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主義是指1921年德國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拉所提倡的一系列思想。當希特拉執政時,這些思想大部份成當時的政策。它們記載於希特拉在1924年被困牢獄時撰寫的傳記《我的奮鬥》。納粹主義的主要內容如下:
甲、種族主義
人類分為兩類:雅利安人及非雅利安人。前者比後者優勝,他們是主宰人類的種族,而非雅利安人只不過是被奴役的種族。德國人即日耳曼人,是屬於雅利安人,他們註定是全世界的主人。
由於具有純正血統的德國人與非雅利安人通婚而被污染,德國在第一次大戰中戰敗。在非雅利安人當中,猶太人至為劣等,他們是文化的破壞者,必須消滅。戰後德國貧弱的經濟,是猶太人一手造成,他們應把工作讓予德國人。為防範未然,嚴禁德國人與非雅利安人通婚。
乙、極權主義
當今德國缺乏強大及真正的領導階層。只有元首始能令德國復興振作,國家應以元首為中心。他領導一群特選精英,享有特權,平民必須絕對服從元首及其精英的領導,日耳曼人絕對服從及效忠國家。他們並非大多數群眾,但能操縱國家及制定國策。因此,納粹主義是反民主的。
丙、經濟自足
為了使德國經濟自給自足,納粹主義者發動「社會革命」:把大型企業收歸國有,為所有工人提供就業機會,為農民推行土改,剷除所有猶太資本家控制的連鎖百貨店,及向外擴張。
丁、批評威瑪共和國
由於德國在第一次大戰中被非真正戰敗,接受凡爾賽條約的人和因條約確認而誕生的威瑪共和國被批評為「賣國賊」。共和國內的猶太人被視為出賣國家的人,他們污染了德國人;共產黨亦被譴責為賣國賊,破壞社會的團結;資本家只懂剝削窮人、工會、政客、議會等等。他們都備受批評。
戊、廢除凡爾賽條約及帝國主義擴張
第一次大戰後的德國困難重重,這些困難由不公及苛刻的凡爾賽條約衍生的。因此,希特拉發動「國際革命」廢除凡爾賽條約;他欲回復德國在列強的尊嚴。
希特拉亦主張拓張領土,因為(1)德國人是人類的主人;(2)德國被敵人四處包圍。優等民族不應被劣等民族統治,故此,他計劃併吞奧地利,完成《大德意志》的夢想;征服東歐,為德國的下一代爭取「生存空間」。因此,納粹主義是包括極端的民族主義。
己、其他
反對共產主義及階級鬥爭,因為共產主義不適合民族優越學說之人。另一方面,納粹美化暴力及英雄,漠視任何國際公法。他們利用宣傳媒介作為政治工具,令群眾相信有共同敵人,相信納粹之能力,鼓動群眾,使人民支持。
1918年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蘭,其他貴族親王亦逃離德國。翌日社會民主黨黨魁艾伯特成立臨時政府,共和國宣佈誕生。由於當時國民議會是在柏林附近的小鎮威瑪舉行,所以新政府名為威瑪共和國。然而,共和國自成立以來,備受種種困擾。國內人民鄙視它;國際社會拒絕接納它。1920年代末,共和國曾有一段短暫安穩時期,但這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希特拉利用共和國的憂患奪權,最後成立「第三帝國」取而代之。
自成立以來,威瑪共和國受不同反對勢力威迫,它們先用暴力企圖奪權,其後成立政黨挑戰政府。共和國最後被極右黨派納粹黨推翻。
受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德國共產黨用暴力企圖推翻新政府。早於1918年11月蘇維埃在柏林出現。1919年1月斯巴達克黨人發動叛亂,漢堡、撒克森、巴伐利亞、魯爾及慕尼黑亦發生類似暴動。1920年斯巴達克黨人成立德國共產黨。在1923至1929年間,它在帝國議會佔有約10%的議席。1923年間,成為德國第三大政黨。
戰後不少德國人相信國家從未真正戰敗:「德國是被國內某些人出賣;它被威爾遜的《十四點》欺騙!」相信這說法的人包括軍人、保守派人士、教會 等等。與共產黨一樣,他們用暴力企圖推翻威瑪共和國,如1920年的卡甫叛變;與共產黨一樣,他們亦成立民族人民黨,要求軍國主義路線及向外擴張,反對政府。1930年前,民族人民黨成為德國第二大政黨。
納粹黨原名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國社黨)。1921年希特拉成為黨魁,但其時只不過是一個小政黨。1923年希特拉與魯道夫在慕尼黑的啤酒館發動政變,但政變失敗。希特拉下獄但其後獲釋。
希特拉個人對猶太人的憎恨在他執政後成為納粹黨政策。自1933年4月起,所有猶太人在公共機構、大學及其他行業被解僱。1935年9月頒佈「紐倫堡法令」:所有猶太人被遞奪公民權,禁止與日耳曼人通婚,不得參予德國人文化及政治活動,猶太人不能入大學。
11月納粹黨利用一個德國書記在巴黎被一名波蘭籍猶太青年謀殺事件加強對猶太人的迫害。在「水晶之夜」,猶太商店被搶掠、教堂被焚毀、居所被強闖;更甚者所有猶太人被集體罰款一億馬克。每一猶太人須穿上「大衛之星」的臂章以資識別。1939年納粹黨宣佈所有留在德國猶太人必須消滅。與此同時,禁衛隊在各地設立集中營進行對猶太人的集體屠殺行動。
據估計,居住在歐洲的9百50萬猶太人中,約6百萬人被屠殺。因此很多猶太人被迫逃亡海外,愛因斯坦便是其中例子。
1933年希特拉與教宗達成協議,宣佈政、教分離,互不干預。整體而言,雖然納粹黨與國內天主教會關係普通,但希特拉對天主教會尚算寬容,因為他需要爭取墨索里尼的支持,而後者既為全世界最尊祟天主教國家的領袖,又於1929年與教宗同樣達成協議,故與教宗維持良好關係是必須的。
基督教方面,希特拉任命倫域‧梅勒為國家主教,並需以納粹思想修改教義,教徒中有不依隨新教義者,被送往集中營。馬丁‧尼武拿是其中的受害者,最後他能倖存。
基本上,希特拉容許教徒享有信仰自由,但他們絕不能抗拒納粹的管治及政策。
資料太多,請參看以下website
http://aer2.sbc.edu.hk/~wcc/nazi.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