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唐朝元宵節(當時稱為"上元節")的時令食品為"面繭"和"焦譔"(音"賺")。面繭是一種外形似繭的一種麵食,而焦譔則是烤餅的一種,這兩種食品實為"實心湯圓",又叫"粉果"或"元寶" , 將糖放在湯裏一塊吃。這兩種食品在宋朝之後均不流行,代之而起的則是名聞遐邇的元宵,即現在的"湯圓"。
湯圓
湯圓是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有餡食品,至宋朝已是流行全國的元宵節時令食品,從品種上湯圓可分為不帶餡的和帶餡的兩類。甜的餡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果仁、麻蓉、棗泥(即蓮蓉)、杏仁、白果和山楂等數十種;咸的餡有鮮肉、火腿、蝦米和豆乾酸白菜等。
製法也有南北之分:南方把糯米粉磨成粉團"包"湯圓;北方則是拉出乾粉"晃"元宵,即先把餡兒大小均勻捏好,放在糯米粉上,搖晃簸箕使餡粒不斷粘上糯米粉而晃成。從元宵的吃法上看,也有水煮、炒吃、油炸和蒸食等方法。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元宵也由單一的圓形演變成各種形狀的糯米食品,如糯米團、珍珠圓和壽桃型的形狀等。
關於元宵的傳說
湯圓與舞獅、舞龍的球一樣,都是月亮的象徵物,吃湯圓含有祭月、賞月的意味。詩人周必大在《元宵浮圓子》就曾將月亮與元宵互喻:"星燦烏雲,珠浮濁水中"。還相傳1913年袁世凱因"元宵"與 "袁消"諧音,於己不利,下令改"元宵"為"湯圓"。此後湯圓之名也就廣泛流行開來了。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1302/picture/b02a01_table_02.jpg
在各種餡外滾上糯米粉,便成了各式各樣的元宵了。
食譜:湯圓
*材料:
2杯水磨糯米粉,1/2杯熱水(即將沸騰的溫度),1/4杯冷水 。一杯=240cc。此份量約可做80小顆。
*作法:
1.將糯米粉倒入大碗中,先慢慢加入熱開水,一邊用筷子攪拌均勻。再加入冷水混合成麵糰,冷水同樣也是慢慢加入。
2.上述麵糰揉至光滑後,分成小塊揉成圓形,再用濕布(不滴水狀態)或保鮮膜蓋著備用(防止湯圓變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