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龍躍頭文物徑
〔簡介〕
香港新界的五大氏族,包括鄧、文、廖、侯及彭。粉嶺的龍躍頭為鄧氏在新界區其中一個聚居地。宋徵宗崇寧二年(1103年),江西吉水人鄧符遷居錦田一帶。龍躍頭鄧族與宋朝皇室淵源最深。南宋初年,宋室皇姬南逃,嫁與錦田鄧氏族人鄧自明,及後鄧自明封為郡馬。其後人鄧松嶺(1303至1387年)於元朝末年遷居龍躍頭,自始開村立業,子孫繁衍。其後人再遷往鄰近地方,經數百年間,成為今天的五圍六村。五圍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及新圍;六村即麻笏村、永寧村、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
圖片參考:
http://static.flickr.com/44/133427761_0b9b384a2f_o.jpg
上圖:新圍的圍牆外觀(相片由國王提供)
龍躍頭又稱龍骨頭或龍嶺,南面的龍山五峰起伏,有如神龍跳躍其間,因此被古人視為一塊福地。
龍躍頭文物徑包括崇謙堂、石廬、麻笏圍、老圍、天后宮、東閣圍、永寧村、永寧圍、善述書室、新圍及小坑村。當中保留了圍村與祠堂的特色建築,讓遊人了解古人的生活,探索民間信仰、祭祖文化及傳統教育,以體驗族人對家的傳統觀念。
崇謙堂
崇謙堂位於龍山的山咀,由基督教崇真會的前身巴色傳道會於1927年創建,並於1951年在舊堂頂上加建上層。崇真會於1905年開始在當地宣道,信眾亦於鄰近聚居,漸成村落,並因此教堂而定名崇謙堂村。此堂曾用作幼稚園校舍,並於1983年於附近另建新堂。基於舊堂乃古蹟文物,政府嚴禁拆卸,於是便有新舊兩堂並立的特色。
圖片參考:
http://static.flickr.com/48/131875722_e5f1472844_o.jpg
圖片參考:
http://static.flickr.com/52/131875737_44621db857_o.jpg
大圖:崇謙堂的樓頂。〔按圖見崇謙堂的鳥瞰圖〕小圖:崇謙堂的外貎。
石廬
石廬樓高兩層,位於崇謙堂東面,始建於1936年,是一棟中西合壁,背山而建的樓房。牆身、露台及石柱充滿著殖民地建築的特色,而屋頂、天井及房間布局卻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跟崇謙堂一樣為私人物業,遊人不得內進觀賞,只能遠望那古色古香的建築。由於荒廢多年,屋前的草坪又長滿野草及矮樹,加上人煙稀少,展現出石廬帶神秘的一面。附近的村民更稱之為鬼屋,這從路牌上的塗鴉可找到點點端倪。唯望古蹟得以維修,以重見昔日豪華的氣派。
圖片參考:
http://static.flickr.com/47/131875738_377e3bccfd_o.jpg
上圖:石廬的外貎。〔按圖見石廬早前的樣貎〕
麻笏圍
離開石廬,再往北走,便到了建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至1795年)的麻笏圍。圍村四周築有圍牆,可惜部份已被拆卸,近門樓的圍牆比較完整。圍門朝向北方,並裝有黑色的連環鐵門,以抵外敵入侵。石門額刻上「鬱蔥」二字,寓意「春蔥生長茂盛之地」,所以麻笏圍原稱鬱蔥圍。兩旁的對聯讓我大膽推敲為「前環鳳水 後擁龍山」,可知當年的麻笏圍是四邊環河,座擁龍山的一處福地。
圖片參考:
http://static.flickr.com/1/131876785_0c0f7a9f27.jpg?v=0
大圖:麻笏圍的外貎。小圖:圍門的景緻。
老圍
老圍位於麻笏圍的東南方,有五至七百年歷史,是該區鄧氏最早建立的圍村。整座圍牆與門樓至今保持完整,圍門因風水的關係,由本來的北向改為今天的東向。門口的對聯為「門高迎紫氣 圍老得淳風」,寓意圍村連年獲享吉祥,風俗永遠保持淳厚樸實。的確,走進圍門,村內的每一處地方,無論是門樓、牆垣、古井、槍孔、一草與一木都保持著昔日風貎,與對聯相映成趣。
圖片參考:
http://static.flickr.com/1/131877714_ecfdd48122.jpg?v=0
大圖:老圍的門樓。〔按圖見老圍的鳥瞰圖〕小圖:老圍內外的風光。
天后宮
老圍的東邊不遠處,就是以供奉天后及其侍神千里眼及順風耳為主的天后宮。天后宮建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為傳統兩進式的建築,內以天井分隔,廟宇的正面充滿中國傳統廟宇建築的色彩,從「天后宮」門牌的雕刻與佈局,到門牌兩旁的壁畫及中門的花卉圖案,都富有藝術觀賞的價值。門旁的對聯為「后德齊天憑護佑 母儀稱聖藉維持」,以表村民對天后的歌頌。威武懾人的門神正是唐朝武將尉遲恭(左)與秦瓊(右)。宮內的壇香與兩旁的天井亦是廟內的特色。據聞左殿地上放了兩口古鐘,一為康熙三十四年所鑄,乃鄧氏族人為子投契天后的許願酬神之物;另一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所鑄,乃為族人出門應試的子弟祈求在路上平安的酬神之物。可惜探訪當天,未能一睹其風采。
圖片參考:
http://static.flickr.com/50/131878431_eb2a7241e0.jpg?v=0
小圖:天后宮的大門、門神、壇香及天井。
松嶺鄧公祠
松嶺鄧公祠於天后宮的旁邊,建於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是鄧氏家族在龍躍頭的祖祠,亦是全港最早及最大的祠堂。祠內的一柱一木,盡顯工匠的精湛技術,無論是門欖、斗栱、橫樑、簷板、木刻、彩塑與字畫,蘊藏著中國文化、思想、藝術與智慧的精粹。該祠為三進二院的設計,是大型宗祠格局,很具氣派。所謂三進,就是首進的門廳,二進的中廳和三進的正廰,後進會比前一進為高;而三進之間以兩個庭院作為分隔,為之二院,前院比後院為大。
門廳前兩對優雅的對聯,不單富有文學色彩,字裡行間亦隱藏鄧氏家族的淵源。
「峰起龍山 叠嶂層巒 五朵芙蓉開嶺表 流翻吉水 尋源溯本 一條脈絡貫江西」
「偉業冠雲臺 漢室將軍綿世胄 芳聲流稅院 宋朝郡馬大名家」
中廳名為萃雲堂,是家族議事的重要地方。堂內樓底甚高,其威嚴的氣勢教人肅然起敬之餘,也能讓充足的光線照射到堂內每一角落。萃雲堂的柱樑上均貼了對聯,甚具學術氣派。檔中設在中廳後部,與正廳分隔,平日是關上的,只在每年春祭或有重要人物到訪時才會打開。正廳分為三殿,正殿為供奉歷代先祖;左殿為供奉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先祖;右殿則供奉鄉賢。
祠堂有紀念先人、祭祀祖先、舉辦族中的大型活動、處理糾紛及教育族中子弟之用。祠堂不是一個迷信的地方,從建築及用途上來看,更是集科學與文明於一身。了解祠堂的奧秘,有助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圖片參考:
http://static.flickr.com/47/131880102_07bedf2802.jpg?v=0
大圖:由祠堂一步一步的走進萃雲堂。為尊重鄧氏先祖,有關正廳的相片不便公開。〔按圖見下一步的情景〕小圖:門廳的景緻。
相關連結:
龍躍頭文物徑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
以圍牆看村落發展與關係 〔城大實地考察報告〕
山水雜文-龍躍頭 〔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