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的真實事蹟+真相

2006-12-19 5:05 am
me want to do project.... about 花木蘭、孔子、王昭君.....

總知是以上人物的真實事蹟+真相,就可以了!!

希望大家幫幫手 ^ ^ ''

回答 (4)

2006-12-19 5:22 am
✔ 最佳答案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1] (約作於北魏,中經隋唐文人潤色。最初錄於南朝陳《古今樂錄》,長300餘字。)中,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

《木蘭辭》描述,北朝可汗徵兵抵禦北方民族入侵,女子花木蘭之父亦在受召之列;木蘭不忍見其年邁的父親從軍受苦,又沒有年長的兄弟可以代替老父,她於是自己喬裝成男人,購買鞍馬,代父從軍。

多年後戰事結束,木蘭因軍功彪炳得到可汗召見;可汗雖授以高官厚祿,木蘭卻只請准予解甲返鄉。木蘭獲准返鄉後,回復女性裝扮,昔日同袍才驚覺原來木蘭實為女子。

孔子生於周靈王廿年陰曆八月廿七,依西曆為西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於魯國,其先祖乃宋國貴族,為商人後裔。如果把傳說與信史結合起來,子姓孔氏有著顯赫的世系。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有娀氏之簡狄生契。契的後裔湯建立了商王朝。周滅商後,封紂的庶兄微子啟於宋。微子啟傳位於其弟微仲。微仲後四世弗父何讓國於弟,為宋卿。弗父何後四世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遂為孔氏。孔父嘉後三世防叔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名紇字叔梁)。

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72歲時娶18歲的顏徵在,生孔丘仲尼。《史記· 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傳說中在孔子出世前顏徵在曾見到麒麟。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防山。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孔子撫養成人,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打聽到父親葬處,將父母合葬於防。

孔丘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像 宋馬遠孔子生而首上圩頂[2],長成後身長九尺六寸(周時尺寸,大約1.76米,一說1.83米),被稱為「長人」。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先後師事老子、郯子、萇弘、師襄等人。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趕走,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由於齊相國晏嬰的反對,孔子幾年沒有得到齊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衛。其後,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最嚴重的一次是在陳、蔡之間絕糧,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衰。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5年後,孔子離開了這個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迴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王昭君於漢元帝時期被選入宮為宮女。雖然其相貌出眾,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種手段以謀求皇帝的寵愛,於是「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和親,昭君自願請求嫁於匈奴,被漢帝封為永安公主。後呼韓邪單于封其「寧胡閼氏」。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師,後為右日逐王。呼韓邪死後,王昭君再嫁復株累若鞮單于,育有二女,長女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於居次。王昭君死後,葬於「青冢」(現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參考: my knowledge
2006-12-31 6:18 am
生平簡介

對於花木蘭的姓氏、裏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多種說法,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至於出生年代,亦有多種傳說,但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說到籍貫裏居,河南省《商丘縣志》 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以這個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証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 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當時背景
確實,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符堅在淝水 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 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 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後代。 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遊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 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 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瞭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 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麼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 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 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麼?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麼自豪。
參考: yahoo
2006-12-23 7:41 pm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1] (約作於北魏,中經隋唐文人潤色。最初錄於南朝陳《古今樂錄》,長300餘字。)中,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

《木蘭辭》描述,北朝可汗徵兵抵禦北方民族入侵,女子花木蘭之父亦在受召之列;木蘭不忍見其年邁的父親從軍受苦,又沒有年長的兄弟可以代替老父,她於是自己喬裝成男人,購買鞍馬,代父從軍。

多年後戰事結束,木蘭因軍功彪炳得到可汗召見;可汗雖授以高官厚祿,木蘭卻只請准予解甲返鄉。木蘭獲准返鄉後,回復女性裝扮,昔日同袍才驚覺原來木蘭實為女子。

[編輯] 歷史考據
木蘭的姓氏有朱、魏、花三種說法。亦有說木蘭即是北朝胡人姓氏。時代則有漢、北魏、隋、唐初等說法。

出生地有河北(直棣完縣)、河南(河南商丘或潁州譙郡城東魏村)、陝西延安、甘肅武威、安徽亳州、山東曹縣、湖北黃陂等數種文獻記載及傳說的地點。其中湖北黃陂與河南商丘保存最多的相關遺跡與鄉野傳說。


[編輯] 以花木蘭傳說為本的表演藝術

[編輯] 中國傳統戲曲
劇目:《木蘭從軍》(亦名《花木蘭》、《代父徵》),在京劇、豫劇、秦腔、粵劇、評劇均可見到。


[編輯] 動畫
1998年美國迪士尼公司製作推出動畫電影花木蘭(Mulan);劇情主線雖依據《木蘭詩》所述之故事發展,但劇本經過大幅擴充改編,加入許多原詩所無之細節,以及若干新創之角色,以符合商業電影劇本長度之需求,並增加劇情之娛樂性。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自漢代起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學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社會地區。

教書育人

[編輯]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閔損、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我、端木賜。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澹臺滅明、原憲、公冶長、樊須、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編輯] 對古籍的整理編修
相傳《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使用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現在一般認為《春秋》是孔子對魯國原始國家歷史材料進行編輯後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數學者認為《春秋》非孔子所編撰。)《春秋》一書所載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稱為春秋時代。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將其學說結輯成書,是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獻:《論語》。漢代定型的《禮記》一書中也有關於孔子思想的記述(如其中的《大學》 及《中庸》等),又有記錄孔門思想的《孔子家語》一書,傳統上被認為多偽撰之說,近年來,逐步得到學界重視。南宋時,朱熹將《論語》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反映被稱為亞聖的孔丘之後最偉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書合在一起撰寫了《四書集注》,是謂四書。四書與《詩》(詩經)、《書》(尚書)、《禮》(禮記)、《易》(易經)、《春秋》五部經典合稱「四書五經」,乃儒家學說之核心經典。

王昭君,名嬙,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編輯] 生平

王昭君之墓「青冢」王昭君於漢元帝時期被選入宮為宮女。雖然其相貌出眾,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種手段以謀求皇帝的寵愛,於是「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和親,昭君自願請求嫁於匈奴,被漢帝封為永安公主。後呼韓邪單于封其「寧胡閼氏」。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師,後為右日逐王。呼韓邪死後,王昭君再嫁復株累若鞮單于,育有二女,長女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於居次。王昭君死後,葬於「青冢」(現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2006-12-23 3:03 am
生平簡介

對於花木蘭的姓氏、裏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多種說法,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至於出生年代,亦有多種傳說,但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說到籍貫裏居,河南省《商丘縣志》 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以這個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証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 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當時背景
確實,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符堅在淝水 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 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 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後代。 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遊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 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 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瞭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 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麼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 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 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麼?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麼自豪。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漢代起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學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古代中國及朝鮮等周邊國家有深遠的影響,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家世與生平
孔子是魯國人,其先祖乃宋國貴族,為商人後裔。如果把傳說與信史結合起來,子姓孔氏有着顯赫的世系。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有娀氏之簡狄生契。契的後裔湯建立了商王朝。周滅商後,封紂的庶兄微子啟於宋。微子啟傳位於其弟微仲。微仲後四世弗父何讓國於弟,為宋卿。弗父何後四世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遂為孔氏。孔父嘉後三世防叔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名紇字叔梁)。

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72歲時娶18歲的顏徵在,生孔丘仲尼。《史記· 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傳說中在孔子出世前顏徵在曾見到麒麟。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防山。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孔子撫養成人,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打聽到父親葬處,將父母合葬於防。

孔丘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像 宋馬遠孔子生而首上圩頂[2],長成後身長九尺六寸(周時尺寸,大約1.76米,一說1.83米),被稱為「長人」。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先後師事老子、郯子、萇弘、師襄等人。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趕走,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由於齊相國晏嬰的反對,孔子幾年沒有得到齊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衛。其後,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最嚴重的一次是在陳、蔡之間絕糧,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衰。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5年後,孔子離開了這個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迴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思想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論語》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坪人(今湖北),後人稱她為明妃. 昭君出身書香.她的父親經商.後來其父為她報名為妃嬪. 後來畫畫像時,昭君寧作玉碎不作瓦全,怎也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結果被毛延壽醜化.在她的雙頰上加上了一顆豆 大的痣.所以.昭君入宮幾年間.都沒有機會見到皇帝. 公元前35年. 韓邪單于統一了匈奴.他三次到長安朝見元帝.並且提出願與漢室結親.元帝答應要將五名宮女賞賜給他. 昭君因為一直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心中很覺得淒涼.於是她就自動請求去匈奴.後宮的執事們本來還擔心沒有人願意 去.看見昭君自動前往.便把她的畫像呈報給元帝了. 元帝妃嬪成群.根本不可能一一寵幸.當他看到昭君的畫像.實在也長得一般.沒有啥出色之處.於是就毫不猶豫地把她賜 給呼韓邪了. 臨行時.元帝命昭君與韓邪單于相見.這時的昭君.正是荳蔻年華.目若秋水.顧盼多姿.真所謂『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 國!』 元帝和滿朝大臣都被昭君的美貌驚呆了.元帝想要把昭君留下.可是又會失信於人.所以只好割愛.真是悔之莫及….元帝 便無奈地封了她作永安公主. 公元前3年.王昭君在送親使的伴送之下.隨同她的夫君韓邪單于.冒著風沙.去了塞北. 昭君到了塞北之後.被封寧胡閼氏,並很快就習慣了那裡的生活.她生了一個兒子.很可惜的是.兩年後. 韓邪單于就死掉 了. 昭君上書朝廷.要求歸返中原.可是漢成帝命她依從胡人風俗. 昭君只好忍受屈辱.尊重胡人風俗.再嫁給了她的丈夫韓邪單于與髮妻所生的兒子. 昭君死後.葬於匈奴.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面. 後人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代名將霍去病.昭君出塞.是 西漢時期漢匈兩族關係中的重大歷史事件. 她不僅使兩族和睦相處.而且數世不見煙火之警.還出現了人民織盛.牛馬遍 野的和平景象.昭君的出塞.促進了漢匈兩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也發展了匈奴的生產技術.        
參考: Yahoo知識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27: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8000051KK039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