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兵車行》 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題解】
這首歌行在展開大軍出征、親人送別的悲壯場面之後,又借一個歷經征戰的老兵之口,用漢樂府常用的對話形式,概括了從關中到山東、從邊庭到內地,從士卒到農夫,廣大人民深受兵賦徭役之害的歷史現實。詩裡融合了民歌的各種修辭手法,讀來詞調宏暢、氣勢充沛。
【譯文】
兵車轔轔地滾動,馬兒蕭蕭地嘶鳴;出征的士兵們弓箭都已掛在腰間。父母妻兒趕來送別,塵埃滾滾遮沒了咸陽的渭橋。拉住衣服頓著腳,攔住道路放聲慟哭,哭聲一直沖上了雲霄。過路的人上前詢問征人,征人只說點兵過於頻繁。有的從十五歲就被派到黃河北邊去屯集,四十歲時又到西邊去屯田。去時年幼,須由里正束裹頭巾,回來後頭白了又被調去戍邊。戰士在邊庭流的鮮血匯成了海水,武皇開邊的意願還未滿足。您沒聽說嗎?漢家山東二百州的地面,千千萬萬的村莊都長滿了荒草。即使有健壯的農婦掌著犁鋤,田裡的莊稼還是長得不成行列,更何況關中的士兵素來吃苦耐戰,卻像雞狗一樣被任意驅遣。長者您雖然下問,但我們這些役夫哪裡敢說出心裡的怨恨呢?就說今年冬天吧!關西的士兵仍得不到休息。縣官還急著討租稅,租稅從哪兒來?現在確實體會到生男孩兒的不幸,反倒是生女孩好。生了女孩還能嫁給鄰居,生了男孩只能隨百草埋在荒郊。您沒看見嗎?那青海湖邊,自古以來戰死的白骨都沒人收葬。新鬼煩惱怨恨,舊鬼悲哀啼哭,天陰下雨時只聽見一片啾啾的鬼哭聲!
憂國憂民的詩聖
杜甫(公元712-770年)有「詩聖」之稱,這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他的詩歌體現了儒家思想,他本人的思想境界亦如聖者;另一方面是指他在詩歌創作上具有示範的意義,後人效法他如同效法聖人一般。
杜甫恪守儒家的道德標準,具有憂國憂民的情懷,《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從一己之貧寒聯想到天下人之貧寒;《春望》、《白帝》所憂的都不是自己的身世,而是國家和人民。他不僅關心人民的疾苦,對病馬、病柏、病菊、枯棕這類受到損害的生物都寄予同情。他是一個有擔當的人,願意集天下人的苦難於自己一身。他筆下的鳳凰仁愛善良,「願分朱實及螻蟻,盡使鴟梟相怒號」(《朱鳳行》),也正是他自身的寫照。
揭露社會問題的「詩史」
唐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捩點在安史之亂,杜甫身處這場鬥爭的中心,並以詩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激動人心的變化,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帶著盛唐詩歌的偉大氣魄,去觀察和反映戰亂以後的現實,既對現實矛盾、人民痛苦作了深刻的揭露,又洋溢著積極樂觀的精神,因此他的詩被譽為「詩史」,這是杜甫具有開創性的貢獻。他的《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三吏」、「三別」,以及入蜀之後所寫的一些帶有敘事性的詩歌,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杜甫是盛唐最後一位詩人,同時,也為中唐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在詩歌史上佔據著劃時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