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宋江確有其人,在宋朝史書上已有記載。至於一百零八將,應該只有三十六人。史籍未有記載三十六人的全部姓名,通常只提到宋江。宋代有一部書,叫《宣和遺事》,有提到三十六人的姓名、外號,與《水滸傳》的三十六天昰星大同小異。不同之處,例如孫立在《水滸傳》屬於七十二地煞星,不屬三十六天昰星,但卻是《宣和遺事》三十六人之一。以下這個網頁有關於三十六人姓名、外號之研究,可參考:
http://www.xiaocao.com/thesis/class16/class6/200604/26576.html。
關於《水滸傳》的故事情節是否真實,現時只能肯定宋江這人是民變領袖,後來招安宋朝。記載宋江的書籍中,《東都事略》等書在南宋寫成,而《宣和遺事》等書則混雜民間傳說。因此,我認為眾多證據之中,最原始、最可信的還是北宋末年大臣李若水的詩:「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驚諤。」李若水既是大臣,所言理應可信。至於招安之後有沒有征討方臘,由於不同的史料記載互相抵觸,因此未能肯定,有學者相信此事,但例如著名的宋史學者鄧廣銘先生,則承認宋江接受招安,但仍否認他征討方臘。
如何看待《水滸傳》的真實性?須知這些民間小說,不是歷史書,很多事情是虛構的。但既然宋江確有其人,而故事亦不會空穴來風,那麼這本小說必然參考了一些民間流傳的傳說。傳說在一方面,可能反映一定的事實;另一方面,大家不斷傳述、潤飾,必然偏離史實。因此,我只能敷衍地回答: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然而,現時已可肯定一件事,就是宋江是接受招安的民變領袖。至於其他故事,在沒有史料的印證下,實在不能輕易信之以為史實,應留待專家進一步的探討。下面是一些參考資料:
歷史上的宋江確受招安。宋·王稱《東都事略》卷一百三《侯蒙傳》中雲:“宋江寇京東,蒙上書陳制賊計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材必過人。不若赦過招降,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徽宗曰:‘蒙居閑不忘君,忠臣也。’起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五二引《中興姓氏奸邪錄》:“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爲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余萬討之。”卷二一二引《林泉野記》:“宣和三年,方臘反,(劉)光世別將一軍自饒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臘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諜,察知其要險,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擒其僞將相,送闕下。”李埴《十朝綱要》卷一八:“宣和元年十二月,詔招撫山東盜宋江……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張叔夜招撫之,江出降……六月辛醜,辛興宗、宋江破賊上苑洞。”楊仲良《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四一:“(征方臘攻幫源洞)王渙統領馬公直並稗將趙明、趙許、宋江,既次洞後。”與上述史書文集相左的記載,是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可存)墓誌銘》,其中敘及折在征方臘以後才擒拿宋江的,算是相反孤證。但是自美籍學者馬泰來發現北宋末年人李若水的《忠湣集·捕盜偶成》詩,其中提到:“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驚諤。”反對“招安說”者也收回了看法。可知宋江一夥接受招安是當時轟動京城的一樁大事,而後世說話人所據亦有本。考慮到《水滸傳》的形成過程,幾乎與主張“尊王攘夷”的理學傳播同步進行,就不難理解爲何百回本、百十七回本和百二十回本都描寫了宋江征討方臘之前,先寫他參與征遼戰事。
胡適《水滸傳考證》:
我們看《宣和遺事》便可看見一部縮影的「水滸故事」。《宣和遺事》記梁山泊好漢的事,共分六段:
一、楊志,李進義(後來作盧俊義),林沖,王雄(後來作楊雄),花榮,柴進,張青,徐寧,李應,穆橫,關勝,孫立等十二個押送「花石綱」的制使,結義為兄弟。後來楊志在穎州阻雪,缺少旅費,將一口寶刀出賣,遇著一個惡少,口角廝爭。楊志殺了那人,判決配衛州軍城。路上被李進義、林沖等十一人救出去,同上太行山落草。
二、北京留守梁師寶差縣尉馬安國押送十萬貫的金珠針寶上京,為蔡太師上壽,路上被晁蓋,吳加亮,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七,燕青等八人用麻藥醉倒,搶去生日禮物。
三、「生辰綱」的案子,因酒桶上有「酒海花家」字樣,追究到晁蓋等八人,幸得鄆城縣押司宋江報信與晁蓋等,使他們連夜逃走。這八人連結了楊志等十二人,同上梁山泊落草為寇。
四、晁蓋感激宋江的恩義,使劉唐帶金釵去酬謝他。宋江把金釵交給娼妓閻婆惜收了,不料被閻婆惜得知來歷,那婦人本與吳偉往來,現在更不避宋江。宋江怒起,殺了他們,題反詩在壁上,出門跑了。
五、官兵來捉宋江,宋江躲在九天玄女廟裏。官兵退後,香案上一聲響喨,忽有一本天書,上寫着三十六人姓名。這三十六人,除上文已見二十人之外,有杜千,張岑,索超,董平,都已先上梁山泊了;宋江又帶了朱仝,雷橫,李逵,戴宗,李海,等人上山。那時晁蓋已死,吳加亮與李進義為首領。宋江帶了天書上山,吳加亮等遂共推宋江為首領。此外還有公孫勝,張順,武松,呼延綽,魯智深,史進,石秀等人,共成三十六員。(宋江為帥,不在天書內。)
六、宋江等既滿三十六人之數,「朝廷無其奈何」,只得出榜招安。後有張叔夜「招誘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勑,分注諸路巡檢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後遣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
《宣和遺事》一書,近人因書裏的「惇」字缺筆作「悙」字,故定為宋時的刻本。這種考據法用在那「俗文譌字彌望皆是」的民間刻本上去,自然不很適用,不能算是充分的證據。但書中記宋徽宗、欽宗二帝被虜後的事,記載的非常詳細,顯然是種族之痛最深時的產物。書中採用的材料大都是南宋人的筆記和小說,採的詩也沒有劉後村以後的詩。故我們可斷定《宣和遺事》記的梁山泊三十六人的故事一定是南宋時代民間通行的小說。
周密(宋末人,元武宗時還在)的《癸辛雜識》載有龔聖與的三十六人贊。三十六人的姓名,大致與《宣和遺事》相同,只有吳加亮改作吳用,李進義改作盧俊義,阮進改為阮小二,李海改為李俊,王雄改為楊雄:這都與《水滸傳》更接近了。此外周密記的,少了公孫勝,林沖,張岑,杜千四人,換上宋江,解珍,解寶,張橫四人(《宣和遺事》有張橫,又寫作李橫,但不在天書三十六人之數),也更與《水滸》接近了。
龔聖與的三十六人贊裏全無事實,只在那些「綽號」的字面上做文章,故沒有考據材料的價值。
2006-12-18 13:30:35 補充:
在下才疏學淺,一時打錯字。「天昰」應改為「天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