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人物,除宋江外,是不是全部都是虛構的???

2006-12-21 2:46 am
水滸傳中的人物,除宋江外,是不是全部都是虛構的???
若非,能否提供某些重要頭領的真實資料???

回答 (3)

2006-12-22 9:34 am
✔ 最佳答案
Q:水滸傳中的人物,除宋江外,是不是全部都是虛構的???
A:宋·王稱《東都事略》卷一百三《侯蒙傳》中曾提到連宋江起義的共有36人(另外72人只是為小說而杜撰):“宋江寇京東,蒙上書陳制賊計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材必過人。不若赦過招降,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徽宗曰:‘蒙居閑不忘君,忠臣也。’起知東平府,未赴而卒。”

“宋江三十六人”是傳說中的人物,這傳說有可能基本上合於歷史事實,也有可能其中的一部分合於歷史事實。
宋·龔開曾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中指這三十六人為: 呼保義宋江,智多星吳學究,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活閻羅阮小七,尺八腿劉唐,沒羽箭張清,浪子燕青,病尉遲孫立,浪裏白條張順,船兒火張橫,短命二郎阮小二,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鐵鞭呼延綽,混江龍李俊,九文龍史進,小李廣花榮,霹靂火秦明,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插翅虎雷橫,神行太保戴宗,先鋒索超,立地太歲阮小五,青面獸楊志,賽關索楊雄,一直撞董平,兩頭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沒遮攔穆橫,拚命三郎石秀,雙尾蠍解寶,鐵天王晁蓋,金槍班徐寧,撲天雕李應。


但另外由無名氏所著的《大宋宣和遺事》卻有另一版本:智多星吳加亮,玉麒麟盧(黃本作李)進義,青面獸楊志,混江龍李海,九紋龍史進,入雲龍公孫勝,浪裏百跳(黃本作白條)張順,霹靂火秦明,活閻羅阮小七,立地太歲阮小五,短命二郎阮進,大刀關必勝,豹子頭林沖,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金槍手徐甯,撲天雕李應,赤發鬼劉唐,一撞直董平,插翅虎雷橫,關髯公朱仝,神行太保戴宗,賽關索王雄,病尉遲孫立,小李廣花榮,沒羽箭張青,沒遮拉穆橫,浪子燕青,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鐵鞭呼延綽,急先鋒索超,拚命二(黃本作三)郎石秀,火船工張岑,摸著雲杜遷,鐵天王晁蓋。

兩者版本內容很大部份不同,而且其實二書的參考及可信性仍受質疑,不可作正史論。

但肯定的是,宋江是歷史上實有其人的;其他35人,可能有一部分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然就現存的史料來看,能證明宋江確有其人者還是比較多的,如《東部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紀》,卷一百三《侯蒙傳》,卷一百八《張叔夜傳》,宋·李燾《續宋編年資治通鑒》卷十八,宋·李埴《皇宋十朝綱要》鄭十八,宋·楊促良《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四一,宋·徐夢莘《三朝弱盟會編》卷五十二引《中興姓氏奸邪錄》,卷八十八,卷二一二引《林泉野記》,《泊宅編》卷五,宋·汪應辰《文定集》卷二十三《顯謨閣學士王公墓誌銘》,宋·張守《毗陵集》卷十三《左中奉大夫充秘閣修撰蔣公墓誌銘》,宋·范圭《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墓誌銘》,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等等。
現存史料中記載有宋江手下之人者就比較少了,但從一些文字中還是能看出端倪的。以下角色就有可能是真的:
“九紋龍”史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載:“建炎元年(1127)秋七月,賊史斌據興州,僭號稱帝。斌本宋江之黨,至是作亂,守臣向子寵望風逃去……”卷十八載:“建炎二年十一月,涇原兵馬都鑒兼知懷德軍吳珍襲叛賊史斌,斬之。”這位“宋江之党”史斌,很可能就是那個九紋龍史進,後改名為斌。史進自號為“九紋龍”,“龍”者帝之謂也,故敢於“僭號稱帝”。他頗有“鐵天王”的膽量,比那跪著造反,“立號既不僭侈,名稱儼然,猶循軌轍”,“不假稱王,而呼保義”的宋江,氣派雄大得多。
‘青面獸’楊志--《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七引《靖康小雅》中雲:“……金人先屯兵縣中……翼日,賊遣重兵迎戰。招安巨寇楊志為選鋒,首不戰,由間道徑歸。”共它處也有楊志的記載。這位“招安巨寇楊志”,很可能就是受招安的宋江之部將楊志。由一些史料可知他後來參加了抗金,為先鋒。
‘大刀’關勝--《宋史》卷四七五《劉豫傳》和《金史》卷七十七《劉豫傳》中都寫有關勝。記載建炎二年(1128)冬,金兵攻濟南,濟南驍將關勝屢出城拒戰,知府劉豫殺其將關勝,率百姓降金,百姓不從,劉豫縋城納款。何心在《水滸研究》中說:“這關勝可能就是梁山英雄大刀關勝。他隨宋江受招安後,做了濟南守將,因為抗戰而被漢奸所殺害,死得是很光榮的。”
‘船火兒’張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十三中雲:“紹興五年(1135)九月,自靖康之末,兩河之民不從金者,皆於太行山保聚。太原義士張橫者,有眾二千,來往嵐、憲之間。是秋,敗金人於憲州,擒其守將。”王利器先生在《〈水滸〉的真人真事》中說龔開贊船火兒張橫雲:“太行好漢,三十有六。無此火兒,其數不足。”則紹興年間保聚義太行山的張橫,當就是船火兒張橫。張橫到後來也參加了抗金戰爭,而且率眾在憲打敗過金兵,擒過其守將。
‘雙尾蠍’解寶--王利器先生據《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一七引《韓忠武王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上云:“建禦營,以王(韓世忠)為左軍統制,詔平濟州山口賊解寶、王大力、李顯等,所向剿除,升定國軍承宣使。”認為“此被韓世忠剿除的濟州山口‘賊’解寶,當是綽號‘雙尾蠍’的解寶,他在老家登州受土豪壓迫,才逼到濟州山口去作‘賊’耳。”這一說法對讀者也頗有參考價值。
http://www.xiaocao.com/thesis/class16/class6/200604/26576.html
以下角色是史書上就確有其人(原來那些奸臣全是真的!!):
(1)蔡京(1047年~1126年),字元長。興化軍仙遊(今中國福建)人。北宋書法家,是北宋最貪瀆的權相。熙寧三年(1070年)進士,先任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盡廢王安石新法,大臣皆言不可。唯蔡京於五日內在開封府改募役為差役,受到司馬光的稱讚。紹聖元年(1094年)任戶部尚書,又助章惇重行新法。宋徽宗時被彈劾奪職,閑居杭州。蔡京勾結童貫,重新起用,並排擠掉韓忠彥,先後四次任相。期間大興花石綱,設「西城括田所」,盡改鹽法和茶法。工役繁重,當時民怨沸騰。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童貫等人為六賊,蔡京更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今廣東),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
(2)高俅(?—1126年),宋徽宗的寵臣,因是《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廣為人知。
高俅是開封府人。父親名高敦復,有兩名兄弟,四名兒子。
正史的事跡可見於《揮麈錄》。根據該書的記載,他原是蘇東坡小史,後來跟隨王詵,之後因為蹴毬了得被徽宗賞識,飛黃騰達。在徽宗退位後,他即失勢,靖康元年 五月十四日 病逝。
(3)方臘(?—1121年),安徽歙縣人,一說睦州青溪(今浙江杭州市淳安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相傳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加上有較強的組織才能,自身又出身貧苦,所以能號召很多生活困苦的農民。他於宣和三年二月(1120年10月)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三月再犯杭州,建立了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縣在內的農民政權。在當時影響很大,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王淵的裨將韓世忠,潛行清溪溪谷,向一婦人問路,前搗清溪幫源洞,生擒方臘,後來忠州防禦使辛興宗領兵截住洞口,佔為己功。方臘及偽相方肥等五十二人被俘,於八月伏誅。史稱方臘之亂,「凡破六州、五十二縣,戕平民二百萬。所掠婦女,自賊洞逃出,裸而縊於林中者,相望百餘里。」(《續資治通鑑》)。現在歙縣和淳安的一些地方,還有“方臘洞”、“方臘寨”,表現了當地人民對農民起義領袖方臘的深切懷念。

其他可見《宋史.列傳二百二十七方臘傳》--“宣和二年十月,起為亂,自號聖公,……,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徽宗始大驚,亟遣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晉蕃漢兵十五萬以東,且諭貫使作詔罷應奉局。三年正月,臘將方七佛引眾六萬攻秀州...”。
《宋史列傳一百二十三韓世宗傳》:“宣和二年,方臘反,江、浙震動,調兵四方,世忠以偏將從王淵討之。……世忠潛行溪穀,問野婦得徑,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險數裏,搗其穴,格殺數十人,禽臘以出。”(可見方臘是由宋將韓世忠所擒,而非由宋江所攻敗)
《宋史本紀二十二徽宗四,宣和三年》:“有“二月庚午,……癸巳,赦天下。是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

(4)宋徽宗(不用多說了)
(5)童貫(1054年—1126年),字道夫,開封(今中国河南)人,北宋宦官。
出自宦官李憲門下,生性巧媚,“狀魁梧,偉觀視”。在杭州搜括書畫時,與蔡京勾結。通過童貫,蔡京的書法作品得到宋徽宗的賞識,重返朝政。人稱「媼相」。後在西北監軍,“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被稱為「六賊」之一。政和元年(1111年)出使遼國,與遼朝南院大臣馬植謀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後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議金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宋廷遣二十萬軍隊北伐燕京,大敗而回,嚴重暴露宋兵的腐化,為後來的靖康之難埋下禍根。宣和七年(1125年)宋欽宗繼位時,童貫被貶而在半途被賜死。《大宋宣和遺事·元集》有他的故事。

http://culture.163.com/editor/book/050309/050309_112318.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4%BF%85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4%A1%E4%BA%AC
2014-08-12 1:15 am
還有武松及武大郎呢?
2007-05-31 3:58 am
差~好多廢話,就算highlight都好多bullshit


收錄日期: 2021-04-28 22:39: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0000051KK026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