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公元前8年至公元前2年–約29年/36年),古蘭經稱為爾薩,是基督教教義的中心人物,亦為伊斯蘭教先知。
在基督教中,他被稱為耶穌基督(來自希臘語:Ιησούς Χριστός或Iēsous Christos)。
而在伊斯蘭教,他是六大聖之一,被稱為「真主的靈氣」。
也有人根據他成長的地方而稱他為拿撒勒人耶穌。
因為新約聖經都不是耶穌死後馬上寫的,而且過往可供考證的文件只有極小部份,一些學者質疑耶穌在歷史上是否真正存在過。但現在隨著不少歷史上的旁證出現,耶穌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存在可以說是肯定的(見本文後段有關耶穌的史實性的段落)。
生平
宗教系列
基督教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7/Christian_cross.svg/50px-Christian_cross.svg.png
基督教歷史
基督教發展時序
耶穌基督
耶穌十二門徒
大公會議
大分裂
十字軍東征
宗教改革與更正教
中國基督教
中國基督教史
三位一體
聖父
聖子
聖靈
基督教神學
基督教會
禮拜
聖恩 · 救贖
山上寶訓
十誡
聖經
舊約
新約
次經
偽經
基督教派
天主教
東正教
新教
基督教運動
耶穌基督,雖然許多教會將耶穌視為三位一體的神的一部份,可是「三位一體」一詞從未見於聖經(參見三位一體條)。 基督教的信條認為他是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參見:尼西亞信經,也有少女一說,但這種說法一般認為是異端),道成肉身(incarnation),降生為人,住在我們中間[1], 宣揚神的國已經降臨的信息,到處醫病和趕鬼,並挑戰猶太傳統,宣稱自己是上帝的兒子[2], 因而被群眾出賣,指他想自立為猶太王,被判釘死於十字架上。耶穌藉自己的死亡救贖世人所犯的罪,於死後三天從死裡復活,向世人展示自己能夠勝過死亡,所宣揚的道是真理,凡信他的人將來必像他一樣身體復活;他的復活也證明自己是舊約先知所預言的「默西亞/彌賽亞Messiah」,凡口裡承認耶穌是主,心裡相信他從死裡復活,在末世審判的時候,可以得到永生。
中文"基督"是音譯希臘文的Christos,而Christos是希伯來文"彌賽亞Messiah"的翻譯。在舊約聖經彌賽亞的意思是神的受膏者(the anointed one),是神親自膏立的君王或先知。舊約聖經中的大衛王就是神的受膏者。到了兩約之間的時間(約公元前二世紀),在猶太教的文獻中顯示,他們極渴望彌賽亞的來臨,彌賽亞在這時的意思是一位神差派下來、像大衛王一樣充滿權能的救世者。他要拯救猶太人脫離羅馬人的統治。但自從耶穌從死裡復活後,一些追隨耶穌的猶太人發現,神差派下來的彌賽亞不單要拯救猶太人,而且要拯救全世界的人,使凡信他的人得享永生,於是宣告耶穌是真正的彌賽亞,是基督,故稱他為耶穌基督(Jesus the Christ)。中文譯名方面,羅馬天主教根據希臘文譯作「基利斯督」,而基督新教只取首末兩個字。
耶穌基督在父親(生理與法律上的[來源請求])約瑟的祖籍、當時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伯利恆出生,其後為逃避當時猶太的長官大希律王的追殺令而遠走埃及,至到大希律王死後才回到約瑟的居住地、加利利行省的拿撒勒定居(一說「拿撒勒」這個地名是耶穌死後才命名的)。後來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開始在加利利一帶開展傳道工作,並在信徒當中親自揀選了12人成為入室的門徒。
在約公元33年時,由耶利哥城前往耶路撒冷,受到群眾的歡迎。但由於各種宗教和世俗的原因, 當時的猶太人對耶穌基督非常憎恨[3]。 猶太教上層階級當權祭司與教士收買了12門徒之一的加略人猶大,以30塊銀的價錢和他串通,以親吻耶穌為暗號,把耶穌拘捕,並控以「自稱為猶太人的王」的罪名。耶穌被捕時,他的門徒彼得(又名伯多祿)拔劍削掉一個打手的耳朵,耶穌責怪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人必死於刀下!」[4]彼得只好放下刀來,耶穌在治好了那人之後,終於被抓走了。根據聖經所說,那位受過刀傷的人後來成為了信徒。
在群眾壓力下,被本丟彼拉多判處釘死在苦刑柱上,並隨即押往各各他的刑場。據聖經記載,稱耶穌死後被安葬於各各他附近的一個墓室,並於三天後復活。之後他回到加利利與眾門徒見面,並於40日後升天。
耶穌復活的那天,是過春分月圓的第一個星期日,後被基督教定為「復活節」,是西方社會的重要節目之一。耶穌死後,他的信徒們前仆後繼,飽經風霜,以不怕死的精神去傳播基督教,使得基督教的影響越來越大。公元4世紀時,羅馬統治者君士坦丁一世認為基督教愛護仇敵,反對同邪惡做鬥爭的說法與他們的統治有利,就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從此,基督教以更快的速度傳遍全世界,成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誕生年分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d/Durer_Mary_and_child_dsc01706.jpg/180px-Durer_Mary_and_child_dsc01706.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耶穌與聖母瑪麗亞
現時公曆以耶穌出生之年為公元一年。[來源請求]但其實,這個定義在6世紀才出現。據說當時東羅馬為了修訂曆法,以替代混亂非常的羅馬曆法,就請當時精通天文的僧侶建議一個更合理的紀年標準。由於自君士坦丁大帝以後,羅馬帝國舉國改信基督教,僧侶就決定改以耶穌出世的年份為新紀元一年。當時的僧侶就基於聖經上「耶穌被處決時約三十多歲」,就在耶穌處決那一年的年份減去三十,作為新紀元的元年。
事實上,根據新約聖經裡各個篇章的記載,我們可能會對耶穌的出生日期得出不同的結論。以下為各種可能結論的列表:
公元6年
路加福音裡,記載著耶穌的父母因為人口普查而返回位於伯利恆的家鄉。若根據歷史上有關人口普查的年份,應該為公元後6年。不過,近年有新的考古證據指公元前6年亦曾舉行過一次人口普查。
公元前6年
馬太福音裡,馬太提及過耶穌出生時,[大]希律王曾下令屠殺猶太的新生嬰兒,以免王位受到威脅。歷史學家計算出大希律王在公元前4年去世,所以耶穌其實應該在公元前4年或以前出生。按最近的推算,耶穌其實應該在約公元前6年出世。然而,有歷史學家指出,在那段時間的前後,位於猶太省和加利利省有三個名為「希律」的「王」出現過。對於馬太所指的希律是哪一位,其實還有商榷的餘地。
史實性
參考∶耶穌的史實性
由於有不少學者質疑《聖經》裡有關耶穌生平記載的真實性,過往有不少人對耶穌的史實性提出質疑。
有關對耶穌的史實性的質疑始於18世紀,當時正值理性主義在歐洲抬頭,不少研究聖經的學者嘗試透過理性分析來解釋《新約全書》的內容[5]。然而,由於新約時代所發生的事蹟大多數若不是被毀滅了,就是被掩埋了[來源請求],很多事物都變得難以查證,這些質疑慢慢變成了對《新約全書》內容質疑的學說。這一派對《新約全書》表示質疑的人,在神學裡被稱為「疑經派」。在疑經派人物中,最著名的一位,是20世紀初期的醫學家史懷哲醫生。他在他的著作《歷史性耶穌的謎團》(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裡更大膽提出:「(聖經中描述的)拿撒勒人耶穌......從來都未存在過。」[5]
然而,其實有關耶穌的描述,在古代多部著作裡都提及過[5]。這些著作包括:
1世紀時的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在他的著作《猶太古史》第18章3.3節(The Antiquities of the Jews)[5]。
羅馬帝國比西尼亞在公元112年時的省長小普林尼寫信給當時的羅馬皇帝圖拉真的一封信[5]。
羅馬帝國執政官科爾奈利烏斯·塔西佗的著作《編年史》第15章。
猶太人的經典《塔木德‧密西拿》第四卷《民事侵權卷》(Nezikin)的大議會書(Sanhedrin)。
羅馬皇帝哈德良的私人秘書斯維都尼亞的著作《革老丟傳》。
而另一方面,即使歷史上的旁證支持有耶穌這一個人,仍然有人認為:《聖經》裡有關耶穌的記載已被神化或修改過,若要確切的認識耶穌這一個人,我們必須從歷史的角度,用歷史的方法去重構耶穌,把真實的他還原出來,把聖經裡的耶穌和史實的耶穌分辨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