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

2006-12-21 1:18 am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係邊到ga????

回答 (3)

2006-12-21 1:22 am
✔ 最佳答案
focus on this: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董建華任內提出,在位於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興建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設施,希望藉此提高香港的文化水準與世界地位。<<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董建華任內提出,在位於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興建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設施,希望藉此提高香港的文化水準與世界地位。

政府借鑑世界其他地方的知名文娛藝術設施,例如英國倫敦的South Bank和West End,西班牙畢爾包等,希望把藝術、文娛及消閒設施匯聚一起,吸引人流和匯聚藝術人才,令整個計劃成功之餘亦能具有經濟效益。
目錄
[隱藏]

* 1 起源
* 2 地點
* 3 概念設計
o 3.1 重點設施
* 4 招標
o 4.1 入圍財團
* 5 公眾諮詢
o 5.1 展覽地點
* 6 爭議
* 7 新建議
* 8 推倒重來
* 9 參考文獻
* 10 外部連結

[編輯] 起源

1996年,香港旅遊協會進行了一次訪港旅客調查,並在1998年向立法會建議,興建一個新的文化表演場地。在1998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董建華提出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構思,並希望把香港發展成亞洲的文化藝術中心。

[編輯] 地點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選址在西九龍填海區最南端,面向維多利亞港,由廣東道伸延至西區海底隧道入口一帶,北至柯士甸道,面積達40公頃。

[編輯] 概念設計
西九龍"天幕"的模型 在 "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 內
放大
西九龍"天幕"的模型 在 "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 內

特區政府在2001年舉辦概念規劃比賽,由10人組成的國際專家評審團負責評審,成員包括國際和香港知名人士及著名建築界人士。2002年初,評審團從160多個本地及海外參賽作品中,選出香港國際機場的建築師諾曼·福斯特(Foster & Partners),以流線型天幕作為標誌,覆蓋和連接各建築群的設計,成為未來設計的藍本。

根據政府的解釋,天篷有多個優點,包括可遮風擋雨、降低區內舉行活動所引起的聲浪、減輕建築物的冷氣負荷、在炎夏時降溫等,亦可製造獨特的視覺效果及連貫各項不同設施。

[編輯] 重點設施

政府規定,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將提供多項重點設施,包括:

* 劇院3個,分別容納最少2,000、800和400人
* 演藝場館1個,可容納最少10,000人
* 博物館4個,面積最少共75,000平方米
* 藝展中心1個,面積最少10,000平方米
* 海天劇場1個
* 廣場最少4個
* 天篷1個,覆蓋發展區範圍55%以上

[編輯] 招標

特區政府於2003年9月發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建議邀請書,公開邀請世界各地企業及文化藝術團體參與。招標於2004年6月19日截止。政府一共收到五份發展建議書,評審委員會就這些建議書展開了評審。政府收到的五份建議書分別由香港薈萃有限公司、藝林國際有限公司(初期名為「生利發展有限公司」)、太古地產有限公司、活力星國際有限公司及林思達(譯名)先生提交。

[編輯] 入圍財團

入圍的3家財團包括:

* 活力星國際
* 藝林國際
* 香港薈萃


活力星國際計劃展覽模型。


藝林國際計劃展覽模型。


香港薈萃計劃展覽模型。

[編輯] 公眾諮詢

香港政府於2004年12月就西九文娛藝術區展開公眾諮詢,並由2004年12月16日起在香港多處地點舉行展覽,展出三份入圍建議的模型,各建議書的技術、管理和營運方面的內容等,讓市民有更深入理解。參觀者並可填寫意見卡發表對西九計劃的意見。諮詢期其後延長至2005年6月30日。

[編輯] 展覽地點

* 2004年12月16日-2005年1月31日 尖沙咀香港科學館特備展覽廳
* 2005年2月5日-2005年3月28日 香港大會堂
* 2005年4月16日-2005年6月30日 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

[編輯] 爭議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由建議以至招標,為香港社會惹來不少爭議,立法會議員梁家傑亦提出動議。不少人認為流線型天幕姿勢多於實際,建築及維修成本又高。另一些人士則擔心西九計劃會像數碼港計劃一樣,成為政府明益某大地產商的另一鉅獻,亦有其他地產商(例如澳門賭王何鴻燊)不滿西九計劃採用單一招標,令他們沒法參與分一杯羹。也有意見認為,香港根本用不著這些世界級的文化設施,現有的文化設施使用率亦未算高,文娛藝術區可能會變成文化大白象,令政府背負沉重的財政包袱。

[編輯] 新建議

曾蔭權上任行政長官後,改由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負責項目,並對整個計劃作出修改,於2005年10月7日提出新建議,包括將計劃中的地產及文化項目分開,中標地產商須分出一半商住項目的發展權,但有權決定分拆那些地皮予其他發展商。住宅項目的地積比率亦限制在1.81倍,佔整個項目不得多於兩成,文化設施面積最少要有18萬5千平方米。中標地產商亦需注資300億港元,政府將成立一家法定機構處理及維修未來的文化項目。

[編輯] 推倒重來

2006年2月21日,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於立法會宣佈,由於沒有發展商承諾參與,即三個財團未能接納政府提出的修訂模式,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邀請發展程序結束,政府唯有放棄原有發展框架,不再堅持建天篷,重新上馬,並成立諮詢小組再研究西九問題並審視核心文化項目,這標誌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正式「推倒重來」。

2006年7月,行政長官曾蔭權接受一份報刊訪問時表示,新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建議將於10或11月公佈。
參考: wiki
2006-12-21 1:32 am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選址在西九龍填海區最南端,面向維多利亞港,由廣東道伸延至西區海底隧道入口一帶,北至柯士甸道,面積達40公頃。
地圖

圖片參考:http://x61.xanga.com/113d0442c123396232722/w67408385.jpg

=====================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b/Flag_of_Hong_Kong.svg/60px-Flag_of_Hong_Kong.svg.png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2/Current_event_marker.png/60px-Current_event_marker.png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d/Applications-development.svg/40px-Applications-development.svg.png

本文或本章節是關於香港未來的建設或計劃。
它可能包含推測的性質的訊息,可能與竣工情況有所出入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6/HKWKLN1.JPG/250px-HKWKLN1.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招標財團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建築設計模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9/West_Kowloon_-_Land.JPG/180px-West_Kowloon_-_Land.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計劃發展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用地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董建華任內提出,在位於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興建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設施,希望藉此提高香港的文化水準與世界地位。
政府借鑑世界其他地方的知名文娛藝術設施,例如英國倫敦的South Bank和West End,西班牙畢爾包等,希望把藝術、文娛及消閒設施匯聚一起,吸引人流和匯聚藝術人才,令整個計劃成功之餘亦能具有經濟效益。





目錄[隱藏]

1 起源
2 地點
3 概念設計

3.1 重點設施
4 招標

4.1 入圍財團
5 公眾諮詢

5.1 展覽地點
6 爭議
7 新建議
8 推倒重來
9 參考文獻
10 外部連結



[編輯] 起源
1996年,香港旅遊協會進行了一次訪港旅客調查,並在1998年向立法會建議,興建一個新的文化表演場地。在1998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董建華提出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構思,並希望把香港發展成亞洲的文化藝術中心。

[編輯] 地點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選址在西九龍填海區最南端,面向維多利亞港,由廣東道伸延至西區海底隧道入口一帶,北至柯士甸道,面積達40公頃。

[編輯] 概念設計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9/HK_EdinburghPlace_West-Kln_Foster-n-Partners.jpg/300px-HK_EdinburghPlace_West-Kln_Foster-n-Partners.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西九龍"天幕"的模型 在 "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 內
特區政府在2001年舉辦概念規劃比賽,由10人組成的國際專家評審團負責評審,成員包括國際和香港知名人士及著名建築界人士。2002年初,評審團從160多個本地及海外參賽作品中,選出香港國際機場的建築師諾曼·福士特(Foster & Partners),以流線型天幕作為標誌,覆蓋和連接各建築群的設計,成為未來設計的藍本。
根據政府的解釋,天篷有多個優點,包括可遮風擋雨、降低區內舉行活動所引起的聲浪、減輕建築物的冷氣負荷、在炎夏時降溫等,亦可製造獨特的視覺效果及連貫各項不同設施。

[編輯] 重點設施
政府規定,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將提供多項重點設施,包括:

劇院3個,分別容納最少2,000、800和400人
演藝場館1個,可容納最少10,000人
博物館4個,面積最少共75,000平方米
藝展中心1個,面積最少10,000平方米
海天劇場1個
廣場最少4個
天篷1個,覆蓋發展區範圍55%以上

[編輯] 招標
特區政府於2003年9月發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建議邀請書,公開邀請世界各地企業及文化藝術團體參與。招標於2004年6月19日截止。政府一共收到五份發展建議書,評審委員會就這些建議書展開了評審。政府收到的五份建議書分別由香港薈萃有限公司、藝林國際有限公司(初期名為「生利發展有限公司」)、太古地產有限公司、活力星國際有限公司及林思達(譯名)先生提交。

[編輯] 入圍財團
入圍的3家財團包括:

活力星國際
藝林國際
香港薈萃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0/HKWKLN3.jpg/120px-HKWKLN3.jpg


活力星國際計劃展覽模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5/HKWKLN2.JPG/90px-HKWKLN2.JPG


藝林國際計劃展覽模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2/IMG_2238.jpg/120px-IMG_2238.jpg


香港薈萃計劃展覽模型。


[編輯] 公眾諮詢
香港政府於2004年12月就西九文娛藝術區展開公眾諮詢,並由2004年12月16日起在香港多處地點舉行展覽,展出三份入圍建議的模型,各建議書的技術、管理和營運方面的內容等,讓市民有更深入理解。參觀者並可填寫意見卡發表對西九計劃的意見。諮詢期其後延長至2005年6月30日。

[編輯] 展覽地點

2004年12月16日-2005年1月31日 尖沙咀香港科學館特備展覽廳
2005年2月5日-2005年3月28日 香港大會堂
2005年4月16日-2005年6月30日 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

[編輯] 爭議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由建議以至招標,為香港社會惹來不少爭議,立法會議員梁家傑亦提出動議。不少人認為流線型天幕姿勢多於實際,建築及維修成本又高。另一些人士則擔心西九計劃會像數碼港計劃一樣,成為政府明益某大地產商的另一鉅獻,亦有其他地產商(例如澳門賭王何鴻燊)不滿西九計劃採用單一招標,令他們沒法參與分一杯羹。也有意見認為,香港根本用不著這些世界級的文化設施,現有的文化設施使用率亦未算高,文娛藝術區可能會變成文化大白象,令政府背負沉重的財政包袱。

[編輯] 新建議
曾蔭權上任行政長官後,改由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負責項目,並對整個計劃作出修改,於2005年10月7日提出新建議,包括將計劃中的地產及文化項目分開,中標地產商須分出一半商住項目的發展權,但有權決定分拆那些地皮予其他發展商。住宅項目的地積比率亦限制在1.81倍,佔整個項目不得多於兩成,文化設施面積最少要有18萬5千平方米。中標地產商亦需注資300億港元,政府將成立一家法定機構處理及維修未來的文化項目。

推倒重來
2006年2月21日,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於立法會宣佈,由於沒有發展商承諾參與,即三個財團未能接納政府提出的修訂模式,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邀請發展程序結束,政府唯有放棄原有發展框架,不再堅持建天篷,重新上馬,並成立諮詢小組再研究西九問題並審視核心文化項目,這標誌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正式「推倒重來」。
2006年7月,行政長官曾蔭權接受一份報刊訪問時表示,新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建議將於10或11月公佈。
2006-12-21 1:23 am
o係佐敦, 廣東道及柯士甸西路交界o既地皮.
港景峰對開
君臨天下旁邊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41: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20000051KK022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