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Q: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句用了甚麼修辭手法?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兩句的意思是“國家衰敗的時候,山河仍然依舊;當城裡踏入春天的時候,遍地長滿了茂盛的荒草灌木。”
其實這兩句並沒有相對的意思,反而是同一樣描寫國家破亡後,物是人非的景象---當時長安淪入安史之手,杜甫眼見國家山河雖然依舊,但已物是人非。此聯用簡單的描寫傳神的刻畫出唐代在安史之亂後的殘破景象,國家衰敗了。唯一完好的居然只有江山未改,隱喻著除了江山之外,其他的社稷民生已被破壞殆盡,春日的城應該是人潮如織,熙熙攘攘的熱鬧景況才是,卻只長滿了茂盛的雜草灌木,說明了唐代原本豐衣足食的社會遭到了多麼沉重的打擊。
況且從詩中詞句性質可見---“國破”(國家衰敗)跟“城春”(城裡踏入春天)只是說明詩人寫此詩的時間性,而非相對的意思;而“山河在”(山河仍然依舊)及“草木深”(荒草茂盛)更是描述戰後物是人非的現象,有相輔相乘之效。
因而可證明這兩句實不是對比句。
對比句的真正例子應如:
沈謙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朱門”的“紅”對“凍死骨”的“白”; “朱門”(富貴人家的朱紅色門)代表“富貴人家”, “凍死骨”代指“貧窮人家”,又是另一相對; “酒肉臭”是暗指富貴人家“食有餘”, “凍死骨”是暗指貧窮人家“衣不足”,亦是一對。故這句在意思上的相對,方可稱為對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兩句應是對偶句。
因對偶句強調的是“前後兩句的字數一樣,及兩句在同一位置的詞性(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意相同,而沒有相對意思”。
而在詩中就有附合對偶的條件,例如: “國”對“城”,同是名詞; “破”對“春”,注意這裡的“春”是名詞作動詞用,其動詞意思是“踏入春天”之意; “山河”亦對“草木”,亦是名詞;而“在”及“深”(這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是指草木茂盛之樣貌),同是動詞。
故這兩句符合了對偶的條件;但因沒有相對之意,故不是對比。
http://www.cdn.com.tw/daily/2004/10/18/text/931018e2.htm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40601417&other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