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若望保祿二世...

2006-12-16 7:18 pm
我想問........關於若望保祿二世...
1.佢與天主既關係
2.佢既德行與天主既關係
(跟現代社會/人/事有甚麼關連?從日常生活中舉例說明)

**請講埋你係邊度搵既

20點奉上唔該

回答 (2)

2006-12-16 7:26 pm
✔ 最佳答案
懷念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陳日君主教

教宗最後一句被人聽懂的話是:「我知道青年們會來陪我,他們來了,請代我謝謝他們。」這幾天在伯多祿廣場不捨得離開在那窗後垂死的教宗的,多是青年們。

人們都奇怪為甚麼青年們這麼嚮往這位年老多病,已不能行路,已口齒不伶,甚至咀邊流口水的教宗。幾百萬青年回應他的號召,從世界各地,在極辛苦的條件下參加歷屆的普世青年節,是為了甚麼?我想當日伯多祿回答耶穌的那句話,在這裡很合用:「主,唯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

青年們被這老人家吸引,因為從他口中可以聽到永生的話,真理的話,我們以為在這位教宗身上我們最該敬佩的是「真理的護衛者」。

教會的基本使命是為真理作證,但在這思想混亂,錯諺屢被包裝成真理的時代,教會的這使命更為迫切,若望保祿不怕反潮流而行,撥開了烏雲,使真理的光輝照耀我們。

他抓著2000禧年的機會,帶我們重溫並加深信仰的道理,尤其是帶我們再瞻仰基督、人類救主的面貌。

他勇敢地宣講生命的福音,強調婚姻的神聖,家庭的重要,他維護每一個人的生命,從母胎受孕直到自然的死亡。他指墮胎是謀殺,他反對安樂死,但也聲明不必用非常的方法勉強延長生命,他以自己的榜樣證實了他的訓誨,也給我們示範了怎樣面對病苦,怎麼接受死亡。

教廷發言人對教宗病況的報告幫助我們一步一步準備了心靈接受這不可避免的事實:若望保祿二世終於離我們而去,回歸天父家裡了。

這消息絕不意外,也不使我們太憂傷,「義人的靈魂在天主手裡,他們處於安寧中,充滿著永生的希望」,他的平安感染了我們。

在這時刻我的感受,也是希望信友們同我分享的,是深深的感謝、讚頌上主。祂在這位從波蘭來的教宗身上行了大事。天主給了他一顆心,闊如海邊沙灘。他愛了整個人類,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尤其眷愛幼小,弱勢者,他不怕強權,維護正義,提倡仁愛,沒有一天他不大聲疾呼,勸動武者放下屠刀,擁抱和平。

他走遍了全球,去探望他的子民。他的一個遺憾應該是還未能踏足中華大地,連爭取來港也沒有成功。

聖父在天之靈,請你祝福你在中國的羊群,願你病床上的痛苦完成你每天所祈求的,讓中國人民都認識基督,皈依天父。

二○○五年四月三日


--------------------------------------------------------------------------------
虔誠追悼我們敬愛的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安排如下:

(一)在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繼續有二十 四小時明供聖體,特別為教宗安息主懷祈禱。

(二)請各堂區在本主日彌撒的信友禱文及感恩 經中,為教宗安息祈禱。

(三)四月四日(星期一)晚上八時正,在聖母 無原罪主教座堂舉行追思彌撒,由陳日君 主教主持。

(四)教區將於教宗下葬前一晚,晚上八時正在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舉行大禮安所彌撒, 由陳日君主教主禮。

(五)各堂區在本週內,自行選擇日期為教宗舉 行彌撒。

(六)敬辭花圈,如蒙捐獻,全數為南亞海嘯災 民之用。

(直接銀行存款:華比銀行戶口649-578363-615

恆生銀行戶口773-027057-001

匯豐銀行戶口502-476914-001)


天主教香港教區陳志明副主教啟

二○○五年四月三日


--------------------------------------------------------------------------------
若望保祿二世安息主懷
(綜合辛力社.天美社.梵蒂岡電台.本報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四月二日晚上九時三十七分在梵蒂岡宗座大樓安息主懷,這位在任二十六年多、任期第三長宗座職的教宗,享年八十四歲。

在梵蒂岡,教廷副國務卿桑德里總主教(Leonardo Sandri)四月二日晚上十時向聚集梵蒂岡廣場、超過六萬名為教宗祈禱的信徒說:「今晚九時三十七分(編按:香港時間四月三日凌晨三時三十七分),我們的教宗返回天鄉了。」

自教宗病重的消息傳出後,數以千計信眾走到聖伯多祿廣場,為教宗祈禱,桑德里總主教公布消息前,信眾剛替教宗念畢瑰玫經。

廣場上的信眾得悉教宗離世後,不少人都流下淚來,亦有人跪下來為教宗安息祈禱。

再過幾分鐘後,聖伯多祿大殿響起鐘聲,向本身是羅馬主教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致哀。教廷發言人納瓦羅博士亦向傳媒發電子郵件,公布教宗離世的消息。

隨著教宗離世,教會內的樞機會前往梵蒂岡出席選舉教宗會議,其中一百一十七名年齡在八十歲以下的樞機,會為天主教會選出下任教宗。

教宗今年二月一日因感冒入院,二十四日第二度入院而要接受切開氣管手術,至三月十三日返回梵蒂岡度聖週,但到了三月三十一日,教宗的健康發生重大變化,由於輸尿管發炎,導致一時休克,造成心臟循環衰微現象。自此教宗的健康未有好轉,但他仍未完全陷入昏迷,他在疾病中仍答謝聖伯多祿廣場上的青年為他祈禱。

自教宗病危的消息傳出後,全球多處地方的天主教徒,都為教宗的健康祈禱。香港方面,教區亦於四月二日中午開始,於堅道主教座堂開始二十四小時明供聖體,為教宗祈禱。


教宗生平

一九七八年十月獲選為教宗的若望保祿二世,原名卡羅爾.華迪卡(Karol J. Wojtyla),一九二○年五月十八日誕生於距離波蘭克拉科夫(Krakow)的小城華杜懷斯(Wadowice)。父母育有兩名兒子,他是次子。他九歲時喪母,當醫生的兄長在他十三歲時去世,他廿一歲時父親又撒手塵寰。

華迪卡九歲初領聖體,高中畢業後,一九三八年他考上大學,一年後納粹德軍佔領波蘭,大學被逼關閉。停學期間他在石礦場和化工廠工作。一九四二年華迪卡回應司鐸聖召,進入克拉科夫的地下修院接受培育。

二次大戰後,他在重開的克拉科夫大修院繼續求學,並考進神學院,四六年領受鐸職。其後他獲送到羅馬天神大學進修,四八年考取神學博士學位。

四八年華迪卡重返波蘭,在克拉科夫的堂區當副本堂,兼理大學牧民工作,五一年他再攻讀神哲學,取得教授資格,開始任教倫理神學等。

一九五八年華迪卡獲當時的教宗庇護十二世任命為克拉科夫總教區輔理主教,六四年獲教宗保祿六世委任為該教區總主教,又參加了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

一九七八年當選教宗後,若望保祿二世出訪意大利以外的國家一○四次,是歷來最多海外牧民探訪的教宗(第二多的是保祿六世,海外牧民探訪九次),任內頒發的文獻包括十四份通諭,他的著作《跨越希望的門檻》和《禮物與奧蹟:晉鐸金禧紀念》廣更為大眾閱讀。

為教會信徒而言,若望保祿二世在他的宗座職務中,為牧養信徒、傳揚福音、促進人權與和世界和平,以至基督徒合一、宗教交談等,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和努力。

教宗牧職圖輯,見第四版


--------------------------------------------------------------------------------
為教宗通功祈禱
天主聖父,你藉聖子基督救贖我們,又以聖神指導我們。感謝你揀選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作我們的首牧;他曾忠誠地履行職務,給我們立下愛主愛人的榜樣。現在求你接納他進入天上的家鄉,得享安息。求你也幫助我們效法教宗不怕艱難,善盡己職,並能寬恕仇人、關懷弱小、伸張正義、維護和平,以期待天國圓滿的來臨。

天主,求你使世人,因教宗的榜樣,而更認識你的美善,以及愛人如己。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2006-12-16 7:23 pm
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主耶穌基督,賜與你們!」﹝弗1:2﹞



正值你準備出版那些在一九八七年九月廿一至廿六日,於Castelgandolfo舉行的研習周曾發表過的論文,我想藉此機會向你及所有推動那次重要機緣的人士表達謝意。深信這些論文的出版將保證那次努力的果實更形豐碩。

紀念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三百周年之際,給教廷是次適當的時機去贊助這個探討神學、哲學及自然科學多邊關係的研習週。備受尊崇的牛頓爵士,曾將自己生命大部份時間、精力投身於這些課題,其中的思索散見於他的主要作品,其實再次回應了這位天才科學家曾探索過的問題。你準備出版它們,給我是次機會去多謝你們為如此重要的課題所付出的心力。你們會議的主題:「我們對天主及自然界的知識:物理,哲學及神學」,為現代世界確實具有關鍵性,正因為如此重要,我想在自然科學、哲學、教會與一般人文社會中的神學的互動關係上附和幾句。

教會與學術部門作為人類文明及世界文明及世界文化兩個不同但主要的機構,是彼此互動著。在天主面前,雙方對人類狀況承擔著巨大的責任,因為在歷史上兩者曾經,亦會繼續對人類思潮、價值發展及活動,產生主要的影響。彼此的歷史可追溯到千年以前:有學術素養的團體與文化的肇始,城市、圖書館及學校同期出現,而教會的歷史源頭卻紮根於古以色列。多個世紀以來,雙方雖時有互相支持,卻不時出現了無謂的衝突,成為了歷史的瘡疤。在你們是次會議中,彼此再度相遇攜手,多麼美妙。正值我們邁向千禧年的結束,兩者竟一齊推動了對這個朝夕接觸,卻塑造及挑戰我們的世界作出一系列的反省。

我們的世界看來如此分割,眾多生靈在敵意,疏離中度日。富國與貧國對立日益加劇,南北半球的懸殊越發難以忍受,不少國家陷入種族敵對或宗教衝突中,歷史的仇恨更沒有消滅的跡象。就算學術團體,真理與價值的處理仍分道揚鑣,以至科學,人文及宗教的文化間隔行如隔山。這樣,縱然彼此對話不是沒有可能,但卻是舉步維艱。

然而,我們目睹了不少團體,對異於自身文化、背境、能力、視野的其他社群,正逐漸發展出一種開放及具有批判性的態度。更常見是,不少人一方面尋求知性上的融和與合作,亦在求同存異下去發掘共通的價值及經驗。這份開放及積極的交流是國際性科學團隊的高貴特質,建基於共同的興趣、目標及成果,其中少不了一份深湛的意識,即一己的洞察及成就往往對別人的進步及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其實,這種互動在教會內的團體之間,或在教會與科際團體之間較隱晦地進行著。其中的動力在本質上顯示了一種反對劃一化,卻珍惜彼此差異的團結合一。這樣的團體源自於相互的了解,對某種意義的認同,因而引申出共同的參與。表面上看來性質迴異的兩群人,因著發掘共同的目標而走在一起,並由此達致更廣泛的了解,跟著就投入共同關心的課題。

教會的歷史從未有過像現在的境況,即所有的基督徒走向合一;藉著共同的研究、祈禱及分享、滿全了「願他們合而為一」的呼召﹝若17:20﹞。教會正努力擺脫一切反閃族主義的荼毒,並強調教會來自並受恩於猶太主義。藉著反省、祈禱、教會向一切偉大的宗教開放,體認出彼此都是擇善固執,並完全依賴於上主。

在教會內部,「世界教會」的意識正逐漸增長;事實上,上次大公會議是一活生生的例證;那時,會議不再由歐洲甚至西方的主教所壟斷,而是每大洲的本土主教首次為整個教會負責任。無論在內容上或向一總善心人士對話的嘗試中,大公會議的文件及訓導當局都具體反映了這種嶄新的世界意識。本世紀以來,人類見證了在教會內各種方式走向修和及合一,充滿活力及朝氣。

對這樣的發展無須詫異。基督徒團體在這方向上如此著墨,正是將其內的基督更實質地活現出來:「天主在基督內使世界與自己和好」﹝格後5:19﹞。我們都是被召叫去延續人類相互間、人與天主間的修和。教會的本質正是將自己委身於這大同的境界。

回到宗教與科學的關係上,一股動力正朝向新而更多面化的交流,雖然仍屬起步階段,未見穩固。兩者已開始了比從前更深入的對話,並對雙方各自的觀點視野持著更開放的態度;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學養、優長及限制、特別在共同基礎領域上的探索亦邁出了第一步。由此,雙方發掘出共同關心的課題,關乎著人類的福祉。這種具有批判態度及開放性的探索、交流不但要繼續,更應深化其內涵,擴闊其領域,因而不斷地進步成長。

繼往開來,宗教與科學對文明及世界發展的衝擊是不能低估的,兩者所能彼此賦予的又是何等豐盛。當然,萬物及人類在基督內合而為一的遠景一直是教會生活及見證的焦點,因為基督正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掙扎、痛苦、喜樂及探索中不斷臨在及參與。這份遠景不其然使其他人士對存在的種種亦肅然起敬,並懷著一份希望,相信宇宙萬物中的美善及生命雖然看來脆弱無常,但其實能超越解體或死亡,朝向著最後圓滿的實現。還有,隨著對創造,人類作為受造物、認知者及管理人的理解受到欣賞,新的價值於是湧現,這遠景亦同時給這些價值一份有力的支持。

明顯地,科學的訓練賦予我們一方面去了解及欣賞宇宙作為一整體,另一方面驚詫於組成有生命或無生命成份的內在相關過程及結構是何等豐富多樣,這知識加深了我們的自我了解,明白到人類在受造中的卑微卻獨特的角色。科技使我們在交通往來、通訊、建築、醫療及探索上到達了前人不能想像的地步。正如我們明白到,這些知識及力量能用之於大力改善人類的生活,但亦能被妄用來毀滅生命,以至破壞全球的環境生態。

耶穌基督是宇宙之主,在這信仰的基礎上我們覺知到創造的一體性,相應著人類團體走向合一的努力;這信念似乎在現代科學向我們所揭示的得到反映,甚至加強了。當我們看到科學研究所所帶來的驚人發展時,亦發覺到一股統合了創造的現實,另一方面卻產生更多元的結構及組織,建構著我們物理與生物的、心理與社會的世界。

現代物理學提供了有趣的例證。一直以來期望統合四種力場──即重力、電磁力、強核力及弱核力的嘗試不斷有進展。聯同在次原子及宇宙論領域上的發現,這份統合的努力光照了我們對宇宙起源,並且後來引導著進化法則及常數的了解。對基本粒子及它們在基本力場中以低度或中度能量互動的情況,物理學家已掌握到仔細的資料,雖然未算全面,仍有待進一步的整合。目前在統合電磁力及弱核力上,他們已提出了令人接受的理論;至於由此,更上一層樓去統合強核力的大統一場論,雖距離尚遠,但卻相當有希望。在此方向上繼續發展,已有幾個仔細方案朝著最後的階段邁進,即超統一場論,使包括了重力的四種基本力場得到統合。在現代如此追求分工及專門化的世界,物理學是一明顯的例子,竟然出現一股動力使萬事萬物匯聚於同一點上,這事實對我們不是很重要嗎?

在生命科學上亦有類似的現象。一直以來分子生物學家都探索著生命質料的結構,作用及複製過程,發現到地球上任何有生命的組合都由一些相同的成份所形成,它們建構了基因及由基因密碼形成的蛋白質。這是自然界本源一體的另一明證。

當我們鼓勵教會與科際團體彼此開放時,並不意味著將神學與科學的訓練統合起來,像科際領域間或神學自身範疇內所進行那樣。只要對話及共同的探索繼續,那麼邁向彼此的了解及發掘共同關心的課題,以作為進一步的研究及討論的基礎,將會日有所長。正如我們所強調過的,重要是對話是繼續下去,且日益加深及擴闊。在過程中,我們要克服一切會導致單方面化約主義﹝reductionism﹞、恐懼、自我強加而孤立的退化傾向。最具關鍵性是彼此要不斷豐潤及砥礪對方,好使自身更圓滿,因而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何所是,及何去何從。


收錄日期: 2021-04-23 19:29: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6000051KK0110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