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天主教傳統中,有四個德行扮演著樞紐的角色,因此被稱為「樞德」,其他一切德行環繞著這四個樞德而組合在一起。四樞德就是智德(Prudence)、義德(Justice)、勇德(Fortitude,又稱為剛毅)和節德(Temperance)。
《智慧篇》8章7節這樣說:「你愛慕正義嗎?應知道:德行是智慧工作的效果,因為她教訓人節制、明智、公義和勇敢」 (智8:7)。這四個樞德,在別的名稱之下,在聖經許多章節中,備受讚揚。
其中,義德是倫理的德行,在於依循恆久和堅定的意願,給予天主和近人所應得到的。對天主,義德又稱為「虔敬的德行」(virtue of religion)。對人,義德使人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奠定在人際關係中的和諧,因而促進人類之間的平等和公益。有義德的人經常在聖經中被提及,他們思念正直習以為常,對待近人公正不偏。「不可袒護窮人,也不可重視有權勢的人,只依正義審判你的同胞」(肋19:15)。 「作主人的,要以正義公平對待奴僕,因為該知道,你們在天上也有一位主子」(哥4:1)。
而這個義德,在十誡中的第七誡:不可偷盜 (出20:15;申5:19;瑪19:18),亦有提及。
第七誡禁止不義地拿走或扣留他人的財物,以及造成他人財物上的任何損失。第七誡命令人,以正義和愛德管理地上的財物及勞苦的成果。第七誡為了公益,要求尊重財物的普遍的用途及私有權。基督徒的生活應努力使這世界的財物,導向天主及弟兄的友愛。
這一誡說明了:
一、財物的普遍用途及私有權
二、尊重人及其財物,尊重受造界的完整
三、教會的社會教導
四、經濟活動與社會正義
五、國際間的正義與連帶責任
六、對窮人的愛護
《天主教教理》對第七誡的撮要:
「不可偷盜」(出20:15; 申5:19)。「偷竊的,貪婪的……勒索人的,都不能繼承天國」(格前6:10)。
第七誡命令人在管理世間的財物及人類勞作的成果上,應實踐正義和愛德。
受造界的財富是為全人類用的。私有權不能廢止財產的普遍用途。
第七誡禁止偷竊。偷竊就是違反物主合理的意願,侵佔他的財產。
凡以不義的方法拿走或運用他人的財物,都是違反第七誡。違反正義,就要賠償。違反交換正義,需要償還偷竊的東西。
道德律禁止,一切把人當商品而奴役人性、買賣、交易人口的行為,無論其目的是商業的或獨裁政權的。
造物主對宇宙的礦物、植物、動物所給予人的統治權,不能脫離道德義務,連同對後代人類的義務在內。
動物是賜給人類管理的,應該友善地對待牠們。動物可供人在需要時合理的享用。
當基本人權或人的得救有需要時,教會對經濟社會事務可加以判斷,教會關心人現世的公益,是基於現世福祉應導向我們的最終目的,止於至善。
人是整個經濟社會生活的創作者、中心和目的。社會問題的關鍵在於,天主為眾人創造的財產,能夠按正義,並由於愛德的協助,實際到達眾人手裏。
工作的首要價值是在於人,人是主使者和目的。藉著工作人參與造物主的工程。人與基督結合完成的工作,能有救贖性。
真正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就是讓每人的潛能成長,以回應自己的聖召,這就是天主的召叫(參閱《百年通諭》29)。
對窮人的佈施是弟兄友愛的見証:亦是悅樂天主的正義之實踐。
在廣大人群中,有的受飢挨餓、有的流離失所,怎能不在他們身上認出拉匝祿──福音比喻中飢餓的乞丐(參閱路16:19-31)?怎能聽不到耶穌的話:「便是沒有對我做」(瑪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