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冇bra, d女仔戴乜野架?

2006-12-16 7:15 pm
古時冇bra, d女仔戴乜野架?

回答 (7)

2006-12-16 10:57 pm
✔ 最佳答案
古代中國看到最早有關內衣的印象中是楊貴妃,因為據說她和安祿山私通,胸部被安祿山抓傷,就做了一件叫柯子(不確定是不是這個柯字)的東西遮住胸部,後來演變成個式各樣的肚兜,名稱也有抹胸,肚兜等稱呼。

而肚兜雖然是穿在裡面,只有自己和丈夫看的到,但是還是有規矩的,像是大紅色不是隨隨便便可以穿的,肚兜裡面通常都會有口袋,一方面是裝一些小私房,還有就是女性生理用品。

有一本武則天的傳記裡面有提到;武則天和千金公主聊天,千金公主羨慕武則天身材完全沒變形,不像她要用楚國的索約或是胡人的束腰。

像是鐵達尼號裡蘿絲穿的內衣,正是當時的潮流,那時西方流行女性要豐胸細腰,所以每個女生都會穿上緊束腰部的內衣,而這種內衣通常都要旁人幫她穿上,因為腰要束的很緊,自己無法使力。

因一般中國傳統內衣無法有效的托住胸部,久之胸部容易下垂,現今幾乎都是穿西式內衣,而傳統中式內衣也賦予了她新的生命,可以看到原本只是穿在裡面的內衣,成為一個流行服飾,可以用來搭配各種服飾。

下面是上網找到的一篇關於中國傳統內衣的演變

我國內衣發展史:從“褻衣”到“肚兜”

我國內衣發展史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庄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

  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后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稱彩繡),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制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后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后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唐代:訶子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証“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繡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歡襟

  “合歡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后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馬甲

  “小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也施數粒扣,穿時將胸腰裹緊。”小馬甲”進一步發展並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點便成了現在的胸罩。面料以棉、絲為主。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200405/24/F2004052409173700000.jpg
2006-12-16 8:20 pm
今日報章頭條摘要(明報)
愛滋病毒在本港快速蔓延,衛生署發現合共兩個男同性戀者集體感染群組,有
46人感染,事件成多份報章頭條。

更多相關焦點新聞
桑拿網上尋伴 性交兼食丸仔 (明報) 12月 15日 星期五 05:05AM
男同志怕尷尬 每拒用安全套 (明報) 12月 15日 星期五 05:05AM
愛滋前所未有高速傳播 中招男同志倍數增長 附圖 (明報) 12月 15日 星期五
05:05AM
「殭屍效應」令港愛滋患者飆升 附圖 (星島) 12月 15日 星期五 03:30AM
港發現兩個愛滋病毒感染群組 (星島) 12月 14日 星期四 01:02PM
46男子互傳愛滋病毒 (明報) 12月 14日 星期四 01:00PM
46男同戀者互傳愛滋病毒 (明報) 12月 14日 星期四 12:45AM
兩愛滋病毒感染群組不斷蔓延 (星島) 12月 14日 星期四 12:40AM
學生穿「安全套」宣傳安全性行為 (明報) 12月 02日 星期六 05:05AM
預防男男愛滋撥款接受申請 (星島) 12月 01日 星期五 06:06PM
生署促各界關注愛滋病 (星島) 12月 01日 星期五 04:58PM
愛滋新個案因不安全性行為 (明報) 12月 01日 星期五 03:35PM
不正確使用安全套 43%嫖客染病高危 (明報) 12月 01日 星期五 05:05AM
港男北上嫖妓易染愛滋 附圖 (星島) 12月 01日 星期五 03:30AM
《殘疾歧視條例》保護愛滋病患者不受歧視 (星島) 11月 30
2006-12-16 8:19 pm
耶子學/肚兜
2006-12-16 7:26 pm
發問者評價:
檢舉


「肚兜」是一種貼身的內衣,為近似菱形的布片,穿時以細帶繫於頸間與腰際,包圍著胸部和腹部,具有保溫護腑的功能。
關於肚兜的名稱,歷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又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訶子、衵服等別名。肚兜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穿著?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八一八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裡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繫至背後,稱之為「縛胸」。

明代之後,婦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習慣,當時叫「兜子」,俗稱抹胸。是用交料兩塊,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兩種款式,一種是短小貼身的,縛於胸腹之間,俗稱「肚兜」。另一種是束於腰腹之間的,稱為「抹胸肚」。「清稗類鈔」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寒內侵者,俗稱兜肚。男女皆有之』。

小孩使用
昔時臺灣,肚兜不僅大人穿,小孩子也穿。客家話中稱之為「肚褡」或「肚圍」。小孩在滿月,作四月或週歲生日時,通常由外婆家製好送來,以為外孫的贈禮。小孩穿肚兜可避免腹部受涼,保持腸胃健康,鄉村的孩童穿上肚兜,大都不再穿褲子,不僅活動方便,也可自由小便,省去換除褲子的麻煩。
婚俗
肚兜在婚禮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時,新娘肚兜內藏滿各種寶貝,每一種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內有曆書一本,桔餅兩個,冰糖一包,小鏡一面,洋銀一圓,及銅、銀各一個。曆書是取押煞之意,桔餅則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鏡代表光明,銅取同心,洋銀即團圓之意。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並與新郎共食桔餅和冰糖。
材質
由於肚兜是婦女每天穿著的內衣,時常需要換洗,除了考慮材質、款式的舒適性,同時必須做得牢固,在織繡工藝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脫落。以目前保存的實物來看,肚兜的布料以絲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顏色大多一致,顏色有白、紅、粉紅、藍、淺藍、淺綠、淺黃、黑等。基本上,肚兜的材質、用色與穿者的年齡、身份地位、經濟能力和地方習俗文化也有著緊密的關聯。一如喜事喜用紅彩。老人崇尚樸素,故多採用黑色。年輕人或中年婦女挑選各種不同顏色。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藍為基調,繡花簡雅素淨;家境富裕者材料多採用貴重的綢緞絹絲,其上更是盤金鑲銀、描龍繡鳳,紋樣顯得斑斕飽滿,華麗無比。
造型
肚兜的造型,各地不同,基本風格近似一個展開的摺扇形(或近似菱形)。其做法是,先決定兜圍、斜襟、腰角、口袋的尺寸,以墨筆將設計圖樣直接繪在布上。裁成的菱形布片長寬約三十公分,下端成圓弧型,將頸圍的銳角剪去,再於兩個尖端裝上一對花釦,以便鉤穿金銀鍊條,或固定布帶子,用以繫在頸子上。左右兩角則用細布帶固定,並繫於腰間。肚兜上附有大小口袋,口袋有單層和雙層,有些口袋上還有袋蓋。肚兜的口袋是給小孩裝糖果、玩物、小銅板,大人則放置鑰匙、貴重錢財或小物件。
臺灣肚兜因地域的不同,在形狀與圖紋上仍有區別。新竹地區的肚兜,下端稍窄,呈圓弧形;蘭陽地區肚兜下端較寬,底部呈平直,左右兩側則縮成帶狀。桃園、苗栗客家的肚兜造型,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不同的是,其肚兜構圖講究飽滿、花紋斑斕多為滿繡。

除了上述常用的造型外,在現存的實物標本中,也可見到兩種形制特殊的肚兜。其一是在原有的褶扇形(或菱形)布片下方,加上一方形護腹片,此種形式較常見於中部地區及北部客家庄。另有一種所謂的「下兜」,造形似抱肚荷包,可穿於內衫與外衣之間,用於存放金錢,如今天常見的腰包之類。

2006-12-16 11:28:08 補充:
no 發問者評價:檢舉 sorry
2006-12-16 7:23 pm
肚兜!紀錄片中千年女古屍身上的衣物。
參考: 女性古代圖畫及紀錄片
2006-12-16 7:17 pm
冇戴野架......
參考: I think
2006-12-16 7:17 pm
肚兜囉...

2006-12-16 11:18:54 補充:
「肚兜」是一種貼身的內衣,為近似菱形的布片,穿時以細帶繫於頸間與腰際,包圍著胸部和腹部,具有保溫護腑的功能。 關於肚兜的名稱,歷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又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訶子、衵服等別名。肚兜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穿著?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八一八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裡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繫至背後,稱之為「縛胸」。

2006-12-16 11:19:38 補充:
小孩使用昔時臺灣,肚兜不僅大人穿,小孩子也穿。客家話中稱之為「肚褡」或「肚圍」。小孩在滿月,作四月或週歲生日時,通常由外婆家製好送來,以為外孫的贈禮。小孩穿肚兜可避免腹部受涼,保持腸胃健康,鄉村的孩童穿上肚兜,大都不再穿褲子,不僅活動方便,也可自由小便,省去換除褲子的麻煩。

2006-12-16 11:19:50 補充:
婚俗肚兜在婚禮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時,新娘肚兜內藏滿各種寶貝,每一種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內有曆書一本,桔餅兩個,冰糖一包,小鏡一面,洋銀一圓,及銅、銀各一個。曆書是取押煞之意,桔餅則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鏡代表光明,銅取同心,洋銀即團圓之意。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並與新郎共食桔餅和冰糖。

收錄日期: 2021-04-25 19:21: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6000051KK010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