公頃,如此大面積的皇家園林世所罕見。
在西山園林中,最著名的是“三山五園”。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這三座山上分別有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再加上暢春園和圓明園,這就是所謂的五園。“三山五園”獨立成園,各具特色,但又相互連接,浩浩蕩蕩次第展開,如此集中的園林也為世所僅見。
金、元、明三代的主要精力在修建北京城池和城內的皇宮,因此,西山花園多為私家擁有。從清朝康熙帝開始,內城已無發展,皇家園林才開始涌向西山。現存的皇家園林多為清代中葉所建。
最初,皇家園林只是帝後宮妃們的消閒避暑之處,政務、祭祀和生活都在城內。清雍正帝繼位後,園林開始有了離宮的味道,最後乾脆就長期居住在西郊園林裏,政務、讀書、遊樂等都一併處理。園林成了政治的心臟。
“三山五園”中的頤和園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總面積約290公頃。
頤和園大約有四大景區。最東邊是東宮門區。這一帶原為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會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臺、庭院等。玉瀾堂是光緒皇帝的寢宮,後來又成為囚禁他的地方,現在還能看到當時修築的封閉通道的高墻。
中間高聳的萬壽山前山景區,建築最多,也最華麗。整個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就是著名的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等。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周圍建築對稱分佈其間,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相當宏偉。
最北部的後山後湖景區,儘管建築較少,但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的風格和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比。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佈局緊湊,各有妙趣。
頤和園的水面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三,特別是南部的前湖區,煙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橋掩映其中;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處叫人過目不忘的景點,造型十分優美。
頤和園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精華,容納了不同地區的園林風格,堪稱園林建築博物館。
頤和園中的主體建築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佛香閣建築在高21米的方形臺基上;閣高40米,有8個面、3層樓、4重屋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複雜,為古典建築精品。
回廊和角亭建築是園林的常用形式。頤和園的長廊長約728米,為世界長廊之最。廊上繪有圖畫14000餘幅,均為傳統故事或花鳥魚蟲。昆明湖東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國最大的。此外,萬壽山頂的無梁殿,全用磚石砌成拱頂,沒有一根支撐物,技術水準極高。
頤和園體現出的鑄造雕刻技術也是一流水準,如昆明湖東岸的巨大鎮水鐵牛,形態逼真,背上還鑄有銘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畫棟,精彩無比。
頤和園的建築風格吸收了中國各地建築的精華。東部的宮殿區和內廷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格,一個一個的封閉院落由遊廊聯通;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為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築;北部的蘇州街,店舖林立,水道縱通,又是典型的水鄉風格。
2006-12-24 8:07 pm
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北海淀區,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山水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

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為燕山余脈,山下有湖,稱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此設置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瓮山前建圓靜寺,後荒廢。此後瓮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並將「瓮山」之名改回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明熹宗時,權閹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清代初期,瓮山成為宮廷養馬的草料場,有罪太監被發配至此鍘草。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帶的園林增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耗水量與日俱增,當時園林用水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河水系外,多來自玉泉山發源、流入西湖之水,而這也是明代以來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將威脅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響到漕運。

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係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併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併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瓮山,並將瓮山改名為萬壽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余萬兩。

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游賞建築。

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佈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1860年,清漪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

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后「還政」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併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1902年修復。

清帝遜位後,頤和園成為清室私產,1914年始對外售票開放。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頤和園被北平特別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

1949年後,頤和園一度被中共中央黨校圈占。多位共產黨政要以及毛澤東故交(如柳亞子、江青)均曾在園中的聽鸝館等處居住。1953年起,頤和園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其後經歷多次大修。

1998年11月,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頤和園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地位

頤和園是清朝三山五園中保存狀況最好的一座,也是清朝,乃至中國帝制社會史上最後修建的一座超大型皇家園囿。此外,頤和園還是自漢武帝建章宮首創「一池三山」模式以來,最後一座、以及僅存的一座保留著這種模式的宮苑。此外,由於規劃於清朝的鼎盛時期,這段時期也是是中國古典園林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因此頤和園/清漪園積澱了深厚的中國園林文化傳統,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凡舉中國造園藝術中的山水規劃、借景、驀擬、對景等手段,都在頤和園中得到體現,其氣魄之壯麗甚至超過了平地起造的圓明園和山地構築的靜宜園,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登峰造極之作。
參考: 維基百科
2006-12-23 7:23 pm
頤和園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北海淀區,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山水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編輯] 歷史
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為燕山余脈,山下有湖,稱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此設置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1]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瓮山前建圓靜寺,後荒廢。此後瓮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並將「瓮山」之名改回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明熹宗時,權閹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清代初期,瓮山成為宮廷養馬的草料場,有罪太監被發配至此鍘草。[2]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帶的園林增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耗水量與日俱增,當時園林用水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河水系外,多來自玉泉山發源、流入西湖之水,而這也是明代以來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將威脅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響到漕運。

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係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併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併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瓮山,並將瓮山改名為萬壽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余萬兩。[3]

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游賞建築。


頤和園萬壽山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4]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佈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1860年,清漪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

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后「還政」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併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1902年修復。

清帝遜位後,頤和園成為清室私產,1914年始對外售票開放。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頤和園被北平特別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

1949年後,頤和園一度被中共中央黨校圈占。多位共產黨政要以及毛澤東故交(如柳亞子、江青)均曾在園中的聽鸝館等處居住。1953年起,頤和園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其後經歷多次大修。

1998年11月,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 景觀
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萬壽山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前山有長廊、排雲殿、佛香閣、智慧海、石舫、樂壽堂、國花台、聽鸝館、畫中游等景點。後山中路為規模宏大的漢藏風格寺廟殿宇,周圍點綴以數座小型山間園林,有蘇州街、諧趣園、花承閣、賅春園、丁香院、四大部洲、須彌靈境、香岩宗印之閣等建築。昆明湖中有一島,名南湖島。昆明湖兩岸仿照西湖修了東堤和西堤。


[編輯] 前山

仁壽殿東宮門:為頤和園的正門。門前有兩隻銅獅,是清漪園遺物。宮門前的雲龍石階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門額上「頤和園」三字為光緒帝御筆。宮門前有大廣場,南北兩側為朝房,前有大影壁。東宮門之北、園牆之內,原為嬪妃命婦所住的院落「東八所」,現被隔出頤和園,改為飯店。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園中坐朝聽政的正殿。乾隆時名為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為現名。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後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後假山遺物。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始建於乾隆十五年,後重建,成為皇帝在園中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瀾堂,原為一四通八達的穿牆殿,光緒皇帝曾經被囚禁於此,因此殿北的後門用磚牆砌死。前院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兩殿的門內亦可見圈禁光緒帝的圍牆,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正殿地磚上原有坑窪洞痕,為光緒帝被囚禁時用手杖擊地發泄而成。玉瀾堂西側另有夕佳樓,樓西為鄰水過道,蜿蜒曲折,稱為「九道灣」。

玉瀾堂及宜芸館西立面,左側後方為德和園宜芸館:在玉瀾堂北面,乾隆時是藏書之所,光緒時改為皇后住所。院門為垂花門,稱宜芸門,門內側牆壁上有10塊石刻,是乾隆帝摹寫的名家法帖,原藏於惠山園內,重建時移此。正殿為宜芸館,東配房稱道存齋,西配房稱近西軒,均沿用乾隆時舊名。戊戌政變後,玉瀾堂與宜芸館之間的通道也被磚牆切斷。宜芸館北門有飛閣復道通至德和園戲臺。
德和園大戲樓:頤和園中看戲的地方,原為乾隆時期的怡春堂。樓高21米,三層,結構與圓明園同樂園清音閣和避暑山莊清音閣相同(與紫禁城暢音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外形是卷棚頂,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戲樓之一,三層舞臺間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兩層的扮戲樓,北部為看戲用的頤樂殿。
樂壽堂:慈禧太后居住的地方,門外有水木自親碼頭,有牌坊,是清宮中最早安裝電燈的地方之一。院子分為三路,中路樂壽堂為慈禧太后居所,中部為起居空間,內有寶座、御案、圍屏、宮扇,西間為寢宮,東間為更衣室。堂前陳列銅鹿、銅鶴、寶瓶,取「六合太平」諧音。寢宮內的文物有用珍珠、瑪瑙、翡翠製成的花籃,用金銀和各種寶石鑲嵌的四季花卉壁畫等。樂壽堂前有明代米萬鐘遺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蘭、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後院原有乾隆時期遺留之古玉蘭樹,2005年枯死移除。東跨院後半部稱「永壽堂」,為太監總管李蓮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於山上的扇面殿「揚仁風」。揚仁風院落西南角即長廊入口。


收錄日期: 2021-04-25 19:35: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3000051KK010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