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書與朗誦的技巧

2006-12-22 8:53 pm
我既老師選左我同埋幾位同學一齊朗誦,
不過要背一段好長好長既文,我唔知道
有d咩方法先可以記入腦?
同埋上台點先唔會令自己緊張?
朗誦有d咩要注意?

回答 (4)

2006-12-22 9:21 pm
NO 緊張
2006-12-22 9:05 pm
分一小部分慢慢背,如果句子長就2,3句咁背,短就5,6句咁啦
上台之前深呼吸一下or暫時分散注意力會好d
2006-12-22 8:57 pm
朗讀與朗誦

一、前言

在語文課堂的認識課文階段,我們會要求學生朗讀課文,以了解內容,掌握字詞的正確讀音。在分析課文階段,我們也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現出來。另一方面,在語文課外活動中,很多學校每年舉辦校內朗誦比賽,香港每年舉辦朗誦節,去年第五十三屆學校朗誦節參加人數即達十二萬人次之眾。澳門學校每年一度的朗誦比賽,亦為學界一大盛事。到底“朗讀”和“朗誦”在性質、要求、方法上有何異同?二者有何區別?本文擬初步加以探討。

二、甚麼是朗讀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教師朗讀,除了可給學生示範外,主要目的還在於輔助講解課文,用聲音帶出情感,以表現文字無法透徹表達的語氣、態度,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朗讀,不能離開課文﹔學生聽教師範讀,也不能離開課本,必須用心注視課文,把教師朗讀的聲音和課文的字、詞、句、段、篇結合起來,這是讀書教學的一個過程。教師能夠正確、清楚、流暢而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已賦予書面文字以生活氣息,變成有生命力的活的語言了。

指導學生朗讀時,至少應提出以下三個要求:

1.正確:當教師通過朗讀來讓學生領會課文內容和主旨時,先決條件是不讀錯字音,不讀錯語調,不丟字,不添字,不重複,不顛倒,並且吐字清晰,能準確傳達內容。

2.流利:朗讀要速度適當,句逗分明,不讀斷詞句,並且要節奏和諧。速度適當,是說朗讀的速度要視乎課文的內容和情節而定。句讀分明,是說句讀在文章中具有“停頓”的作用。在朗讀課文時,如果“停頓”處理恰當,可以有效地控制速度,明快地傳達語句和段落的意義,而且便於轉換情緒。否則一口氣讀下去,不但上氣不接下氣,而且會讀破句子,讀斷章節甚至破壞中心思想。至於節奏和諧,是指朗讀時能掌握語言的節奏,才能讀得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予人以節奏感和音樂感。
3.有感情:朗讀時,感情要真摯、自然,配合課文內容﹔有時候或需誇張強調,但仍要保持適度,不可過分。至於文章的感情色彩,尤需仔細揣摩。

語文課堂的朗讀,不需要講求眼神、表情、手勢、姿態等的配合,只要注意運用聲音技巧,表達出課文的語言運用、修辭手法、文章結構、寫作方法,以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便算達到朗讀的教學目的了。此外,朗讀雖然重在聲音的表達,卻應防止過分的誇張和戲劇腔式的表演,否則便會予人有造作而不自然的感覺了。

三、甚麼是朗誦

朗是明亮、清澈的意思,誦是合乎節奏的誦讀方法。據《周禮》記載,當時大樂正(樂官)便以“樂語”(劇曲)教國子(學生),所謂興道諷誦語言也。其中倍文(不開卷而讀)曰“諷”,即背書﹔節之以聲為“誦”,即以美妙的聲音表達出來。朗誦者誦讀詩文時,以清晰、圓潤的腔音,配合句子音節的高低、強弱、輕重、緩急、停連而構成一定的節奏與語調,再加上字音的正確、句讀的清楚、語氣的配合、聲調的自然,便能將作品的內容和它蘊涵的思想感情結合起來,傳達給聽眾,讓他們接受和欣賞。

朗誦要表達得恰當,朗誦者必須事先對作品深入理解,掌握誦材的基本內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字、詞、句、修辭技巧及篇章結構,更要讀準字音,揣摩作者的態度和文章的感情色彩,領會具體感受,然後可以把握基調。實際進行朗誦時,除了要注意停頓和相連、重音和輕音、速度和節奏、語氣和語調等聲音技巧外,還要注意目光的運用、面部的表情、動作的配合和台風、儀態等。

朗誦是文學、歌唱、戲劇三種藝術的結合。這句話怎麼說呢?首先,要朗誦得好,朗誦者必須深入作品之中,馳騁於作者的思想領域之內,咀嚼他鍊字造句之妙,細味他立意舖陳之巧,然後作為代言人,把作品要傳達的訊息傳遞出來。如果朗誦者缺乏了文學修養,理解、分析能力不足,便無從領會、感受,更談不上準確表達了,這是就文學藝術方面而言。朗誦主要是用聲音帶出情感,是訴諸聽覺方面的藝術,朗誦者如果有歌唱聲樂的訓練,懂得運氣用聲的方法,便佔很大的優勢。朗誦時能讀出變化的韻律、明快的節奏、優美的音色、語氣的摹擬、情緒的流露,這便是聲音之美,這是就歌唱藝術而言。朗誦者如果受過戲劇的訓練,懂得運用眼神的交流、面部的表情、手勢的活動、身體的姿態、特定情境的處理等,這便是形象之美,這是就戲劇藝術而言。

文學、歌唱、戲劇三種成分如果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便是成功的朗誦表演藝術。三者之中,文學成分為根基,歌唱成分為主幹,戲劇成分為枝葉。朗誦者如果未對作品深入理解或領會,或雖已初步認識,但卻是錯誤的或片面的看法,雖然朗誦時技巧十足,堪稱“聲情並茂”,但這卻是“表錯情”,是“聲情浪費”。朗誦本以聲音為主,眼神、表情有時雖然可以幫助朗誦者把作品表達得更加情酣意暢、豐潤完美,但卻貴乎自然流露,切忌生拼硬湊。動作、姿態更要按實際需要,高年級一般並不鼓勵,低年級採用時也要注意動作優美合度,適可而止,不能喧賓奪主,把朗誦變成唱遊。

四、朗讀與朗誦的區別

朗讀跟朗誦的性質、要求、方法已分別討論過了,到底二者有何異同,以下略加探討。

朗讀和朗誦同為中國語文教學課內和課外的重要組成部份,其在語文教學上的意義列舉如下:

1.提高閱讀能力:朗讀和朗誦可以把書面上無法表達的內在情感變化,先經過理解和分析,再利用語調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表達得淋漓盡致,從而補充文字上的不足,這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還可以提高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2.培養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學生多誦讀生動、優美的文章,可以積累詞彙,理解詞義,掌握句子和段落的組織,懂得連段成篇的佈局手法。對於文章結構、語法、修辭等技巧的運用,通過語調、節奏等變化的表現,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在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方面便可大大提高。

3.發展形象思維能力: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的誦讀能把課文中各種人物、事件、景物展現在學生眼前,開廣心胸,擴闊思維。把這規律運用到無聲的閱讀中去,就可使書面上的文字變成腦海中的形象,連成一幅幅活動的畫面,喚發想像,激動感情,加深對讀物的理解和鑑賞。

4.陶冶品德情意:進行朗讀和朗誦時,學生會不自覺地對作品中的警句和優美的語言,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接受了品德和情意的熏陶,一方面培養了審美的能力。

至於二者不同之處,從性質而言,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手段,朗誦則是藝術表演的一種形式。其次,從要求而言,朗讀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將書面文字變成有生命力的語言,朗誦則聲情並茂,要發揮原作品的神髓,並能打動聽眾的心弦,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最後,從方法而言,朗讀時眼睛接觸課文,聲音清亮悅耳,但不必誇張;也無需眼神、表情、動作等的配合。朗誦時卻必須熟悉誦材,了然於胸;既需要各種聲音技巧的運用,同時也講求眼神、表情等身體語言的有機結合。

五、結語

朗讀可以說是朗誦的基礎。優美而生動的朗讀,已經是朗誦的開始階段了。朗讀是學習性的,它要求讀音正確,句讀分明,語調自然。朗讀者首先對作品進行全面的了解,然後把作品的思想內容確切而充分地傳達出來。朗誦便在這個基礎上,加強各種技巧的運用,諸如使用傳神的語調、鮮明的節奏、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像、細膩的表情和美化的動作等配合,把作者的心聲重現於聽眾之前,這已經由實用性的語文訓練提升到藝術表演的較高層次了。



參考文獻
1 宋逸民《泛論語文與朗誦》,東亞書局,1972年。
2 林文寶《朗誦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3 施仲謀《朗誦的技巧與訓練》,現代教育研究社,1987年。
4 容宜燕《詩詞朗誦》,齡記出版公司,1968年。
5 陳愛儀、雷抒雁《朗誦藝術談》,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
6 張誦《朗讀學》,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7 趙兵、王群《朗誦藝術創造》,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8 簡鐵浩《朗誦研究論文集》,嵩華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2006-12-22 12:59:41 補充:
背念技巧  我們如果不主動的去注意所學習的功能,學過的東西 就會很快的忘記。背念是學生必須學習的技巧。 一、理解  死背書是無益的。背念前必須理解所讀的。這樣你不 但因明白自己所讀的而受益,同時背念時也容易得多。二、分析  仔細分析要背的文章,就會明白文章的結構,更深一 層的把握其中的內涵;背念起來也就特別容易。三、逐段背念  不要一口氣背念整篇文章,要依著分析出來的小段落 ,逐段背念。各段背念完後,再從頭到尾念一遍。
2006-12-22 8:57 pm
朗讀與朗誦

一、前言

在語文課堂的認識課文階段,我們會要求學生朗讀課文,以了解內容,掌握字詞的正確讀音。在分析課文階段,我們也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現出來。另一方面,在語文課外活動中,很多學校每年舉辦校內朗誦比賽,香港每年舉辦朗誦節,去年第五十三屆學校朗誦節參加人數即達十二萬人次之眾。澳門學校每年一度的朗誦比賽,亦為學界一大盛事。到底“朗讀”和“朗誦”在性質、要求、方法上有何異同?二者有何區別?本文擬初步加以探討。

二、甚麼是朗讀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教師朗讀,除了可給學生示範外,主要目的還在於輔助講解課文,用聲音帶出情感,以表現文字無法透徹表達的語氣、態度,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朗讀,不能離開課文﹔學生聽教師範讀,也不能離開課本,必須用心注視課文,把教師朗讀的聲音和課文的字、詞、句、段、篇結合起來,這是讀書教學的一個過程。教師能夠正確、清楚、流暢而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已賦予書面文字以生活氣息,變成有生命力的活的語言了。

指導學生朗讀時,至少應提出以下三個要求:

1.正確:當教師通過朗讀來讓學生領會課文內容和主旨時,先決條件是不讀錯字音,不讀錯語調,不丟字,不添字,不重複,不顛倒,並且吐字清晰,能準確傳達內容。

2.流利:朗讀要速度適當,句逗分明,不讀斷詞句,並且要節奏和諧。速度適當,是說朗讀的速度要視乎課文的內容和情節而定。句讀分明,是說句讀在文章中具有“停頓”的作用。在朗讀課文時,如果“停頓”處理恰當,可以有效地控制速度,明快地傳達語句和段落的意義,而且便於轉換情緒。否則一口氣讀下去,不但上氣不接下氣,而且會讀破句子,讀斷章節甚至破壞中心思想。至於節奏和諧,是指朗讀時能掌握語言的節奏,才能讀得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予人以節奏感和音樂感。
3.有感情:朗讀時,感情要真摯、自然,配合課文內容﹔有時候或需誇張強調,但仍要保持適度,不可過分。至於文章的感情色彩,尤需仔細揣摩。

語文課堂的朗讀,不需要講求眼神、表情、手勢、姿態等的配合,只要注意運用聲音技巧,表達出課文的語言運用、修辭手法、文章結構、寫作方法,以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便算達到朗讀的教學目的了。此外,朗讀雖然重在聲音的表達,卻應防止過分的誇張和戲劇腔式的表演,否則便會予人有造作而不自然的感覺了。

三、甚麼是朗誦

朗是明亮、清澈的意思,誦是合乎節奏的誦讀方法。據《周禮》記載,當時大樂正(樂官)便以“樂語”(劇曲)教國子(學生),所謂興道諷誦語言也。其中倍文(不開卷而讀)曰“諷”,即背書﹔節之以聲為“誦”,即以美妙的聲音表達出來。朗誦者誦讀詩文時,以清晰、圓潤的腔音,配合句子音節的高低、強弱、輕重、緩急、停連而構成一定的節奏與語調,再加上字音的正確、句讀的清楚、語氣的配合、聲調的自然,便能將作品的內容和它蘊涵的思想感情結合起來,傳達給聽眾,讓他們接受和欣賞。

朗誦要表達得恰當,朗誦者必須事先對作品深入理解,掌握誦材的基本內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字、詞、句、修辭技巧及篇章結構,更要讀準字音,揣摩作者的態度和文章的感情色彩,領會具體感受,然後可以把握基調。實際進行朗誦時,除了要注意停頓和相連、重音和輕音、速度和節奏、語氣和語調等聲音技巧外,還要注意目光的運用、面部的表情、動作的配合和台風、儀態等。

朗誦是文學、歌唱、戲劇三種藝術的結合。這句話怎麼說呢?首先,要朗誦得好,朗誦者必須深入作品之中,馳騁於作者的思想領域之內,咀嚼他鍊字造句之妙,細味他立意舖陳之巧,然後作為代言人,把作品要傳達的訊息傳遞出來。如果朗誦者缺乏了文學修養,理解、分析能力不足,便無從領會、感受,更談不上準確表達了,這是就文學藝術方面而言。朗誦主要是用聲音帶出情感,是訴諸聽覺方面的藝術,朗誦者如果有歌唱聲樂的訓練,懂得運氣用聲的方法,便佔很大的優勢。朗誦時能讀出變化的韻律、明快的節奏、優美的音色、語氣的摹擬、情緒的流露,這便是聲音之美,這是就歌唱藝術而言。朗誦者如果受過戲劇的訓練,懂得運用眼神的交流、面部的表情、手勢的活動、身體的姿態、特定情境的處理等,這便是形象之美,這是就戲劇藝術而言。

文學、歌唱、戲劇三種成分如果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便是成功的朗誦表演藝術。三者之中,文學成分為根基,歌唱成分為主幹,戲劇成分為枝葉。朗誦者如果未對作品深入理解或領會,或雖已初步認識,但卻是錯誤的或片面的看法,雖然朗誦時技巧十足,堪稱“聲情並茂”,但這卻是“表錯情”,是“聲情浪費”。朗誦本以聲音為主,眼神、表情有時雖然可以幫助朗誦者把作品表達得更加情酣意暢、豐潤完美,但卻貴乎自然流露,切忌生拼硬湊。動作、姿態更要按實際需要,高年級一般並不鼓勵,低年級採用時也要注意動作優美合度,適可而止,不能喧賓奪主,把朗誦變成唱遊。

四、朗讀與朗誦的區別

朗讀跟朗誦的性質、要求、方法已分別討論過了,到底二者有何異同,以下略加探討。

朗讀和朗誦同為中國語文教學課內和課外的重要組成部份,其在語文教學上的意義列舉如下:

1.提高閱讀能力:朗讀和朗誦可以把書面上無法表達的內在情感變化,先經過理解和分析,再利用語調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表達得淋漓盡致,從而補充文字上的不足,這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還可以提高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2.培養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學生多誦讀生動、優美的文章,可以積累詞彙,理解詞義,掌握句子和段落的組織,懂得連段成篇的佈局手法。對於文章結構、語法、修辭等技巧的運用,通過語調、節奏等變化的表現,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在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方面便可大大提高。

3.發展形象思維能力: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的誦讀能把課文中各種人物、事件、景物展現在學生眼前,開廣心胸,擴闊思維。把這規律運用到無聲的閱讀中去,就可使書面上的文字變成腦海中的形象,連成一幅幅活動的畫面,喚發想像,激動感情,加深對讀物的理解和鑑賞。

4.陶冶品德情意:進行朗讀和朗誦時,學生會不自覺地對作品中的警句和優美的語言,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接受了品德和情意的熏陶,一方面培養了審美的能力。

至於二者不同之處,從性質而言,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手段,朗誦則是藝術表演的一種形式。其次,從要求而言,朗讀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將書面文字變成有生命力的語言,朗誦則聲情並茂,要發揮原作品的神髓,並能打動聽眾的心弦,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最後,從方法而言,朗讀時眼睛接觸課文,聲音清亮悅耳,但不必誇張;也無需眼神、表情、動作等的配合。朗誦時卻必須熟悉誦材,了然於胸;既需要各種聲音技巧的運用,同時也講求眼神、表情等身體語言的有機結合。

五、結語

朗讀可以說是朗誦的基礎。優美而生動的朗讀,已經是朗誦的開始階段了。朗讀是學習性的,它要求讀音正確,句讀分明,語調自然。朗讀者首先對作品進行全面的了解,然後把作品的思想內容確切而充分地傳達出來。朗誦便在這個基礎上,加強各種技巧的運用,諸如使用傳神的語調、鮮明的節奏、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像、細膩的表情和美化的動作等配合,把作者的心聲重現於聽眾之前,這已經由實用性的語文訓練提升到藝術表演的較高層次了。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4: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2000051KK0144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