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問答~~~

2006-12-21 9:47 pm
唔該大家,
我要桃花源記既問答呀........
因為我1月要考試啦!!
咩問答都好啦.............
總之全部搵晒俾我就ok架啦!thxthx!

回答 (2)

2006-12-21 10:49 pm
✔ 最佳答案
第1問
作者寫漁人離開桃花源時(處處誌之),後來又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結局有何用意?

作者以桃花源不可復尋作結,說明在黑暗,污濁的現實社會中是沒法找到這樣美好的境界的,這既抒發了作者對現實不滿情緒也間接批判了黑暗社會的虐政~~


第2問
作者寫〔桃花源記〕怎樣使這個虛構的故事產生真實感??


文中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記敘漁人的所見所聞,詳略得當,條理清晰,過渡自然,前後銜接緊密~更顯真實感

第3問
作者寫〔桃花源記〕時的社會實況和他筆下的桃花源有甚麼不同??他為什麼要這樣寫?

通過記敘桃花源這個理想的社會,寄託了作者對理想生活的憧憬與追求,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

語譯多數都會測..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他是捕魚為業的。有一次,他順著溪水往上划行,忘記自己究竟走了多遠的路了,忽然間他遇到了一整片長滿桃花的樹林,兩岸好幾百步的土地上,中間沒有其他不同的樹木,放眼望去都是鮮嫩的芳草,桃花繽紛慢慢地飄落,這個漁夫感到十分訝異。他再度往前走,想要走完這片樹林。就在樹林的盡頭,正好是小溪的源頭,於是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好像有亮光出現,於是就下了船,從這個洞口進去了。
剛開始,洞口非常狹窄,僅僅能夠讓一個人通過而已,再走好幾十步之後,就突然開闊而且明亮起來,眼前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排列整齊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水池,還有桑樹、竹子之類的植物。田間的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叫聲彼此都聽得到,裡頭來來往往耕田工作的男女,他們穿的衣服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模一樣;不論老人或小孩,都很怡然自得,生活快樂。村裡頭的人看到這個漁夫,都大吃一驚,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夫就詳細地回答。村裡頭的人便邀請漁夫到他們家裡頭作客,擺上酒席、殺雞煮肉、烹調食物來招待他。村裡的人聽說有這麼一個人來了,統統跑來向他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我們祖先是為了躲避暴亂的秦朝,帶著妻子、小孩和鄉人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再也沒有出去,於是就和外人隔絕了。村民問漁夫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連漢朝都不知道,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個漁夫便一一地把他所知道的事情告訴他們,他們聽了都很驚嘆訝異。其餘的人也各自分別請漁夫到家裡去,大家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夫在這裡逗留了好幾天,就要告辭了。村裡頭的人還對他說:「我們這裡不值得向外邊的人說啊!」
漁夫離開後,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上記號。回到郡城後,便去拜見太守,說明了這件事。太守立刻派人跟隨他一同前往,找到了先前所作的記號,但是卻迷失再也不能找到那條路了。南陽劉子驥是一位清高的士人,聽到這件事情,就高興地計畫前往,卻沒有結果,不久就病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人去尋訪了。
2006-12-22 5:00 am
內容討論

1 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是怎樣的?

在晉朝 太元年間,一個武陵郡的漁人,緣著一條小溪前行,愈走愈遠,突然看見一個非常美麗的桃花林。他感到非常奇怪,想要探究桃花林的盡頭是怎樣的光景,便一路前行。到了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看見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個洞。這個洞很狹窄,只容得下一個人通過。他穿過這個山洞後,眼前忽然開闊起來,看見一個美麗的地方,這地方就是桃花源。

2 試描述漁人進入桃花源後,所看到的環境與人物。

桃花源中,土地平坦而開闊,房屋整齊,有良田、美池、茂盛的桑和竹一類的樹木。田間的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雞啼狗吠的聲音大家都聽得見。人們在田裏耕作,男男女女的衣著與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子,都快快樂樂。

3 漁人進入了桃花源,得到怎樣的招待?

桃花源的村民邀請漁人回家,預備酒食款待他。其他村民也紛紛來打聽外面世界的消息,並邀請漁人到他們的家中作客,拿出酒食,熱情地款待漁人。

4 桃花源的村民為甚麼來到桃花源?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嗎?他們為甚麼要求漁人不要把「桃花源」的事告訴外面的人?

(1) 桃花源村民的祖先為了逃避秦代的禍亂,率領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不再離開,便與外面的世界斷絕了來往。

(2) 外面的世界經歷了數次的改朝換代,他們完全不知道。

(3) 他們不希望外面的人騷擾他們寧靜的生活,因此要求漁人不要把「桃花源」的事情告訴外人。

5 試描述漁人和其他人尋訪桃花源的情形。

(1) 漁人離開桃花源時,沿路都留下標誌,準備舊地重臨。他到了武陵郡,便把桃花源的事情告訴郡太守。太守派人跟他一起前往,沿著那些標誌找尋桃花源,但終於迷了路,找不到桃花源。

(2) 後來有一個名叫劉子驥的人,也計劃前往,但這個計劃還沒有實行,他就病死了。

6 作者寫《桃花源記》時的社會實況和他筆下的桃花源有甚麼不同?他為甚麼這樣寫?(提示:參看「題解」)

(1) 桃花源是一個寧靜、和平、有秩序、生活豐足而快樂的社會。而作者所處的社會,卻是政治黑暗,兵禍連年,民不聊生。

(2) 作者虛構了這個桃花源,是為了強而有力地表達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世界的追求與嚮往。

7 《桃花源記》具備了一篇小說所包含的特點,試就下列三點,介紹《桃花源記》的內容:

(1) 人物:武陵郡的捕魚人、桃花源的村民、武陵郡太守和南陽劉子驥。

(2) 情節:

¬ 開端──捕魚人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桃花林。

­ 發展──捕魚人進入桃花源及捕魚人所見桃花源裏的世界。

® 高潮──捕魚人在桃花源的經歷。

¯ 結局──日後有人重訪桃花源,但無法找到。

(3) 場景:桃花林和桃花源。

作法討論

8 作者怎樣為桃花源營造神祕的氣氛?(提示:試從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加以思考。)

作者寫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已表示他到了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再寫他「忽逢桃花林」,並著力寫桃花林的美景,已顯現出一個幽雅奇異的境界。再寫「林盡水源」處,有一個山洞口,洞裏隱隱約約有光,更像把人帶進仙境,更富傳奇色彩。漁人進入山洞之後,才發現桃花源。作者這樣寫來,就為桃花源營造了神祕的氣氛。



9 作者怎樣使這個虛構的故事產生真實感?(提示:試從作者所示的時間、地點、人物加以思考。)

作者使這個虛構的故事產生真實感,用了下面的方法:

(1) 情節合乎常理,如漁人只是偶然發現桃花源,而武陵郡太守刻意去訪尋,都找不到,表示桃花源是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2) 運用歷史事件,如秦朝天下大亂,是歷史的實況,當時很多人要避難,也是實況。把這些實況穿插於故事中,故事就富有真實感。

(3) 故事中提到「晉 太元」、「武陵」、「劉子驥」,都是可考的時間、地點和人物。這樣虛中寓實,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

10 這個故事的結局有甚麼特點?(提示:作者怎樣使一些虛擬的情節發展得合情合理?)

這個故事的結局,提到武陵郡的太守派人尋訪桃花源,但遍尋不獲,又提到劉子驥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以後便沒有人再找尋這個地方了。這樣寫來,就解答了讀者可能追問的問題──桃花源實際上在甚麼地方?桃花源有沒有被外界騷擾?桃花源還存在嗎……作者用這個結尾,還給讀者留下了永遠追尋桃花源──理想世界──的想望。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05: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1000051KK014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