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主義的數個問題

2006-12-17 6:06 am
我想問以下問題
何謂納粹主義?
納粹主義對當時歐洲有何影響?
為入境現在納粹主義會在歐洲死恢復燃?
如果納粹主義真的興起,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更新1:

為什麼現在納粹主義會在歐洲死恢復燃?

回答 (3)

2006-12-17 6:20 am
納粹主義是指1921年德國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拉所提倡的一系列思想。當希特拉執政時,這些思想大部份成當時的政策。它們記載於希特拉在1924年被困牢獄時撰寫的傳記《我的奮鬥》。納粹主義的主要內容如下:

甲、種族主義
人類分為兩類:雅利安人及非雅利安人。前者比後者優勝,他們是主宰人類的種族,而非雅利安人只不過是被奴役的種族。德國人即日耳曼人,是屬於雅利安人,他們註定是全世界的主人。

由於具有純正血統的德國人與非雅利安人通婚而被污染,德國在第一次大戰中戰敗。在非雅利安人當中,猶太人至為劣等,他們是文化的破壞者,必須消滅。戰後德國貧弱的經濟,是猶太人一手造成,他們應把工作讓予德國人。為防範未然,嚴禁德國人與非雅利安人通婚。

乙、極權主義
當今德國缺乏強大及真正的領導階層。只有元首始能令德國復興振作,國家應以元首為中心。他領導一群特選精英,享有特權,平民必須絕對服從元首及其精英的領導,日耳曼人絕對服從及效忠國家。他們並非大多數群眾,但能操縱國家及制定國策。因此,納粹主義是反民主的。

丙、經濟自足
為了使德國經濟自給自足,納粹主義者發動「社會革命」:把大型企業收歸國有,為所有工人提供就業機會,為農民推行土改,剷除所有猶太資本家控制的連鎖百貨店,及向外擴張。

丁、批評威瑪共和國
由於德國在第一次大戰中被非真正戰敗,接受凡爾賽條約的人和因條約確認而誕生的威瑪共和國被批評為「賣國賊」。共和國內的猶太人被視為出賣國家的人,他們污染了德國人;共產黨亦被譴責為賣國賊,破壞社會的團結;資本家只懂剝削窮人、工會、政客、議會等等。他們都備受批評。

戊、廢除凡爾賽條約及帝國主義擴張
第一次大戰後的德國困難重重,這些困難由不公及苛刻的凡爾賽條約衍生的。因此,希特拉發動「國際革命」廢除凡爾賽條約;他欲回復德國在列強的尊嚴。

希特拉亦主張拓張領土,因為(1)德國人是人類的主人;(2)德國被敵人四處包圍。優等民族不應被劣等民族統治,故此,他計劃併吞奧地利,完成《大德意志》的夢想;征服東歐,為德國的下一代爭取「生存空間」。因此,納粹主義是包括極端的民族主義。

己、其他
反對共產主義及階級鬥爭,因為共產主義不適合民族優越學說之人。另一方面,納粹美化暴力及英雄,漠視任何國際公法。他們利用宣傳媒介作為政治工具,令群眾相信有共同敵人,相信納粹之能力,鼓動群眾,使人民支持。

1918年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蘭,其他貴族親王亦逃離德國。翌日社會民主黨黨魁艾伯特成立臨時政府,共和國宣佈誕生。由於當時國民議會是在柏林附近的小鎮威瑪舉行,所以新政府名為威瑪共和國。然而,共和國自成立以來,備受種種困擾。國內人民鄙視它;國際社會拒絕接納它。1920年代末,共和國曾有一段短暫安穩時期,但這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希特拉利用共和國的憂患奪權,最後成立「第三帝國」取而代之。

自成立以來,威瑪共和國受不同反對勢力威迫,它們先用暴力企圖奪權,其後成立政黨挑戰政府。共和國最後被極右黨派納粹黨推翻。

受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德國共產黨用暴力企圖推翻新政府。早於1918年11月蘇維埃在柏林出現。1919年1月斯巴達克黨人發動叛亂,漢堡、撒克森、巴伐利亞、魯爾及慕尼黑亦發生類似暴動。1920年斯巴達克黨人成立德國共產黨。在1923至1929年間,它在帝國議會佔有約10%的議席。1923年間,成為德國第三大政黨。

戰後不少德國人相信國家從未真正戰敗:「德國是被國內某些人出賣;它被威爾遜的《十四點》欺騙!」相信這說法的人包括軍人、保守派人士、教會  等等。與共產黨一樣,他們用暴力企圖推翻威瑪共和國,如1920年的卡甫叛變;與共產黨一樣,他們亦成立民族人民黨,要求軍國主義路線及向外擴張,反對政府。1930年前,民族人民黨成為德國第二大政黨。

納粹黨原名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國社黨)。1921年希特拉成為黨魁,但其時只不過是一個小政黨。1923年希特拉與魯道夫在慕尼黑的啤酒館發動政變,但政變失敗。希特拉下獄但其後獲釋。

希特拉個人對猶太人的憎恨在他執政後成為納粹黨政策。自1933年4月起,所有猶太人在公共機構、大學及其他行業被解僱。1935年9月頒佈「紐倫堡法令」:所有猶太人被遞奪公民權,禁止與日耳曼人通婚,不得參予德國人文化及政治活動,猶太人不能入大學。

11月納粹黨利用一個德國書記在巴黎被一名波蘭籍猶太青年謀殺事件加強對猶太人的迫害。在「水晶之夜」,猶太商店被搶掠、教堂被焚毀、居所被強闖;更甚者所有猶太人被集體罰款一億馬克。每一猶太人須穿上「大衛之星」的臂章以資識別。1939年納粹黨宣佈所有留在德國猶太人必須消滅。與此同時,禁衛隊在各地設立集中營進行對猶太人的集體屠殺行動。

據估計,居住在歐洲的9百50萬猶太人中,約6百萬人被屠殺。因此很多猶太人被迫逃亡海外,愛因斯坦便是其中例子。

1933年希特拉與教宗達成協議,宣佈政、教分離,互不干預。整體而言,雖然納粹黨與國內天主教會關係普通,但希特拉對天主教會尚算寬容,因為他需要爭取墨索里尼的支持,而後者既為全世界最尊祟天主教國家的領袖,又於1929年與教宗同樣達成協議,故與教宗維持良好關係是必須的。

基督教方面,希特拉任命倫域‧梅勒為國家主教,並需以納粹思想修改教義,教徒中有不依隨新教義者,被送往集中營。馬丁‧尼武拿是其中的受害者,最後他能倖存。

基本上,希特拉容許教徒享有信仰自由,但他們絕不能抗拒納粹的管治及政策。
資料太多,請參看以下website
http://aer2.sbc.edu.hk/~wcc/nazi.DOC
2006-12-17 6:16 am
納粹主義是指1921年德國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拉所提倡的一系列思想。當希特拉執政時,這些思想大部份成當時的政策。它們記載於希特拉在1924年被困牢獄時撰寫的傳記《我的奮鬥》。納粹主義的主要內容如下:

甲、種族主義
人類分為兩類:雅利安人及非雅利安人。前者比後者優勝,他們是主宰人類的種族,而非雅利安人只不過是被奴役的種族。德國人即日耳曼人,是屬於雅利安人,他們註定是全世界的主人。

由於具有純正血統的德國人與非雅利安人通婚而被污染,德國在第一次大戰中戰敗。在非雅利安人當中,猶太人至為劣等,他們是文化的破壞者,必須消滅。戰後德國貧弱的經濟,是猶太人一手造成,他們應把工作讓予德國人。為防範未然,嚴禁德國人與非雅利安人通婚。

乙、極權主義

當今德國缺乏強大及真正的領導階層。只有元首始能令德國復興振作,國家應以元首為中心。他領導一群特選精英,享有特權,平民必須絕對服從元首及其精英的領導,日耳曼人絕對服從及效忠國家。他們並非大多數群眾,但能操縱國家及制定國策。因此,納粹主義是反民主的。

丙、經濟自足

為了使德國經濟自給自足,納粹主義者發動「社會革命」:把大型企業收歸國有,為所有工人提供就業機會,為農民推行土改,剷除所有猶太資本家控制的連鎖百貨店,及向外擴張。

丁、批評威瑪共和國

由於德國在第一次大戰中被非真正戰敗,接受凡爾賽條約的人和因條約確認而誕生的威瑪共和國被批評為「賣國賊」。共和國內的猶太人被視為出賣國家的人,他們污染了德國人;共產黨亦被譴責為賣國賊,破壞社會的團結;資本家只懂剝削窮人、工會、政客、議會  等等。他們都備受批評。

戊、廢除凡爾賽條約及帝國主義擴張

第一次大戰後的德國困難重重,這些困難由不公及苛刻的凡爾賽條約衍生的。因此,希特拉發動「國際革命」廢除凡爾賽條約;他欲回復德國在列強的尊嚴。

希特拉亦主張拓張領土,因為(1)德國人是人類的主人;(2)德國被敵人四處包圍。優等民族不應被劣等民族統治,故此,他計劃併吞奧地利,完成《大德意志》的夢想;征服東歐,為德國的下一代爭取「生存空間」。因此,納粹主義是包括極端的民族主義。

己、其他
反對共產主義及階級鬥爭,因為共產主義不適合民族優越學說之人。另一方面,納粹美化暴力及英雄,漠視任何國際公法。他們利用宣傳媒介作為政治工具,令群眾相信有共同敵人,相信納粹之能力,鼓動群眾,使人民支持。

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國家社會德國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縮寫為NSDAP)這一政黨的領袖。這一時期的德國也稱為納粹德國。納粹主義也稱為國家社會主義(德語Nationalsozialismus,縮寫為Nazi,「納粹」即為其譯音)。納粹主義的信徒稱為納粹。當代德國已取締納粹主義,儘管有少量的殘餘份子仍在德國和其他國家活動,即新納粹。一些歷史修正主義者仍然散佈否認和淡化大屠殺及其他納粹行徑的宣傳,並努力美化納粹政權的政策和行為。


第三帝國


1933年,在壟斷資本集團和軍界支持下,納粹黨發展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黨。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通過「國會縱火案」與「長刀之夜」等事件,他逐漸打擊及削弱異己黨派與黨內反對派,鞏固自身勢力。1934年8月1日,總統保羅·馮·興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作為元首和總理,他成為國家政權的單獨執掌者,即獨裁者,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納粹化。在執政期間,希特勒廢止魏瑪共和國,將德國改稱為納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締其他一切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共產黨人、進步人士和猶太人,宣佈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為一體,開始了他的獨裁之路。

在第三帝國初期階段,他的某些經濟措施一度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陰影,也因此獲得低下層民眾的支持。希特勒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排與麵包」,而且他的承諾在第三帝國初期(1933年-1938年)實現了,從而使更多人擁護希特勒。所以戰後有人這樣評價他:「元首在1938年之前是偉人,1938-1940年之間是暴君,1940之後則是個徹底的瘋子。」這句話不無道理。


二戰


在政治體制上,希特勒領導下的第三帝國相對魏瑪共和國時期是傾向於極端民族保守主義的。1936年,德國與東條英機領導的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墨索里尼領導的義大利加入了這個協定,從而形成了德、日、意三大軸心國,這直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對外進行侵略戰爭的同時,在國內希特勒實行法西斯式的一黨恐怖專政,仇視且排斥其它非納粹政黨和思想,包括共產主義。他建立的第一個集中營即為關押共產黨之用。他還鼓吹民族優越,仇視其它民族。他在國內建立衝鋒隊、黨衛軍、蓋世太保等獨立於德國國防軍之外的納粹軍事組織,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德國以及其佔領國領土上大量建造集中營,猶太人以及其他人種的遭到了空前的大屠殺。根據粗略估計,期間總共有約600萬猶太人因為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屠殺。

在戰爭方面,希特勒在軍事上摒棄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模式,創立了並且實踐了閃電戰、空軍支援等新型戰爭模式,改變了傳統戰爭的形式。

1936年3月,在他的指揮下德軍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7月,德軍伙同義大利軍隊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扶持佛郎哥取得政權。1938年3月12日,第三帝國吞併奧地利;9月,英國、法國、德國與義大利在德國慕尼黑簽定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領土蘇台德區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1939年3月15日,德國撕毀《慕尼黑協定》,進軍並侵佔捷克斯洛伐克。為避免蘇聯捲入戰爭,導致德國兩線作戰,希特勒邀請史達林會晤,並於同年8月23日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9月,納粹德國採取「閃電戰」戰術,迅速侵佔波蘭,從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春,希特勒指揮德軍僅用6周時間打敗英法聯軍,佔領丹麥和挪威。5月開始進攻法國,並相繼攻下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6月4日,英軍被迫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6月14日,巴黎淪陷,6月22日,法國與德國簽訂了德法停戰協定,法國投降。由希特勒制定的旨在摧毀英國的「海獅行動」於同年9月展開,德國空軍不分晝夜地對英國境內包括倫敦、考文垂在內的各大城市進行轟炸。但是在首相邱吉爾的率領下,英國成功抵制住了德國的空襲威脅。

1941年6月22日,300萬德軍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越過蘇德邊界進軍蘇聯,發動了規模空前的蘇德戰爭。希特勒曾妄圖在6-8周內打敗蘇聯。戰爭開始時,德軍連連獲勝,並迅速深入蘇聯內部。然而1941年底的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希特勒的閃擊戰術。同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希特勒向美國宣戰。1942年底到1943年初,22個德國陸戰師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被全殲,同時,英國將領蒙哥馬利在阿拉曼戰役中也取得勝利。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共同打擊下,曾經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國,面臨覆滅的命運。同盟國軍隊很快在各個戰場轉入全面反攻,德軍則節節敗退。

1945年4月28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希特勒宣佈鄧尼茨海軍元帥為元首繼承人,宣傳部長戈培爾為總理繼承人,黨務部長鮑曼為黨務繼承人,並下令逮捕不忠的帝國元帥戈林和蓋世太保首領希姆萊,之前他還槍斃了企圖叛逃的衛隊長,愛娃·布勞恩的親戚菲格萊因。4月30日15時30分,希特勒與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之後希特勒用一支7.62毫米手槍自殺,而愛娃·布勞恩則服氰化鉀自盡。1945年5月8日夜,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德國戰敗。不久盟軍在總理府的廢墟中找到了希特勒尚未完全焚毀的屍體。
2006-12-17 6:11 am
納粹主義或國家社會主義指1933年至1945年間統治德國的獨裁政治,即「第三帝國」。儘管納粹通常聲明支持極權民族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形式(與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相反),但納粹主義通常與法西斯主義有關聯。

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國家社會德國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縮寫為NSDAP)這一政黨的領袖。這一時期的德國也稱為納粹德國。納粹主義也稱為國家社會主義(德語Nationalsozialismus,縮寫為Nazi,「納粹」即為其譯音)。納粹主義的信徒稱為納粹。當代德國已取締納粹主義,儘管有少量的殘餘份子仍在德國和其他國家活動,即新納粹。一些歷史修正主義者仍然散佈否認和淡化大屠殺及其他納粹行徑的宣傳,並努力美化納粹政權的政策和行為。


第三帝國


1933年,在壟斷資本集團和軍界支持下,納粹黨發展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黨。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通過「國會縱火案」與「長刀之夜」等事件,他逐漸打擊及削弱異己黨派與黨內反對派,鞏固自身勢力。1934年8月1日,總統保羅·馮·興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作為元首和總理,他成為國家政權的單獨執掌者,即獨裁者,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納粹化。在執政期間,希特勒廢止魏瑪共和國,將德國改稱為納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締其他一切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共產黨人、進步人士和猶太人,宣佈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為一體,開始了他的獨裁之路。

在第三帝國初期階段,他的某些經濟措施一度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陰影,也因此獲得低下層民眾的支持。希特勒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排與麵包」,而且他的承諾在第三帝國初期(1933年-1938年)實現了,從而使更多人擁護希特勒。所以戰後有人這樣評價他:「元首在1938年之前是偉人,1938-1940年之間是暴君,1940之後則是個徹底的瘋子。」這句話不無道理。


二戰


在政治體制上,希特勒領導下的第三帝國相對魏瑪共和國時期是傾向於極端民族保守主義的。1936年,德國與東條英機領導的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墨索里尼領導的義大利加入了這個協定,從而形成了德、日、意三大軸心國,這直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對外進行侵略戰爭的同時,在國內希特勒實行法西斯式的一黨恐怖專政,仇視且排斥其它非納粹政黨和思想,包括共產主義。他建立的第一個集中營即為關押共產黨之用。他還鼓吹民族優越,仇視其它民族。他在國內建立衝鋒隊、黨衛軍、蓋世太保等獨立於德國國防軍之外的納粹軍事組織,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德國以及其佔領國領土上大量建造集中營,猶太人以及其他人種的遭到了空前的大屠殺。根據粗略估計,期間總共有約600萬猶太人因為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屠殺。

在戰爭方面,希特勒在軍事上摒棄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模式,創立了並且實踐了閃電戰、空軍支援等新型戰爭模式,改變了傳統戰爭的形式。

1936年3月,在他的指揮下德軍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7月,德軍伙同義大利軍隊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扶持佛郎哥取得政權。1938年3月12日,第三帝國吞併奧地利;9月,英國、法國、德國與義大利在德國慕尼黑簽定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領土蘇台德區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1939年3月15日,德國撕毀《慕尼黑協定》,進軍並侵佔捷克斯洛伐克。為避免蘇聯捲入戰爭,導致德國兩線作戰,希特勒邀請史達林會晤,並於同年8月23日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9月,納粹德國採取「閃電戰」戰術,迅速侵佔波蘭,從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春,希特勒指揮德軍僅用6周時間打敗英法聯軍,佔領丹麥和挪威。5月開始進攻法國,並相繼攻下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6月4日,英軍被迫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6月14日,巴黎淪陷,6月22日,法國與德國簽訂了德法停戰協定,法國投降。由希特勒制定的旨在摧毀英國的「海獅行動」於同年9月展開,德國空軍不分晝夜地對英國境內包括倫敦、考文垂在內的各大城市進行轟炸。但是在首相邱吉爾的率領下,英國成功抵制住了德國的空襲威脅。

1941年6月22日,300萬德軍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越過蘇德邊界進軍蘇聯,發動了規模空前的蘇德戰爭。希特勒曾妄圖在6-8周內打敗蘇聯。戰爭開始時,德軍連連獲勝,並迅速深入蘇聯內部。然而1941年底的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希特勒的閃擊戰術。同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希特勒向美國宣戰。1942年底到1943年初,22個德國陸戰師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被全殲,同時,英國將領蒙哥馬利在阿拉曼戰役中也取得勝利。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共同打擊下,曾經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國,面臨覆滅的命運。同盟國軍隊很快在各個戰場轉入全面反攻,德軍則節節敗退。

1945年4月28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希特勒宣佈鄧尼茨海軍元帥為元首繼承人,宣傳部長戈培爾為總理繼承人,黨務部長鮑曼為黨務繼承人,並下令逮捕不忠的帝國元帥戈林和蓋世太保首領希姆萊,之前他還槍斃了企圖叛逃的衛隊長,愛娃·布勞恩的親戚菲格萊因。4月30日15時30分,希特勒與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之後希特勒用一支7.62毫米手槍自殺,而愛娃·布勞恩則服氰化鉀自盡。1945年5月8日夜,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德國戰敗。不久盟軍在總理府的廢墟中找到了希特勒尚未完全焚毀的屍體。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8 15:46: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6000051KK047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