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生長過程

2006-12-19 12:39 am
有沒有魚的生長過程?

有的請給我(有圖片更佳)

回答 (3)

2006-12-19 12:45 am
✔ 最佳答案
幼魚的培育

  幼魚是指仔魚發育為具有成年魚形狀特徵的個體,它們的造型宛若成年魚的微縮品。各鰭性狀明顯,魚體色澤基本明朗,與成年魚外形並無較大差別。一般來說,仔魚經4-5周的飼養後可生長成理想的幼魚個體。幼魚的活動和體質狀況都已經明顯地超過了仔魚,其求食欲望特強,食量也大,其餌料和成年魚一樣。其身體的增長和骨骼的生長發育速度是熱帶魚一生中最快的階段,一般經歷4-5個月的飼養,幼魚都基本可發育成大魚的模樣。

  鑒於幼魚期的生理特點,其與成年魚的飼養有些不同。幼魚期的培育要點是為幼魚提供最佳的生態環境,讓幼魚快速、穩定、健康地生長發育。

  放養密度

  仔魚期個體較小,為了管理的方便,水族箱中仔魚的數目可相應地多一些,以不擁擠的感覺為好。當仔魚可以吞吃小型魚蟲後,其身體發育速度明顯加快,原本並不擁擠的缸因個體增長的緣故,使有限的空間出現擁擠的感覺,這時放養密度略顯偏高。如果可以吞吃個體較大的魚蟲時,仔魚生長速度更快,從此就進入了幼魚期的管理。

  針對幼魚生長發育迅速的特點,在幼魚生長的不同階段,單缸放養的密度也應根據幼魚個體生長的速度來及時地調整。

  一般50釐米×30釐米×30釐米的水族箱中,以神仙魚為例,起初可放養仔魚500-1000尾。若選用100釐米×50釐米×45釐米的水族箱,可放養幼魚500-800尾。若放養1000尾以上,往往由於個體間的擁擠,魚體攝食不均,會出現個體發育的不均衡,或使幼魚各鰭損傷,殘缺不全。

  放養密度過高時,幼魚經常常會出現因缺氧而浮頭,幼魚因攝食不均導致魚群中個體大小層次不齊現象,飼水極易混濁,水質透明度下降,魚體發育速度放慢等。水族箱中幼魚放養密度過低時,幼魚生長迅速,對魚體的發育並無不良影響,但單缸產值略低,經濟效益較差。

  催肥

  幼魚期魚體骨骼生長發育迅速,活動量和食欲量都很大,對餌料的日需求量也明顯增加。幼魚投餌量的標準應以每次投喂的魚蟲能在10-20分鐘內吃完。投餌次數每天控制在2-3次左右,每次投餌量保持魚群個體吃飽為准。幼魚以魚蟲為主食,飽食後的幼魚,糞便顏色若是黑或淡灰,表明消化正常。若糞便呈乳白色,表明魚消化不良,此時就應減少投餌量。幼魚的食欲也會部分地受到水體環境的影響,如水溫、水質、水溶氧等。因此,每天的投餌量也應有微小變化。此外,幼魚的投餌量還與水族箱中的放養密度有關,放養密度越高,單次投餌量也相應增多。

  熱帶魚品種不同,親魚的個體大小也不同,表現在幼魚上有生長速度的快慢差異。同是一月齡的幼魚,其個體大小明顯有差異,有些小型品種的幼魚一月齡時只可吃小型魚蟲,而大型品種的幼魚卻早已可吃大個體的魚蟲。因此,幼魚的餌料也可用不同網目的網具將其按大小分類,然後分別投喂不同大小的幼魚,滿足幼魚餌料的可口性,且投喂量要充足,不能斷食。

  用水

  幼魚期的熱帶魚因食欲旺盛,代謝產物也隨之增多,數日下來,水族箱底出現的許多殘餌、糞便等有機物消耗水中氧氣,極易敗壞水質。如果餌料剩餘過多,水族箱底部會看到一層死魚蟲呈棉絮狀分佈,水呈乳白色,因此,有必要定期更換水族箱中的飼水。更換新水採用兌水的方法,用口徑3-4釐米的橡皮管或塑膠管,輕輕地在一端套入一個短玻璃或金屬管,將其伸入水族箱底部沿著缸底慢慢移動,利用缸吸原理,就可將缸底汙物全部吸出,然後選用同溫度同性質的新水,沿缸壁慢慢注入。

  幼魚期的飼水一般每隔2-3天要定期進行部分更換。幼魚生長後期或幼魚攝食過多時也可每天更換部分飼水。換水的目的就是保持飼水水質的穩定和水色清澈透明,同時刺激幼魚的新陳代謝活動,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當水質變壞時,也可考慮更換全部飼水。這時新水中可放1-2片土黴素,預防幼魚因換水不適而引起的疾病。幼魚全部換水的方法與仔魚相同。

  調溫

  幼魚期的熱帶魚、特別是幼魚生長後期的個體,日常飼養水溫與成年魚基本相同。熱帶魚的恒溫是相對的,大多數熱帶魚的日常飼養水溫可控制在25℃左右,單日溫差的變化最大不超過2℃,這一變化應緩慢進行,如短時間內發生1-2℃的變化,幼魚極易患病。所以,幼魚水溫的變化應防止忽冷忽熱。

  幼魚的生長除注意水溫的調控外,還需定期更換飼水。

  體色變化

  熱帶魚幼魚期的體色與成年魚的體色並不完全一樣。其體色的變化有兩種:一種是幼魚和成年魚的體色相仿,唯有淺淡的區別。大多數的熱帶魚品種都屬此類,如四間魚、神仙魚、紅扯旗等。它們在幼魚期體色淺淡,體表五彩的光澤不明顯;在成魚期體色濃豔,體表色澤鮮豔奪目,非常美麗。其幼魚在成長的過程中體色逐漸加深,體表色澤逐漸顯現出迷人的光華。另一種是幼魚和成年魚的體色完全不同。幼魚期體色可能是青灰、黑、褐等深色;成年魚體色可能會變成黃、紅、或銀白等。幼魚在成長的過程中體色會逐漸變成另外一種顏色,似脫胎換骨,完全改變了自己。比如紅尾黑鯊的成年魚,尾鰭鮮紅,體色墨黑,但幼魚全身漆黑,在成長的過程中,幼魚的尾鰭由黑色逐漸變為金黃色,最後變為鮮紅色。

  此外,熱帶魚的成年魚也具有體色變化的現象。有些品種在繁殖發情時體色由淺加深,形成鮮豔的婚姻色,發情結束後體色又恢復原狀,如珍珠馬三甲、橘子魚、五彩麗麗等。有些品種當遇到驚嚇或新水刺激後,體色會變淺,以後又慢慢恢復原狀。還有的品種的體色一生多變,或根據棲息地的不同而變化體色。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73100793
2006-12-19 12:43 am
O o----- 魚EGG + sperm
< 成長成魚
<+++<     比人食剩排骨
2006-12-19 12:40 am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53: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8000051KK020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