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你好,maple,有一段時間沒有回答你的問題了,剛剛今天參考了粵語學者潘永強先生所著的《擔天望地粵語趣談》,正有對「孻」字的起源作研究。現特此以自己文字再覆述如下:
Q:「孻」字似乎只在粵語中出現, 其實喱個字字源係點o既呢?
A:沒有錯,用「孻」這字其實只在閩粵地區方有。正如清代鈕琇的《觚賸續編二.亞孻成神》所說: “「孻」字不見於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孻”。此字亦於明清年間方出現,如---明朝陸容所著的《菽園雜記》卷十二:“廣東有孻字,音奈,平聲。老年所生幼子”;清乾隆十一年所成的廣東《河源縣志》亦有載此字: “子女末生者多日孻”。
但此字為何只在粵語中出現?
筆者以為廣東這個“孻”字,純是民間為“末子”的意思所創造的字(因可見“孻”字正包括“子”部及“盡”旁,為會意字,意即“最盡/最末的兒子”) 。這個字在粵語的讀音亦為“lai 1” ,而廣府人說“孻仔孻心肝”就是此音之證。但此字有此讀音,正寫卻非“孻 ” 字。
既然筆者指出“孻”是後來創造之字,那末其本字是甚麼?
查其本字實為“雡/鷚”字(此兩字相通,一如“雞/鷄”相
通。“雡/鷚”原意為野雞的幼子,後通用並引申出幼子
之意,在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均有用,而非只在廣府地區;
其證如下:
“雡/鷚”字的讀音為“lau 6” (注:a應為倒轉a),普通話音“liu 4” ,古音則為“lio”;中國最早的字書《爾雅.釋鳥》就有解釋:“雉之暮子為鷚”;“雉”是“野雞”之意, “暮子”即“晚出世之子”,也就是說野雞晚生的小雞是“鷚”。另外,晉郭璞《注解》:“晚生者,今呼小雞為「鷚」;晚《爾雅》二百年,由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亦說: “雡...雉之莫子為雡。”此中的“莫”就是“暮”的原始字;而此二書意近,足證“鷚”也就是“雡”的原始字。
況“雡”為“雛雞”之意, “隹”作偏旁與鳥無異,故“雡”及“鷚”的情況,正與 “雞”與“雞”的情況,實可考為同一字。
其實除廣東外,反而大部份地區均用這個“雡/鷚”字稱晚年所生孩子,或幼小的動物,例如江蘇,浙江,福建,甘肅等地----江蘇《鹽城縣志》(1936年): “暮生子謂之鷚鷇”,而“鷇”就是指由母鳥哺食的幼鳥;《廣雅.釋詁三》: “雡,少也”可見“雡”字也可解作“最小”之意,是由“鷚”字“晚生小雞”的引申意。
其他參考如--《福建新通志》(1922年): “物之少者曰豚,或曰雡”;《爾雅.釋鳥》: “雉之暮子為鷚,今涼州(即武威)南山有似雉而微小者,俗呼為鷚。”事實上,現時也有一種鴒鳥科的鳥兒稱為鷚,這種鳥體型少,如田鷚/水鷚/樹鷚等品種。
從以上可見,這個“雡'字歷史源遠,有二千年之歷史,而且由原本“野雞幼子”之意,引申作“一切幼少之物”的意思;同時亦有用作稱呼“年幼的小孩”。因粵語的異讀,亦由“lau 6” 變成“lai 1” 音。
總結而言, “lai1(雡/鷚)仔”雖經常出現在閩粵一帶人口中,但卻是古而有之的雅詞;而廣西陸川話也有稱呼最少年紀的子女為“lai”,以至台灣也有“lai1兒”一語。雖一般通俗都已寫作“孻”,但應寫作“雡”或“鷚”方為妥當。
~參考~
潘永強先生《擔天望地廣府俗語探奇》
2005年10月初版/出版社: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