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否真有其事 ?

2006-12-17 4:18 pm
水滸傳是否真有其事 ?
108 條好漢是否真有其人 ?

回答 (5)

2006-12-18 9:20 pm
✔ 最佳答案
宋江確有其人,在宋朝史書上已有記載。至於一百零八將,應該只有三十六人。史籍未有記載三十六人的全部姓名,通常只提到宋江。宋代有一部書,叫《宣和遺事》,有提到三十六人的姓名、外號,與《水滸傳》的三十六天昰星大同小異。不同之處,例如孫立在《水滸傳》屬於七十二地煞星,不屬三十六天昰星,但卻是《宣和遺事》三十六人之一。以下這個網頁有關於三十六人姓名、外號之研究,可參考:http://www.xiaocao.com/thesis/class16/class6/200604/26576.html。

關於《水滸傳》的故事情節是否真實,現時只能肯定宋江這人是民變領袖,後來招安宋朝。記載宋江的書籍中,《東都事略》等書在南宋寫成,而《宣和遺事》等書則混雜民間傳說。因此,我認為眾多證據之中,最原始、最可信的還是北宋末年大臣李若水的詩:「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驚諤。」李若水既是大臣,所言理應可信。至於招安之後有沒有征討方臘,由於不同的史料記載互相抵觸,因此未能肯定,有學者相信此事,但例如著名的宋史學者鄧廣銘先生,則承認宋江接受招安,但仍否認他征討方臘。

如何看待《水滸傳》的真實性?須知這些民間小說,不是歷史書,很多事情是虛構的。但既然宋江確有其人,而故事亦不會空穴來風,那麼這本小說必然參考了一些民間流傳的傳說。傳說在一方面,可能反映一定的事實;另一方面,大家不斷傳述、潤飾,必然偏離史實。因此,我只能敷衍地回答: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然而,現時已可肯定一件事,就是宋江是接受招安的民變領袖。至於其他故事,在沒有史料的印證下,實在不能輕易信之以為史實,應留待專家進一步的探討。下面是一些參考資料:



歷史上的宋江確受招安。宋·王稱《東都事略》卷一百三《侯蒙傳》中雲:“宋江寇京東,蒙上書陳制賊計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材必過人。不若赦過招降,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徽宗曰:‘蒙居閑不忘君,忠臣也。’起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五二引《中興姓氏奸邪錄》:“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爲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余萬討之。”卷二一二引《林泉野記》:“宣和三年,方臘反,(劉)光世別將一軍自饒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臘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諜,察知其要險,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擒其僞將相,送闕下。”李埴《十朝綱要》卷一八:“宣和元年十二月,詔招撫山東盜宋江……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張叔夜招撫之,江出降……六月辛醜,辛興宗、宋江破賊上苑洞。”楊仲良《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四一:“(征方臘攻幫源洞)王渙統領馬公直並稗將趙明、趙許、宋江,既次洞後。”與上述史書文集相左的記載,是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可存)墓誌銘》,其中敘及折在征方臘以後才擒拿宋江的,算是相反孤證。但是自美籍學者馬泰來發現北宋末年人李若水的《忠湣集·捕盜偶成》詩,其中提到:“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驚諤。”反對“招安說”者也收回了看法。可知宋江一夥接受招安是當時轟動京城的一樁大事,而後世說話人所據亦有本。考慮到《水滸傳》的形成過程,幾乎與主張“尊王攘夷”的理學傳播同步進行,就不難理解爲何百回本、百十七回本和百二十回本都描寫了宋江征討方臘之前,先寫他參與征遼戰事。



胡適《水滸傳考證》:

我們看《宣和遺事》便可看見一部縮影的「水滸故事」。《宣和遺事》記梁山泊好漢的事,共分六段:

一、楊志,李進義(後來作盧俊義),林沖,王雄(後來作楊雄),花榮,柴進,張青,徐寧,李應,穆橫,關勝,孫立等十二個押送「花石綱」的制使,結義為兄弟。後來楊志在穎州阻雪,缺少旅費,將一口寶刀出賣,遇著一個惡少,口角廝爭。楊志殺了那人,判決配衛州軍城。路上被李進義、林沖等十一人救出去,同上太行山落草。

二、北京留守梁師寶差縣尉馬安國押送十萬貫的金珠針寶上京,為蔡太師上壽,路上被晁蓋,吳加亮,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七,燕青等八人用麻藥醉倒,搶去生日禮物。

三、「生辰綱」的案子,因酒桶上有「酒海花家」字樣,追究到晁蓋等八人,幸得鄆城縣押司宋江報信與晁蓋等,使他們連夜逃走。這八人連結了楊志等十二人,同上梁山泊落草為寇。

四、晁蓋感激宋江的恩義,使劉唐帶金釵去酬謝他。宋江把金釵交給娼妓閻婆惜收了,不料被閻婆惜得知來歷,那婦人本與吳偉往來,現在更不避宋江。宋江怒起,殺了他們,題反詩在壁上,出門跑了。

五、官兵來捉宋江,宋江躲在九天玄女廟裏。官兵退後,香案上一聲響喨,忽有一本天書,上寫着三十六人姓名。這三十六人,除上文已見二十人之外,有杜千,張岑,索超,董平,都已先上梁山泊了;宋江又帶了朱仝,雷橫,李逵,戴宗,李海,等人上山。那時晁蓋已死,吳加亮與李進義為首領。宋江帶了天書上山,吳加亮等遂共推宋江為首領。此外還有公孫勝,張順,武松,呼延綽,魯智深,史進,石秀等人,共成三十六員。(宋江為帥,不在天書內。)

六、宋江等既滿三十六人之數,「朝廷無其奈何」,只得出榜招安。後有張叔夜「招誘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勑,分注諸路巡檢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後遣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

《宣和遺事》一書,近人因書裏的「惇」字缺筆作「悙」字,故定為宋時的刻本。這種考據法用在那「俗文譌字彌望皆是」的民間刻本上去,自然不很適用,不能算是充分的證據。但書中記宋徽宗、欽宗二帝被虜後的事,記載的非常詳細,顯然是種族之痛最深時的產物。書中採用的材料大都是南宋人的筆記和小說,採的詩也沒有劉後村以後的詩。故我們可斷定《宣和遺事》記的梁山泊三十六人的故事一定是南宋時代民間通行的小說。

周密(宋末人,元武宗時還在)的《癸辛雜識》載有龔聖與的三十六人贊。三十六人的姓名,大致與《宣和遺事》相同,只有吳加亮改作吳用,李進義改作盧俊義,阮進改為阮小二,李海改為李俊,王雄改為楊雄:這都與《水滸傳》更接近了。此外周密記的,少了公孫勝,林沖,張岑,杜千四人,換上宋江,解珍,解寶,張橫四人(《宣和遺事》有張橫,又寫作李橫,但不在天書三十六人之數),也更與《水滸》接近了。

龔聖與的三十六人贊裏全無事實,只在那些「綽號」的字面上做文章,故沒有考據材料的價值。

2006-12-18 13:30:35 補充:
在下才疏學淺,一時打錯字。「天昰」應改為「天罡」。
2006-12-19 5:48 pm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圍繞在梁山泊稱覇的強盜。又名《忠義水滸傳》《江湖豪客傳》,一般簡稱《水滸》,作於元末明初。作者歷來有爭議[1],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羅貫中做了一定的整理工作。書中強盜多是被官府逼至落草為寇,當中有不少本來是官員,但在中國大陸曾被歸類為農民起義小說。

作者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除目前廣泛認可的作者為施耐庵外,歷史上還有其它幾種觀點[1],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勛托名說,宋人說等。

羅貫中說
這種觀點認為[1]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明朝嘉靖年間的汪道昆托名「天都外臣」在《水滸傳敘》中首次指出《水滸傳》「越人羅氏...為此書,共一百回」。其後許多明清人士都相繼指出羅貫中是《水滸傳》作者。直到民國年間,魯迅、俞平伯仍然認為水滸傳簡本是羅作,繁本是施編。甚而一些持此觀點的人認為[來源請求] 施耐庵是捏造出來的人,真實中並不存在。

但是這種觀點現在普遍沒有得到認同。反對者認為[1],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明顯不同,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惠康野叟在《識餘》中說:「二書深淺工拙,如天壤之懸,詎有出一手之理?」而且關於羅貫中作《水滸》的證據也大多經不起考證。

施惠說
此說最早見於明人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即君美[2]之傳水滸,意欲供人說唱,聳人觀聽也,原非欲傳信作也。」

至清朝時,很多談及施惠的人開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為一談。如無名氏《傳奇會考標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說。如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認為[3]「耐庵即施惠號」。此後又有人考證[4]《水滸傳》中有江浙方言,並發現施惠的《幽閣記》中有一些描寫和《水滸傳》相似,以次推斷二書皆出自同一人之手,乃施惠所作。但是很多人認為該證據難以令人信服[1],而且有關施耐庵和施惠的關係多數臆斷。

郭勛托名說
由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合寫。
整部小說完全由施耐庵一個人寫。這種觀點是大家最為熟知的。
第一種說法早於明朝已經有人提出。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之間亦有以下兩種意見:

其中一部分人認為[來源請求]
《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作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

明代高儒《百川書志》中則說《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也就是說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進行了整理,編輯。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5]《水滸傳》屬於累積型群眾創作,無疑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曾參考、借鑒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創造性的勞動是不容抹殺的。


人物
主條目:一百單八將

水滸一百單八將
三十六天罡星
1宋江 | 2盧俊義 | 3吳用 | 4公孫勝 | 5關勝 | 6林沖
7秦明 | 8呼延灼 | 9花榮 | 10柴進 | 11李應 | 12朱仝
13魯智深 | 14武松 | 15董平 | 16張清 | 17楊志 | 18徐寧
19索超 | 20戴宗 | 21劉唐 | 22李逵 | 23史進 | 24穆弘
25雷橫 | 26李俊 | 27阮小二 | 28張橫 | 29阮小五 | 30張順
31阮小七 | 32楊雄 | 33石秀 | 34解珍 | 35解寶 | 36燕青

七十二地煞星
37朱武 | 38黃信 | 39孫立 | 40宣贊 | 41郝思文 | 42韓滔
43彭玘 | 44單廷珪 | 45魏定國 | 46蕭讓 | 47裴宣 | 48歐鵬
49鄧飛 | 50燕順 | 51楊林 | 52凌振 | 53蔣敬 | 54呂方
55郭盛 | 56安道全 | 57皇甫端 | 58王英 | 59扈三娘 | 60鮑旭
61樊瑞 | 62孔明 | 63孔亮 | 64項充 | 65李袞 | 66金大堅
67馬麟 | 68童威 | 69童猛 | 70孟康 | 71侯健 | 72陳達
73楊春 | 74鄭天壽 | 75陶宗旺 | 76宋清 | 77樂和 | 78龔旺
79丁得孫 | 80穆春 | 81曹正 | 82宋萬 | 83杜遷 | 84薛永
85施恩 | 86李忠 | 87周通 | 88湯隆 | 89杜興 | 90鄒淵
91鄒潤 | 92朱貴 | 93朱富 | 94蔡福 | 95蔡慶 | 96李立
97李雲 | 98焦挺 | 99石勇 | 100孫新 | 101顧大嫂 | 102張青
103孫二娘 | 104王定六 | 105郁保四 | 106白勝 | 107時遷 | 108段景住

成書過程

《水滸傳》插圖:囚車解草寇(清初刻本)《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到了元朝初年,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晁蓋、吳加亮(吳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梗概。在元朝,元雜劇中還出現了一些水滸故事劇本[來源請求] 。

《水滸傳》是到了明朝初年,根據《大宋宣和遺事》和《東都事略》等史籍中有關宋朝宋江等三十六人起義造反的記載的基礎上,再進行創作的。故事描寫了梁山一百零八將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梁山、逐漸壯大、起義造反到最後接受招安的全過程。水滸中的一百單八將傳說是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轉世,他們講究忠和義,愛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污吏,最後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沖、李逵、魯智深、武松等人物的鮮明形象,也向讀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水滸」字面的意思是水邊,指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山東梁山泊。另外詩經中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句子,記載了周太王率領部族遷徙的事情。有人認為[來源請求] 用水滸做書名,是將宋江等的聚義和周朝的興起作類比,證明原作者肯定起義英雄們反抗統治的精神。水滸義軍領袖宋江原是低級官吏,後被逼上梁山,與其他梁山好漢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漸發展壯大。《水滸傳》故事豪放、粗曠,全書通過人物的言語、行為來表現其矛盾的內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畫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長經歷也不盡相同。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影響和藝術價值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白話文寫出的長篇小說,《水滸傳》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

在缺乏知識以及大眾娛樂活動的年代,《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等其他通俗小說往往就通過民間藝人,以戲曲曲藝的形式,成為了普通民眾僅有的文化活動。其中虛構的人物或者虛構的故事變成為了老百姓眼中的史實。其中很多故事,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等,歷來為男女老少所津津樂道。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各種道德觀,書中人物所體現出的重朋友,輕生死,講俠義的特點,便成為了大眾用來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

與另一部名著三國演義相比[來源請求] ,水滸傳的長處不在於政治和戰爭場面的描寫,而在於主要人物的刻畫和市民生活的描寫。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沖、武松、魯智深、李逵等,人物個性鮮明,角色語言各有特色。

水滸傳故事被改編成多種曲藝形式。紅樓夢中就提到了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曲目。評書,蘇州評彈和山東快書都有很多經典節目是取材水滸傳的。

古時流傳有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指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會整天想打架,思想上變壞;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處心積慮、鈎心鬥角,作為應該「知天命」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
2006-12-18 1:39 am
《水滸傳》是一部龐大而複雜的小說。不論其表達的思想或版本問題都相當值得探討。就思想而言,水滸傳的情節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前七十回以宋江、晁蓋為首,逐漸吸納四方豪傑上梁山。在這些好漢之中,有自願上山者;有被貪官污吏逼上梁山者;也有受到感召而上山者。不論如何,這些人聚集梁山的目的是替天行道,反抗腐敗的政治。直到一百零八條好漢齊聚忠義堂,排座次。這一階段中,梁山英雄們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殺得貪官污吏心驚膽戰,令人大呼痛快,有藉此發洩對政治現實不滿的意味。

  後五十回,則描寫梁山好漢接受朝廷招安,為國家效力的過程。北征遼國、剿滅田虎、王慶,眾頭領盡皆無損,威震四方。南征方臘一役,卻使梁山泊英雄七損八傷,其生存者,並未因此而獲得合理的回報,反遭奸臣所害,梁山好漢幾乎沒有一個善終。表現出忠心為國的無奈。這兩個階段的作為與結局雖然大相逕庭,但是,全書所標舉的忠義思想卻未曾改變。有人認為前七十回和後五十回似乎有些矛盾,比較起前七十回的痛快,後五十回寫到受招安之後,這些好漢的作風顯得拘謹多了,但也由偏道走向正統,這也是宋江與其他三寇不同之處,並應了天書之正道。與其說他們向當朝低頭,不如說是為全大義而不得不然。因此,若以忠義思想而言,全篇一百二十回的思想應該是一致的。

  講到版本的問題,要先談到水滸故事的源流,有關宋江等人的故事,從北宋末、南宋初年就已開始流傳,到元末明初寫定成書,只有短短幾百年的時間,相較於三國故事的成型時間要短得多。這要歸功於說話及雜劇的盛行。宋江厥起的時代正當說話藝術最盛行之際,有關宋江的事蹟雖亦見於史書,但份量並不多。由於有史實依據,再加上說書人加油添醬,使其結構日趨龐大,最後寫定成書。根據研究,水滸傳最初的版本應該是一百二十回本,後來金聖嘆將其腰斬為七十一回而以第一回為楔子,終於排座次,又以盧俊義的一場惡夢草草收場。假託為貫華堂古本,加上署名為施耐庵的序。即成了現今通行的七十回本。以上二種版本是水滸傳眾多版本之中最流行的二種。也許金聖歎將水滸傳截為七十回本,有其特殊用意,但也使其完整性受到影響。因此本社仍採用全傳本,亦即一百二十回本,使讀者能讀到較完整的水滸故事。


  水滸傳反映北宋末年的政治及社會亂相。書中處處可見官員行賄及壓迫百姓之事實,表現出當時百姓有苦無處伸張的現象。此時宋江等眾起而與當朝政府對抗,多少替百姓出了一口怨氣。再經由說話人誇大增飾,進而成為一部龐大的著作。官逼民反是本書的中心思想,它清楚的告訴為政者,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讓為政者知所借鏡。

  至於文學方面,雖然書中主要人物有一百多人,人物個性卻十分生動活潑,每個人物皆有其不同特性,其人物之言語、舉止皆與其身分、地位緊密配合。使讀者從書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感受他們的個性。這是非常不簡單的事,金聖嘆將其列為六才子書之一,在文學史上更位列明朝四大奇書之一。雖然史冊記載宋江等輩為盜匪,最後卻轉變成人民心目中的英雄,這並不是違背史實,而是讓人們看清那個時代不公平的現象。此外,水滸傳也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俠義小說,雖然其表現手法與現今的武俠小說略有不同,彰顯正義的精神卻是一致的,這就是水滸傳能歷久彌新的原因。自從司馬遷敘游俠,到當代的武俠小說這段過程中,水滸傳扮演了承先啟後的角色,並繼續在文學史上散發光芒 。

其一:主角宋江有載於史書

講到版本的問題,要先談到水滸故事的源流,有關宋江等人的故事,從北宋末、南宋初年就已開始流傳,到元末明初寫定成書,只有短短幾百年的時間,相較於三國故事的成型時間要短得多。這要歸功於說話及雜劇的盛行。宋江厥起的時代正當說話藝術最盛行之際,有關宋江的事蹟雖亦見於史書,但份量並不多。由於有史實依據,再加上說書人加油添醬,使其結構日趨龐大,最後寫定成書。

其二:雖作者施耐庵的史料很少,有人認為懷疑他的真實性,但這和當時的政局有關,常有人為了避被捉而匿名

由於水滸傳所描寫的內容,是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起而對抗腐敗朝廷的故事,最後以宋江魂聚蓼兒洼做為結局。多少反映了忠誠及正義之士的悲情與無奈。並且批露當時朝政腐敗的現象,或多或少都被當政者視為禁忌。水滸傳的作者為了避免遭受迫害,不以真實姓名傳世,是合理的推測。
參考: 上網找
2006-12-17 5:21 pm
<水滸傳>都係好似<西遊記>一樣,作出尼架...
你都唔會信有孫悟空啦,係咪先
參考: 我自己
2006-12-17 4:25 pm
水滸傳 and 108 條好漢否真有其事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50: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7000051KK006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