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虎尾蘭 , 松樹 , 榕樹 的詳細資料

2006-12-17 7:00 pm
它們的特殊結構 , 適應環境等
thanks !
更新1:

虎尾蘭 , 松樹 , 榕樹 的葉子的 詳細資料

更新2:

虎尾蘭 , 松樹 , 榕樹 的葉子的有甚麽作用 詳細資料

回答 (1)

2006-12-17 7:04 pm
✔ 最佳答案
榕樹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akita1314/p21.jpg


別名:正榕 學名 : Ficus microcarpa

簡 介 : 榕樹屬桑科榕屬,常綠喬木,原產於印度、馬來西亞、澳洲、中國、日本、琉球、台灣。台灣廣泛分佈於全島低海拔平地及離島地區,是頗為常見的樹種,常見種於廟旁視為神樹。



生長形態 : 榕樹株高可達20公尺,樹幹粗壯,氣根多數。葉互生,倒卵形或卵形,革質,全緣。隱花果倒卵形,紫紅色或淡黃色。榕樹抗風耐潮、耐旱耐貧瘠、耐修剪,綠蔭遮天,適作防風林、盆景、行道樹、庭園樹。榕樹繁殖可用播種、扦插、高壓或嫁接法,春至夏季為適期。實生苗根部容易肥大,有利於養成盆景。高壓法育苗速度快,為園藝業者普遍採用的方法。 榕樹葉序 .榕樹生性強健,栽培土質選擇性不嚴,只要排水良好而粘性不強之土壤均能成長,若土質肥沃,生育自然旺盛。栽培處日照需良好,性喜高溫多濕,極耐旱,春至秋季是生育盛期,生育適溫約23~32度C



名 稱: 松樹

學 名: Pinus

別 名:

科 屬: 松科松屬

類 別: 林木類-針葉樹類

紅松(P.koraiensis) 小枝密生黃褐色或紅褐色柔毛。毬果長9~14釐米,成熟後種鱗不張開或微張開。種子不脫落,無翅(圖1紅松)。是中國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的主要成林樹種。在中國的西北界為愛輝至北安一線,西南界為丹東至本溪一線。由中國向東北還伸展到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以東蘇聯遠東南部沿海地區,向南分佈到朝鮮和日本的本州中部、四國山地。 新疆五針松(P.sibirica) 形態與紅松相似,主要特點是小枝具淡黃色毛;毬果長5~8釐米;種鱗先端圓,內曲。在中國分佈于新疆阿爾泰山西北部的卡納斯河和霍姆河流域,垂直分佈於海拔1600~2350米範圍,常與新疆落葉松混生。蘇聯歐洲部分東北部和西伯利亞也有分佈。

華山松(P.armandii) 小枝綠色或灰綠色,無毛。毬果長10~22釐米,成熟後種鱗張開,種子脫落。在中國產的五針松中以它的分佈範圍最廣,其分佈區屬於中國西部高原與東部平原或低山丘陵之間的過渡地區,也是高山寒性針葉林與低海拔落葉闊葉林(在北部)或常綠闊葉林(在南部)的過渡地帶。其垂直分佈於海拔1000~3300米範圍,其分佈下限常與二針松(如油松、馬尾松、雲南松等)混生,較低海拔的乾燥和高溫可能是它分佈的限制因素。在臺灣中部以北、中央山脈阿里山、玉山等高山地區有華山松的變種——臺灣果松 (P.armandiivar. mastersiana)。

白皮松(P.bun□eana) 葉3針一束,鱗臍背生,有刺,是白皮松組的典型代表。樹皮灰綠色或灰白色,薄片脫落,種翅長5毫米,有關節,易脫落(圖2白皮松)。分佈於山西(呂梁山、中條山、太行山)、河南西部、陝西泰嶺、甘肅南部、四川北部及湖北西部等地,垂直分佈在海拔 500~1800米地帶。在秦嶺山區、河南與山西交界處有純林。(見彩圖白皮松) 油松(P.tabulaeformis) 小枝淡黃褐色,無毛。葉2針一束,長10~15釐米。種鱗鱗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橫脊顯著,鱗臍凸起有尖刺。主要分佈區東到遼寧千山山脈,北抵大興安嶺南端黃崗梁、大青山、烏拉山、賀蘭山、哈□山、祁連山東部,南達邛崍山、秦嶺、伏牛山;山東中南部山地也有分佈。垂直分佈範圍在西部(青海東部)為海拔2000~2700米,東部為100~1500米。

赤松(P.densiflora) 樹幹上部樹皮紅褐色,薄片脫落;小枝淡黃色或紅黃色,微被白色。葉2針一束。毬果成熟後呈暗黃褐色或淡褐黃色;種鱗較薄,鱗盾平,通常具刺。分佈于黑龍江東部、吉林長白山區、遼東中部至遼東半島、山東膠東半島。日本、朝鮮、蘇聯也有分佈。

高山松(P.densata) 葉2針一束,稀3針一束,或2針、3針並存,長6~15釐米。毬果卵圓形,長5~6釐米,徑約4釐米,成熟時暗栗褐色,種鱗張開,鱗盾肥厚隆起,鱗臍突起,多有明顯刺狀尖頭。分佈於四川西部、西藏東部及雲南西北部高山地區。在康定以西沿雅礱江兩岸及西藏東部海拔2600米向陽山坡上或河流兩岸組成單純

馬 尾松(P.massoniana) 針葉細柔,2針一束,長12~20釐米。毬果卵圓形,長4~7釐米;鱗盾平或微隆起;鱗臍無刺。是中國分佈最廣的松樹。水準分佈北抵河南桐柏山、大別山、伏牛山南坡、陝西秦嶺南坡;南到廣西、廣東、 福建、海南島、 臺灣北部;西達貴州金沙、黔西、 安順、 黃果樹一線和四川青衣江、大相嶺一帶。垂直分佈在長江下游為海拔700米以下,長江中游為1100~1200米以下,西部為1500米以下。

雲南松(P.yunnanensis) 葉3針一束,稀2針一束,長10~30釐米。種鱗鱗盾肥厚,鱗臍具短刺。雲南松地理分佈較廣,東至貴州西部的畢節、水城及廣西西部百色地區,北至四川西部的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流域,西至西藏察隅,南抵雲南文山及紅河、思茅、臨滄北部;其中以金沙江中游、南盤江中下游最集中。垂直分佈在雲南南部約為海拔1300米以上,滇西北部約在1800~3100米,四川為1000~3000米,貴州為1000~2000米,廣西為600~1600米。

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olica) 為歐洲松的變種。樹皮黃色或褐色。葉2針一束,長4~9釐米,寬1.5~2毫米,扭曲。鱗盾淡綠褐色,長菱形,肥厚隆起,向後反卷,鱗臍凸起,有刺。主要分佈于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高原,小興安嶺愛輝縣的卡倫山和遜克縣的松樹溝也有少量。

黃山松 (P.taiwanensis) 葉2針一束,長7~13釐米,樹脂道3~7個,中生。毬果卵圓形,長3~5釐米,幾乎無梗或具短梗;鱗盾稍肥厚隆起,鱗臍具短刺(圖3黃山松)。分佈於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和臺灣等省的高山地帶。垂直分佈範圍在浙江天目山和天臺山,分佈於海拔800~1500米,安徽大別山和黃山為600~2000米,江西廬山為1000~1500米,湖南衡山為海拔1000米,福建中部及西部山區,海拔1000~1500米,臺灣中央山脈為 750~2800米,多形成純林。

南亞松(P.latteri) 葉2針一束,長15~27釐米,樹脂道2個,中生於背面。毬果長圓錐形,長5~10釐米。鱗盾肥厚隆起,橫脊明顯,鱗臍稍凹。分佈於海南島、廣西南部海拔50~1200米丘陵臺地及山地。海南島白沙、屯昌山區有純林。馬來半島、中南半島及菲律賓也有分佈。

除原產中國的松樹外,還有引種到中國並已成為某些地區的重要造林樹種, 如原產日本的黑松 (P.thun-ber□ii),目前廣泛栽培於中國遼東半島、山東、江蘇、浙江和臺灣等地。原產美國東南部的濕地松(P.elliottii)和火炬松(P.taeda),近年在中國長江以南發展很快。

產地分佈



生長習性

對氣候條件的要求 由於原產地地理分佈的差異,在原產中國的松樹中,樟子松、新疆五針松、偃松最耐寒,對熱量要求最低。紅松對熱量要求也較低。赤松、油松、白皮松、華山松、高山松、黃山松、巴山松為暖溫帶和亞熱帶高海拔地區樹種,對熱量要求中等。馬尾松、雲南松、喬松和思茅松分佈于更靠南的地區,要求較高的熱量。南亞松是熱帶松樹,對熱量的要求最高。對濕潤條件的要求,五針松一般高於二針松,但也因種而異。例如同為五針松的紅松和華山松,前者比後者要求更濕潤的條件;同為二針松的赤松和馬尾松對濕潤狀況的要求高於油松和雲南松。這與地理分佈上隨經度而發生的替代現象有關。

對土壤的要求 松樹可以生長在各種不同的土壤上。因針葉灰分含量低,能忍耐貧瘠土壤,但以種在疏鬆肥沃土壤上的生產力高。濕潤地區的松樹大多適宜酸性土壤。而有些松樹,如白皮松和油松,則能適應含鈣量多和pH高的土壤。松樹根系有菌根菌共生。主要為外生菌根的菌絲體形成鞘,包圍著短的側根,有利於根系對水分和養料的吸收。因而誘發菌根發育對有些松樹造林的成敗至關重要。大多數松樹不能生長在鹽漬土上,因而不能靠近海濱生長。但是有些松樹如由日本引種到中國的黑松,具有較強的抗鹽能力。

耐陰性和樹種更替 大多數松樹尤其是二針松是喜光樹種,耐陰性弱。其外形表現是樹冠稀疏,自然整枝高;生理上表現為補償點低;在成林特性上多為先鋒樹種。當原始林遭到破壞或火災後,它們很易發展起來而佔據裸露空間。如中國南部地區常綠闊葉林破壞後,很易由馬尾松或雲南松代替。但這些松林並不穩定的,當它們形成適當的森林環境後,又為一些比較耐陰的基本成林樹種的發生、發育創造條件,以致最後又被它們更替。另一些松樹在樹種更替中的地位相反。紅松闊葉林是中國溫帶濕潤地區的地帶性森林。紅松耐陰性較強,為基本成林樹種。原始紅松林被破壞或火燒以後,作為先鋒樹種出現的主要是山楊和樺樹等闊葉樹,而後才出現紅松,並由於紅松具有耐陰和長壽的特點,最後又恢復它的優勢地位。除了紅松與山楊、樺樹的互相更替外,還有蒙古櫟(柞樹)與紅松互相更替的現象。

抗旱性 松樹具有旱生結構:葉狹窄,角質層發達,表面積與容積之比小,氣孔下陷,厚壁組織充分發育。在生理上,它們和中生的闊葉樹種相比,更能忍耐缺水而不受傷害。在生態上,松樹是旱生植物。在不同氣候區分佈的各種松樹多半都能生長在多石的、土層淺薄的乾旱生境。一般來說,二針松抗旱性比五針松強。過多的土壤水分對松樹生長不利。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29: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7000051KK009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