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係駢文同銘文呀?

2006-12-16 4:59 am
咩係駢文同銘文呀?可唔可以詳細少少解釋一下由來呀?

回答 (2)

2006-12-16 7:44 am
✔ 最佳答案
【駢文】又稱駢儷文、駢儷四六。要求詞句整齊對偶的文體,重視聲韻的和諧和詞藻的華麗,盛行於六朝。
形成的原因:
一、中國文字是單音獨體,特別適用於對偶的句式,以對偶為尚的駢文遂得以發展。
二、文學漸受到重視,文人將漢字優美的特點,例如是文字的對稱、音節的和諧表現出來。
三、聲律家沈約提出了《四聲譜》,即平、上、去、入四聲之說,令詩文的韻律平仄日漸嚴格。
四、南朝君主獎勵文學,招集士人,士人為迎合君主,所寫的大多是宮廷或士族的生活,文辭堆砌鋪張。
魏晉南北朝文學
(西元190—589年)

第一節:南北朝的駢文
  在帝王和貴族左右著文壇的南北朝時代,作家們大多數都生活在帝王、貴族的周圍,他們的生活、思想、藝術趣味都受到很大的束縛。?了用華麗纖巧的形式來掩飾空虛貧乏的內容,駢文這種特別注意形式美的文體,便受到當時文人們普遍的歡迎,大大地繁榮起來了。
  駢文的形式技巧也比魏晉時代更加精密了。在句法上,不僅講求對偶,而且把偶句分類歸納?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等類型,加以探討研究。句的字數也漸漸趨向駢四儷六,《文心雕龍·章句篇》說:“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變也。”在聲律上,駢文雖然不象詩歌那樣有“八病”的限制,但也要求平仄配合,“轆轤交往”。其他如用典、比喻、誇飾、物色等等的技巧,《文心雕龍》也各有專篇討論。
  由於文學的發展,特別是文學形式技巧的發展,南北朝作家們開始探索文學和非文學的區別。他們最初是把經、史、諸子劃在文學範圍之外,又區分文學範圍以內的作品?“有韻”的“文”和“無韻”的“筆”兩類。後來梁元帝蕭繹認?只有“綺彀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的作品,才可以稱之?“文”,至於“退則非謂成篇,進則不雲取義”的章表、書記等類的實用駢散文字,則只能稱之?“筆”(見蕭繹《金樓子·立言篇》)。這就表現出重文輕筆的傾向。他這種理論雖然對文學界限的劃分作了積極的嘗試,並對文學技巧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但他所強調的文學獨立性,實質上和他哥哥蕭綱講的“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的觀點是互?表裏的,這就鼓勵作家走上忽視文學思想內容的形式主義歧途。同時,他過分地強調形式,重文輕筆,也使原來較多地採用散文形式的各種筆體文章,都紛紛改用“綺彀紛披,宮徵靡曼”的駢體形式,這也促成了駢文更加畸形繁榮的局面。起源於兩漢辭賦的駢文,到了南北朝,在形式上和駢賦的關係也就更?密切了。
  駢文注重形式美,當然並不等於形式主義。但是,形式主義的作家特別喜歡駢文,形式主義文風的流行促成了駢文的畸形繁榮,而駢文的畸形繁榮又進一步造成形式主義文風的泛濫,卻是非常明顯的事實。
  南北朝時代,除?生了大量的形式主義的駢賦和駢文之外,還有少數作家在不同程度上擺脫宮庭貴族生活的限制和浮豔文風的影響,寫出了一些內容比較充實深刻,具有獨創風格的駢賦和駢文。
  鮑照的《蕪城賦》,是他憑吊廣陵(今江蘇揚州)的作品。廣陵在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孝武帝大明三年,曾經兩次遭受戰禍,後一次災禍是竟陵王劉誕割據叛亂所引起的。鮑照在賦裏借用了西漢時代曾在廣陵建都的吳王劉濞叛亂失敗的故事,諷刺竟陵王叛亂所帶來的災禍。這篇賦描寫了劉濞稱雄的氣焰和悲慘的結局,對比了廣陵昔盛今衰的面貌。其中描繪亂後荒涼景象,尤?動人:
  澤葵依井,荒葛捐塗。壇羅虺蜮,階鬥麂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風嗥雨嘯,昏見晨趨。饑鷹厲吻,寒鴟嚇雛。伏武藏虎,浮血飧膚。崩榛塞路,崢嶸古馗。白楊早落,塞草前衰。棱棱霜氣,蔌蔌風威。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
  這的確是如姚鼐所說的“驅邁蒼涼之氣,驚心動魄之辭”。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寫自己“棧石星飯,結荷水宿,旅客貧辛,波路壯闊”的行役生活,寫九江、廬山一帶煙雲變幻、氣象萬千的景物,在縱橫排憂之中見奇麗峭拔之致,脫盡了一般駢文中常見的華靡、平庸、萎弱的作風。

- - - - - - - - - - -

【銘文】是古代常刻銘於碑版或器物,或以稱功德,或以申鑒戒。
【銘】的意思是鏤刻。
  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是了解青銅器內容的一把鑰匙。銘文初出現於商代後期,初時字數很少,僅有族徽的印記。到商代晚期,出現了長達數十字的銘文。西周以後,有的器物上鑄出數百字的長銘,內容早期多是記述作器者參與王室的祭祀、征戰等活動,受到王的恩賞,於是製作尊彝(青銅器的統稱)以紀榮寵,並祭祀先祖,誇示後人。後來的一些長篇銘文,有的屬於「書約劑」性質,即是諸侯國或貴族之間的盟約、契約,廣泛涉及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內容,為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信息。


  最近的一些重要發現,如保利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西周中晚期銅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503/html/images/word/word_03small_b.gif
,銘文中講到「天命禹敷土,隨(墜)山浚川」,是關於大禹治水的最早文字記載。2003年1月,陝西寶雞眉縣5位農民在挖土時發現西周青銅器窖藏,27件青銅器上都有銘文,具有重要斷代價值,其中的一件有372字長銘文,這些銅器銘文涉及從文王到厲王十一代周天子名號與史實,對檢驗夏商周斷代工程有重要的作用。
  東周以後,青銅器的製造由王室分散到列國,字體出現了多種變化。南方的吳(今江蘇省一部分)、越(今江蘇﹑浙江及山東的一部分)、楚(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等國家的文字,強化了裝飾性成分,出現了「鳥蟲篆」等美術字。

  商周青銅器銘文也稱金文,與同時期的甲骨文同為中國早期書法藝術的代表,在文字的筆畫、結體、行次、通篇的整體安排上建立了最早的規範,而不同的書風更表現了多種多樣的審美意趣。

參考: 酷愛駢儷文的*WAI*
2006-12-16 7:43 am
【銘文】
解釋 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如:由青銅器上的銘文,可以判斷它的時代。

此網址可看銘文圖片
http://www.yasue.cc/sin_chun_shu_fat.html


【駢文】
解釋 文體名。對散文而言,字句駢儷,注重聲色藻繪,盛行於六朝及初唐,為當時文章正格。見駢體文條。

駢文是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其句多四六對仗,故又稱四六文,或名曰四六、駢儷、駢體等,具駢文要點而有押韻者稱駢賦。該文體在文學史上評價不高主要因為後期華而不實,適於寫景而不適於說理。

駢文歷史
此文體生於秦漢,興盛於魏晉和六朝時期,沒落於宋,復興於清,李斯所做之諫逐客書已具駢文特色。
四六文名稱源於唐末李商隱的著作樊南四六甲乙集,之後始得名。

駢文特點
全篇文章均由對偶構成,除少數散句外,都可以分為上下聯,字數、詞性和結構幾乎完全相同。行文流暢。
對偶句由四字或六字組成。初期以四字、六字為主,偶爾摻雜有五字、七字。齊梁以後四六格式定型化,所以也稱四六文。
講究聲韻上的平仄。初期駢體文分韻駢文和無韻駢文,齊梁開始講究韻律,唐後愈發嚴格。
用詞注重藻飾和用典,後期用字生僻,內容虛幻,被認為華而不實。
參考: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13: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5000051KK035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