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Q:盧溝橋???蘆溝橋???哪個才是正寫?
A:嚴格來說,蘆溝橋方為對的,蘆溝橋之名在古詩詞中亦已沿用己久,由宋至清共計五百年其實一直沿用;但因後世乾隆時世把誤寫盧溝橋亦收入詞彙當中,故變成兩者皆用的狀態。
蘆溝橋位於北京西南豐台區盧溝橋鎮永定河。因永定河舊稱蘆溝河(也叫渾河,小黃河;康熙三十七年開始建築河堤時,始名永定河),附近的蘆溝橋亦以蘆溝命名。蘆溝橋始建於金世宗大定29年(1189年,金朝已佔領該處大宋領土時),成於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初建時命名為廣利橋,後才因建於蘆溝上而改名。
至於為什麼會叫蘆溝河--據《水經》註載,北魏時,蘆溝河的原稱再為''清泉河'',由於遼金兩代濫伐森林,腐殖質土壤受到沖刷,水色變褐,時人呼黑為蘆,久之習名''蘆溝河''。
而有關盧溝橋為蘆溝橋之誤,可見以下文章(作者為作家容若,於2005年7月發表):
早於宋時,詞人范成大於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零年)出使金國時,就曾寫題為《九日過蘆溝》一詞(別本題《燕山九日作》)﹕「萬里漢家使,雙節照清秋。舊京行遍中夜,呼渡濟黃流。寥落桑榆西北,無限太行紫翠,相伴過蘆溝。歲晚客多病,風露冷貂裘。對重九,須爛醉,莫牽愁。黃花為我一笑,不管鬢霜羞。袖裏天書咫尺,眼底關河百二,歌罷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隨雁到南州。」可見早於宋時,就已是用上蘆溝一詞。
南宋時期也有另一詩人用草頭蘆。他不是宋人而是金人,那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的元好問。其七律《出都》末句云﹕「行過蘆溝重回首,鳳城平日五雲多。」金宋敵對,同用草頭蘆,其理不言而喻。
元代詩詞,不論提到蘆溝、蘆溝橋或蘆溝曉月,都用草頭蘆。有首七言古詩更能說明非用此字不可,那是陳孚的《蘆溝曉月》,其末句是﹕「忽驚沙際金影搖,白鷗飛下黃蘆立。」
明代詩人之詠蘆溝、蘆溝橋或蘆溝曉月,同樣是用草頭蘆。除了他們知道該地得名由來,當時由官方到民間也統一用這個字了。
清承明制,有關地名都用草頭蘆,康熙皇帝的七絕《曉發蘆溝》值得一提。此詩寫於康熙四十年(一七○一年),見於他的《聖祖仁皇帝御製詩》。這部詩集雖然收入四庫,乾隆君臣又安敢改動「皇祖」的作品﹖正如在「皇父」雍正時修成的《古今圖書集成》,保留了金、元、明諸史和范成大等人的作品用「蘆溝」的材料而不能動其毫毛一樣。由范成大詞到康熙詩,相距五百多年,有關詩詞一直用草頭蘆,不因改朝換代而變。
「蘆溝橋」之所以變成「盧溝橋」,因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時,乾隆皇帝曾到蘆溝橋遊覽;當時他錯在橋東的碑亭內提字時,把沿用了幾百年的「蘆溝曉月」寫成「盧溝曉月」,臣下為了掩飾主子寫別字,於編纂四庫全書時將史部、集部大批典籍改動,如宋、遼、金、元諸史,范成大、李東陽等人的詩集,所用「蘆溝」一律改成「盧溝」,致此詞有蘆盧之異,影響到民國以後編字典的採取模稜兩可態度。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次影響因素,其影響更甚: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政府修訂《常用漢字表》廢「蘆」存「盧」後,台灣海峽兩岸官方,莫名其妙地也把「蘆溝」改成「盧溝」﹔這次影響更大,編字典的竟把「蘆溝」統一於「盧溝」﹗
http://www.mingpaomonthly.com/cfm/Archive2.cfm?File=200507/ll/01a.txt&Page=1
以下就又有另一首清代詠蘆溝的詩,亦是用上蘆溝一詞:
《蘆溝》 清.張問陶 (資料:- 蘆溝)
蘆溝南望盡塵埃,木脫霜寒大漠開。
天海詩情驢背得,關山秋色雨中來。
茫茫閱世無成局,碌碌因人是廢才。
往日英雄呼不起,放歌空吊古金台。
乾隆皇帝把沿用了幾百年的「蘆溝曉月」寫成「盧溝曉月」,致此詞有蘆盧之異。圖為乾隆御筆親題的「盧溝曉月」(網上圖片)
圖片參考:
http://www.pkucn.com/attachments/month_0507/wqu5tc+1MI=_m5ganTqtDhtV.jpg
乾隆皇帝把沿用了幾百年的「蘆溝曉月」寫成「盧溝曉月」,致此詞有蘆盧之異。圖為乾隆御筆親題的「盧溝曉月」(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