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斗零 is 5 cents (HK$0.05)
一九六六年天星小輪申請加價,上層票價由兩角加至兩角五仙,下層更由一角加至一角五仙。隨後引發「斗零暴動」。
The correct term should be inflation (通貨膨脹)
For Hong Kong's historical Consumer Price Indices, please visit:
http://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statistics_by_subject/index.jsp?subjectID=12&charsetID=2&displayMode=T
http://en.wikipedia.org/wiki/Hong_Kong_Dollar
or you can take a look at the learning materials published by HKMA
http://www.info.gov.hk/hkma//chi/classroom/page/notescoins/notescoins_01.htm
http://www.info.gov.hk/hkma//chi/classroom/page/game/timeline/timeline.htm
http://www.info.gov.hk/hkma/chi/public/hkmalin/full_c.pdf
港元匯率制度簡史
香港在發展為貿易與金融中心期間,實行過不同類型的聯繫匯率制度。1863年,香港政府宣布當時的國際貨幣—銀元—為香港的法定貨幣,並於1866年開始發行香港本身的銀元。直至1935年,香港的貨幣制度都是銀本位制。後來發生全球白銀危機,政府遂宣布棄用銀本位制,並按16港元兌1英鎊的匯率將港元與英鎊掛漖。
根據1935年頒布的《貨幣條例》,銀行須向外匯基金交出手頭用作支持發行紙幣的所有白銀,以換取負債證明書,外匯基金則把收到的白銀投資於英鎊資產,這些負債證明書成為了發鈔銀行發行紙幣的法定支持。實際上,這種安排就是貨幣發行局制度。發鈔銀行日後若增發紙幣,必須以英鎊購買負債證明書。
1972年6月,英國政府決定讓英鎊自由浮動。其後,港元曾一度與美元掛漖,最初是5.65港元兌1美元,並於1973年2月改為5.085港元兌1美元。不過,由1972年6月起,發鈔銀行可用港元購買負債證明書。
1974年11月,由於美元弱勢,港元遂改為自由浮動。雖然浮動匯率制度實施後的最初兩年運作頗為順利,但其後的情況卻並不理想。當時的貨幣政策架構尚在發展初階,未足以取代以外國貨幣的價值來定位的貨幣架構,同時又沒有明確的貨幣政策目標,更遑論達致
這些目標的工具。因此,香港經濟步入動盪期,幾乎所有環節均大幅波動。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在1975年跌至0.3%,在1976年卻上升至16.2%。通脹由1975年的2.7%大幅攀升至1980年的15.5%。港元匯價由1981年的5.13港元兌1美元,貶值至1983年的9.60港元兌1美元。投機狙擊的活動,以及對香港前途的信心危機加劇,令港元貶值的情況進一步
惡化,在1983年更到了非常嚴峻的關頭。1983年9月,港元匯率錄得新低,兩日間共貶值了13%,跌至9.60港元兌1美元的低位。面對貨幣危機及有關多家銀行是否穩健的疑慮,香港政府在1983年10月15日公布新政策,以穩定港元匯價,將港元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與美元掛漖。這項安排成為了香港目前的貨幣制度的基礎。
http://www.cbc.gov.tw/secretariant/inflation.htm
什麼是通貨膨脹?
對消費者來說,買東西能夠“物超所值”是一件美事;如果不能,至少“一分錢”也要買到“一分貨”。但是,如果,過去能買到“一分貨”的“一分錢”,現在卻只能買到“半分貨”,那麼消費者的損失可就大了。聰明的消費者一定會說,“通貨膨脹了!錢不值錢了!”什麼是通貨膨脹呢?要怎樣防範通貨膨脹,避免消費大眾受損呢?
一般人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一聽到某一商品價格上漲,馬上就說“這是通貨膨脹。”其實,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這個名詞,有比較嚴格的定義。
經濟學家將通貨膨脹定義為“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知道,要稱為通貨膨脹,還得符合一些要件。
大體上,經濟學家是以對整體經濟活動的影響程度,來界定是不是出現了通貨膨脹的現象。
單一商品漲價,不是通貨膨脹
如果只是某一種或某一類商品價格上漲,而其他商品的價格沒有發生變化,這並不是通貨膨脹;因為它只對某一些人有影響,對整體經濟則影響不大。
當然,有時候單一商品價格的上漲,也會引起其他商品價格普遍上揚,就可能形成通貨膨脹了。最有名的例子是,在一九七三年及一九七九年兩次石油危機時,石油價格的調升引起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因為,石油是燃料和很多產品的重要生產原料。
如果,很多商品的價格都上漲了,但卻是一次調升後,就停下來,這也不算是通貨膨脹;因為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漲一次即停”的現象,對經濟活動的衝擊不大。
漲幅不大、也不是通貨膨脹
同樣地,如果漲幅不大,也不能稱為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社會,物價水準常有上揚的特性;多數情況下,物價只升不降,這是“物價的僵固性”。因此,如果幅度不大,也不能叫做通貨膨脹。但是,如果許多商品的價格在某一段時間內,以一相當的幅度,一波波、持續性的上漲,則會對整個經濟社會造成困擾,這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了。
至於“相當幅度”是多少呢?10%還是5%呢?則沒有一定的標準。對漲幅多少,持續多久才算是通貨膨脹,各國的認知不盡相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9A%E8%B4%A7%E8%86%A8%E8%83%80
通貨膨脹在經濟學上的角色
穩定的小幅度通貨膨脹一般會被認為對經濟有益。其中一個原因是某些價格難以重新談判降價,特別是對薪資與合約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物價若緩步上漲,則相關的價格便較易於調整。有多種物價會『抗拒降價(en:Sticky_(economics))』,而傾向於不斷上漲。所以試圖達到零通貨膨脹(物價維持平准)的做法會導致其他行業的價格、盈利、與僱員數降低。所以,若干公司的執行部門視溫和的通貨膨脹為『潤滑商業巨輪』。追求完完全全的價格穩定會帶來極具毀滅性的通貨緊縮(物價持續降低),將導致破產與經濟衰退(甚至經濟蕭條)。
金融體系視通貨膨脹之『潛在風險』為高於儲蓄累積財富的基本投資誘因。換句話說,通貨膨脹就是市場對金錢的時間價值之措辭。也就是說,因為今天的一元較明年的一元更具價值,所以未來的資本價值在經濟學上有所扣減。此種觀點視通貨膨脹為對未來資本價值的不確定性。
對低階層者而言,通貨膨脹通常會提高由經濟活動之前的貼現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通貨膨脹通常導因於政府提高貨幣供給政策。政府對通貨膨脹的所能進行的影響是對停滯的資金課稅。通貨膨脹升高時,政府提高對停滯的資金的稅負以刺激消費與借支,於提高了資金的流動速度,又增強了通貨膨脹,形成惡性循環。在極端的情形下會形成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