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5/5c/Shuttlecock.png/120px-Shuttlecock.pn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羽毛球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7/74/Racket.jpg/250px-Racket.jpg
羽毛球拍
羽毛球是一項世界性的體育運動,現代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之一。
歷史
歷史記載上能找到的最早的羽毛球是毽子,中國人在公元前5世紀開始踢毽子,不過這是用腳的運動。而後,一種稱為Battledore and Shuttlecock,類似羽毛球的遊戲曾在歐亞兩地流行了近二千年。
19世紀中葉,印度出現了現代羽毛球運動的前身「Poona」,並傳至英國。1870年代,現代羽毛球在英國的Badminton莊園正式問世。第一部羽毛球運動的比賽規則於1877年在印度的Karachi地區制訂。所以羽毛球運動也有人稱為「Indian Game」。
1893年,英國羽毛球協會成立,重新修訂並統一了羽毛球比賽的規則。1934年,第一個世界性的羽毛球組織——國際羽毛球聯合會在英國成立。1981年與成立於1978年的世界羽毛球聯合會合併,成立了現今的國際羽毛球聯合會。從此羽毛球運動開始在世界各國普及,截至1996年6月,「國際羽聯」已有124個會員國或地區。
1992年,首次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比賽規則
現代羽毛球賽分為男子單打(Men's Singles)、女子單打(Women's Singles)、男子雙打(Men's Doubles)、女子雙打(Women's Doubles)及混合雙打(Mixd-Double),共5個單項。從2006年5月份的湯姆斯杯和尤伯杯比賽開始已經更改為每球得分的21分制,通常採用三局兩勝制,第二局完和第三局之間可以有5分鐘的休息時間。
接發球
發球時,雙方球員必須站在對角的發球區(Service Court),兩腳觸地,但不能踏及發球區的界線(Boundary)。發球時球拍必須先擊中球托部份,球要從低於發球員腰部的位置發出,而整個發球過程中,球拍拍頭應指向下方。
單打比賽中,當發球方(Service Side)的得分為偶數時,球員應站在右方發球區內準備發球或接發球。奇數時為左方發球區。
雙打比賽中,必須先在自己右方發球區(Right Court)發球。發球後第一拍,只有接發球(Return of Service)的球員才可以擊球,此後不限,直至其中一方犯規或球落地。
得分
發球後,比賽便算正式開始,雙方球員交替擊球,直至一方犯規或球落在其中一方的場區內。在21分制中採用每球直接得分的計算方法。 在得分的同時也相應獲得發球權,當連續得分的時候,球員在自己的兩個發球區內交替發球。
違例
在發球後至死球(Dead Bird)前的「比賽進行時」中,接發球隊員違例,則判發球方得分(Point)。
發球時擊球點高於胸部
擊出的球落在有效區域以外,沒有過網或穿過球網或在網下進入對方場區。
過網擊球,不在自己的場區內擊球,即球員的球拍和身體進入對方場區。
持球,將球擊出前,球在拍上有停滯,或有拖帶動作。
連擊(Dribble),同一球員連續擊球2次以上,或球過網前同隊球員連續擊球。
觸網,球員的球拍、身體或衣物觸網。
阻礙對方合法擊球,或以其它行為故意騷擾對方球員。
球接觸到場邊的物體牆壁或運動員的身體,或天花板。
戰術
單打打法有「壓後場底線」、「打四方球」、「快拉快吊」、「後場下壓」及「守中反攻」。
雙打打法有「快攻壓網」、「前場打點」、「後攻前封」和「抽壓底線」。
比賽場地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5/54/BadmintonCourt.png
標準的羽毛球場(Badminton Court)為長方形,長度13.4米,寬度6.1米,天花板的高度應大於6.1米。羽毛球場的網柱必須固定在地面上,有效高度為1.55米。球網頂部至地面的高度為1.524米。
場地線寬20毫米,須用白色或黃色的顏料畫出,併在球場的邊線(Sideline)及底線(Base Line)以外分別要留出1米和2米以上的安全空間。
羽毛球球網(Badminton Net)用深色纖維製成,網孔大小15~20毫米,球網長6.10米,寬0.76米。
比賽用具
羽毛球(Shuttlecock)由16根羽毛及球托組成。羽毛長62~70毫米,頂端圍成圓形。球托直徑25~28毫米,重量4.74~5.5克,底部為圓形。
羽毛球拍(Racket)的長度不得大於680毫米,拍面的長度應低於290毫米,寬度低於230毫米。
羽球小知識
羽毛球運動是一項對身體素質要求最高的運動項目之一。要達到高的競技水準,羽毛球運動員不僅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還需要優異的心理素質和堅強的意志品質。
正像Martin Knupp在1986年尤尼克斯羽毛球年鑒里所描述的那樣:
一個優秀的羽毛球運動員需要具備的是馬拉松選手的耐力、短跑運動員的速度、跳高運動員的彈跳能力、標槍擲手的臂力、鐵匠的腕力、畫家的機敏,劍士的反應、象棋手的注意力、極地研究員的堅強、將軍的深思熟慮、登山運動員的執著,還有藝術家的直覺與幻想。也正由於對一個人有這麼多要求,優秀的羽毛球運動員總是鳳毛麟角。
以下把1985年在Calgary中國選手韓健對陣丹麥選手Morten Frost的羽毛球大師賽決賽,和同年溫布爾登網球賽決賽,德國Boris Becker決戰Kevin Curren作一個比較。[1]:
網球:Becker – Curren
羽毛球:韓健 – Frost
結果
6:3, 6:7, 7:6, 6:4
14:18, 15:10, 15:8
比賽總時長
3 小時 18 分鐘
1 小時 16 分鐘
實際比賽時間
18 分鐘 (= 9 %)
37 分鐘 (= 48 %)
換球次數
299
146
觸球次數
1004
1972
每個換球的觸球次數
3.4
13.5
移動路程
約 3.2 公里
約 6.4 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羽毛球運動員在一半的時間里,跑了將近兩倍於網球運動員的移動路程,擊球次數也幾乎是網球運動員的兩倍。像Becker這類發球能力強的運動員,只需跑極短的距離便可得分,因此對身體的要求也相應地降低。
重要賽事
湯姆斯杯賽(Thomas Cup):世界男子羽毛球團體錦標賽,始於1948年。
尤伯杯賽,(又稱優霸杯)(Uber Cup):世界女子羽毛球團體錦標賽,始於1956年。
蘇迪曼杯賽(Sudirman Cup):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始於1989年。
世界羽毛球錦標賽(Individual World Championships):競賽項目為個人單項,始於1983年。
奧運會羽毛球賽: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會上,羽毛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現包括全部5個單項。
各項國際羽聯重要賽事的男女子單打冠軍可參考羽毛球大賽冠軍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