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有否被平定

2006-12-18 9:09 am
分析安史之亂的背景,安史之亂有否被平定?談談你的看法

回答 (2)

2006-12-18 9:21 am
✔ 最佳答案
安史之亂no被平定,1.1 背景
開元盛世,在繁榮的背後,隱藏了危機,最後爆發安史之亂。

1.2 政治腐敗
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玄宗「在位歲久,漸肆奢慾,怠於政事」。身邊的宰輔大臣(先有李林甫,後有楊國忠),更推波助瀾,在玄宗的誕辰,舉辦「千秋節」,又封禪泰山。史學家痛責玄宗寵愛楊貴妃,縱情聲色,無心政事。其實,玄宗重用李林甫,捨棄唐初三省互相牽制的作用,早在納楊玉環為貴妃之前。玄宗不聽忠言,李林甫還閉塞言路,排斥賢才,遂導致政治日趨腐敗。
唐玄宗 楊玉環 唐代歌舞狩獵紋八瓣銀杯

華清池



1.3 府兵制破壞
唐高宗以後,府兵制日益衰壞。玄宗時,中央只有十二萬軍士。沿邊設立的十大兵鎮,竟擁有超過四十八萬精兵,內輕外重,引致日後鎮將作亂。

1.4 鎮將權重
唐初,戰事期間,朝廷派將帥率領府兵作戰,戰後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在制度上,兵將分家。武后以來,東北的奚和契丹時常入侵,唐室為了加強防禦,睿宗遂設節度使,長駐邊境。玄宗時,共有十個節度使,除軍權外,兼領民政、財政。勢力與管轄地區不斷擴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局。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任用胡人做邊帥。結果,邊鎮的節度使多是胡人,他們的軍隊也有不少蕃兵。地方的軍政大權由胡將掌握,自然容易發生變亂。

1.5 將相不和
安祿山原是營州胡人,後來獲得玄宗寵信,兼任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的節度使,擁兵二十萬。宰相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屢次向玄宗指稱安祿山密謀作反。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藉口,遂起兵叛唐。
2006-12-18 9:31 am
安史之亂:**

玄宗在位三十年後,改元天寶。經過開元時代的長期昇平,玄宗開始縱情聲色,無心政事,李林甫、楊國忠先後弄權,唐朝的國運開始由盛而衰。而「安史之亂」是唐之國勢由巔峰滑落的轉捩點。其背景、經過及影響分述於下:



甲. 安史之亂的背景:

1. 玄宗荒怠:玄宗晚年,一反開元年間的英明有為,寄情聲色,醉心於歌舞昇平中,又寵愛楊貴妃,荒怠於政務。此外,玄宗早年能知人善任,但晚年則任用非人,外任蕃將安祿山,朝中則由小人李林甫及楊國忠為相,彼等恃勢專權,朝政日非。

2. 社會危機:天寶年間,均田制瀕臨崩潰,此因為賦稅苛重、兵役日多,農戶往往被迫出賣田地。到了唐代中期,土地兼併劇烈,貧富懸殊嚴重,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3. 府兵敗壞:武、韋以後,府兵制日益敗壞,玄宗時改用募兵制,但士兵的質素因而日差,不足以應付國家的需要。

4. 藩鎮坐大:玄宗開元初,為鎮撫外族,於邊防上設十大兵鎮,其中九個由節度使統轄,擁有行政、軍政及財政等大權,權力日益強大,造成內輕外重之勢,終於尾大不掉。

5. 重用藩將:玄宗為防禦北方契丹及回紇部族的入侵,乃逐漸提高蕃將地位。而且宰相李林甫為鞏固相位,杜絕邊將入相之路,乃建議以胡人為邊帥,因此胡人如哥舒翰、高仙芝、安思順、安祿山等人都特別受到重視,構成了他們叛變的潛力。

6. 祿山異志:安祿山本為營州雜胡,身兼平盧、范陽及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二十萬。養胡人八千為假子,用為中、下級軍官。又易漢將為蕃將,形成胡人兵團,有反唐之心。

7. 將相爭權:安祿山與楊國忠不和,恐其對己不利,遂藉討楊國忠為名,於公元755年起兵叛唐。



乙. 安史之亂的經過:

1. 范陽叛變:公元755年7月,楊國忠密報安祿山以獻馬為名,襲取京師為實,玄宗乃急遣使停止獻馬,並催促安祿山進京。同年11月,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叛變。

2. 自立燕帝: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個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

3. 肅宗即位: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驛,軍士嘩變,楊貴妃被縊,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

4. 祿山被殺:公元757年,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借回紇兵收復長安及洛陽。

5. 思明叛變: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唐室欲消滅史思明,事洩,史思明遂於公元758年反叛,安慶緒遙為聲援。

6. 思明稱帝:公元759年,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唐兵敗退洛陽,史思明殺安慶緒,合併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


7. 亂事平定:公元761年,史思明被養子史朝義所殺。公元762年,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公元763年,史朝義部下田承疇、李懷仙降唐,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



丙. 安史之亂的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入衰的關鍵事件,其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 政治方面:

1. 藩鎮割據:亂平後,朝廷對叛將仍採安撫手段,因此安史餘黨仍據黃河下游南北區,唐室又不敢撤消內地兵鎮,因此兵鎮遍及全國。而且朝廷又封賜平亂有功的將領,各授以鎮帥,地方軍力繼續擴張,遂演變成藩鎮據割之局面。(史學家陳寅恪曾言:「安史之霸業,雖俱失敗,而其部將所統之民眾,依舊保持勢力與中央政府對抗,以迄於唐室之滅亡。」)



B. 經濟方面:

1. 物價飛漲:安史之亂後,社會上物質短缺,物價飛漲,如米價比開元時期上漲300倍,人民生活困苦。

2. 稅制破壞:由於戰亂,戶籍散失,租庸調制遭受破壞,國庫收入大減,政府不得不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項以作彌補,使百姓負擔奇重。



C. 社會方面:

1. 人口減少:安史與唐軍的交戰區域十分廣大,人民不死於戰亂,則流亡他地,遂出現了土地荒蕪,人口銳減之情況。

2. 文化南移:長期的戰亂使北方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破壞,而淮南、江南等地則未受太大影響。因此唐室的財政收入漸有賴南方的支持,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再次南移。



D. 邊防方面:

1. 回紇擾邊:回紇自恃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有功,日益驕橫,勒索財帛,並常擾亂中國邊境。

2. 邊防空虛:由於唐之國勢衰弱,且天可汗的威信大不如前,邊區遂經常受到騷擾。安史之亂時,西北邊防的精銳部隊,被唐室南調平亂,形成邊防空虛,南詔、契丹及吐蕃乘虛入侵,河西、隴右盡為外族所有。

其實戰爭過後,他的影響令唐的國勢一落千丈,基本上不能說完成的平定.直到另一個的皇朝的出現,才是平定了這場戰役.


收錄日期: 2021-04-18 19:58: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8000051KK002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