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是什麼?

2006-12-15 4:20 am
蒙太奇是什麼?

回答 (4)

2006-12-15 4:26 am
✔ 最佳答案
早在十九世紀末期的時候,電影大師們就開始使用蒙太奇——這個使電影產生了飛躍的手法。蒙太奇在電影創作中呈現了驚人的藝術效果並創造了感人的藝術力,在流動的畫面結構裏面,蒙太奇成了最有效的創作方法。

蒙太奇方法,就是把兩個或者多個元素合成一個具有全新內容的方法。著名的蒙太奇大師,蘇聯的電影理論家兼導演艾森斯坦曾經在其著作中提到:漢字中的“口”和“犬”組成“吠”,要知道,這就是蒙太奇——“口”和“犬”都是名詞,各自有獨立的含義,但是,當把它們組合到一起的時候便發生了質的變化,成了動詞。它們展現在銀幕上,“口”和“犬”的特寫鏡頭剪輯在一起,自然使觀眾悟到那是一隻叫著的狗,或是那有一隻狗在叫,並且如聞其聲。這種蒙太奇方法成了電影獨特的語言形式。電影中蒙太奇指的是鏡頭的分切與組合,或者是剪輯。下面是一個典型的蒙太奇創作試驗的著名例子,同樣是三個鏡頭,採取不同的剪輯方法,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1、一個人在笑。
2、手槍直指。
3、驚恐的臉。

如此的順序組接的鏡頭,給觀眾的是人物的怯懦和惶恐。

1、驚恐的臉。
2、手槍直指。
3、一個人在笑。

如此組合的鏡頭,則表現人物的勇敢。艾森斯坦對這個試驗曾經加以概括,他說:“通過剪輯把兩個不相干的問題並列起來,不是等於一個鏡頭加上另一個鏡頭——它導致了一種創造,而不是各個部分的合併。因為這種並列的結果和分開地看各個組成部分是有著質的不同。”(《電影藝術四講》)

蒙太奇思維是以人的視知覺和聽知覺形式為基礎的創造性思維。電影蒙太奇所建立起來的鏡頭之間分割與組合的關係,即不同元素之間分離與交叉的關係,最終所以能夠通過分析與綜合的知覺作用,必須依賴聯想的心理作用才能夠得以實現。

聯想可以同時引起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想像,這一重要的心理現象,正是架設在蒙太奇結構中前後鏡頭畫面之間,溝通畫面聯繫的心理橋樑。它通過引起回憶和啟迪想像,在影片放映過程中,誘導觀眾對蒙太奇結構實現從分析到綜合、從部分到整體的藝術思維。按照蒙太奇手法中不同鏡頭之間的關係,可以使觀眾產生不同的聯想,大致分為類似聯想、對比聯想、接近聯想三種聯想的方式。正是通過這三種聯想方式,蒙太奇用有限的鏡頭組合把觀眾帶進無限的電影世界。下面分別介紹這三種聯想方式。

一、類比聯想。由於在鏡頭或鏡頭組之間採用相似的手法或者表現相似的內容,觀眾會產生類似情景的聯想。比如《生死戀》中在大公假期接近尾聲的時候,也就是兩個人就要走進結婚禮堂的時候,通過兩個人的信件(這裏實際上還應用了聲音和畫面的混合蒙太奇:聲音是一個人在讀對方的來信,畫面卻是自己在奔跑。這裏不再展開),通過兩個人畫面上的奔跑,使觀眾聯想到兩個人就要見面,就要走出思念的漫漫苦痛,已經開始提前感受幸福。《末代皇帝》裏面,當慈禧對小溥儀說:“我立你為嗣皇帝,繼承大清的皇帝。你……就要成為天子了。”之後便停止了呼吸。就在這時,影片將兩個特寫鏡頭組接在一起,一個是小溥儀把手指放在嘴裏注視慈禧,另一個則是有一雙手把夜明珠塞入慈禧半張的嘴裏。這種鏡頭組合,把充滿著童真卻要踏上皇位的小溥儀和已經走進墳墓的慈禧連接在一起,正是象徵著小溥儀又將步入新的歷史輪回。此類蒙太奇手法通過簡單的鏡頭表現難以表達的深意。

二、對比聯想。其鏡頭或片斷之間在形式或者內容上呈對立狀態,從相反的角度表現同一主題,並且使主題給人留下更加深的印象。比如《黃土地》中,前一個鏡頭是夜間一隻男人的黑手揭開紅蓋頭,露出翠巧驚恐的臉,她懷著難以表達的恐懼無聲地向後退去,緊接著的鏡頭是以湛藍的天空為襯底的撞擊著的大鈸,延安的莊稼漢們跳躍著敲擊大鈸,鼓起嘴巴吹著嗩呐和騰躍著打著腰鼓的奔放歡騰場面,形成黑暗與光明、無聲與喧騰、壓抑與奔放、痛苦與歡樂的鮮明對比,令人思索封建與反封建的兩種文化、兩種制度、兩種命運的反差。

三、接近聯想。是通過同一、同時或相繼成立的條件反射將空間、時間相接近的鏡頭連貫起來,從而引人聯想並思忖其內涵。比如《鬼婆》裏面狂奔的少婦和隨狂風搖盪的蘆葦,在同一空間上使人想到放縱的欲望和急切的心情。同樣在《摩登時代》開始的鏡頭裏,先是羊群擁擠在一起走過,緊接著是一大群工人擁擠著走進工廠,形式接近、行為接近,給人一種想啞然失笑的感覺,同時又使人對那個造成“機械化”的社會變態的深深思索。卓別林自己評論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蒙太奇手法的應用,給電影注進生氣和活力,使平常的畫面組合成無窮的內涵,給觀眾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可以說電影中蒙太奇手法的應用,是電影歷史上的一場重大革命。
2006-12-15 4:26 am
蒙太奇(法文: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地拼貼剪輯手法
蒙太奇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相對於長鏡頭電影表達方法。即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即剪輯)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
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了時空上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
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和敘事方式。
所謂的蒙太奇理論最初是由謝爾蓋·愛森斯坦為首的俄國導演所提出,主張以一連串分割鏡頭的重組方式,來創造新的意義,例如艾森斯坦在《波坦金戰艦》裡,將一頭石獅子與群眾暴動重複交叉剪輯在一起,製造出無產階級起義的暗示性意義。
此外,除了以上所說的影像蒙太奇之外,還有「音響蒙太奇」。

[編輯] 外部連結

電影藝術的語言: 蒙太奇
陳純真/簡論蒙太奇 (上)
陳純真/簡論蒙太奇 (下)
2006-12-15 4:25 am
"蒙太奇"這三個字是"Montage"直譯過來的,原意是法文的"Monter"轉換成的,意指編輯、混成,尤指影像的編輯序列……

真要解釋這個詞彙可以寫一本書,但其實也可以用簡單兩個字來解釋----"蒙太奇"就是"剪接"--暈倒了吧!!

學術派的說法是,把一段連續的畫面,與另一個不同的連續畫面連接起來,而使之成為有新的意義的一段畫面。在剪接時單獨『火』的畫面就只有"火燒"的意義,單獨的『炸藥』畫面也僅有"物品"的意義,兩個畫面可能不是同時拍的,拍攝的場所可能也不一樣,但是把他們剪接連在一起時,就有火燒炸藥的意義,如果後面再加進第三個『爆炸』的畫面,那麼一段完整的劇情便會出現了。拍片時有很多機會碰上這狀況,有時我們為了表達攝影機無法完整拍攝的意義時,就必須靠剪接手法來表達。

事實上,蒙太奇這詞彙有著不同的解釋﹕

(一)蒙太奇Montage

法文中「加裝」(Mounting)或「升起」(Raising);以快速剪接的影像轉換場景,通常用來暗示時間的流逝及過去的事件,多用溶及多重曝光來表現;泛指一般的電影剪接。在歐洲,蒙太奇指剪接藝術。

(二)荷李活蒙太奇Hollywood Montage

蒙太奇的一種,影像交疊出現,通常以快速溶鏡和複雜的光學沖印效果產生;在荷李活,尤其是三十及四十年代就被簡單稱為「蒙太奇」。

(三)主題蒙太奇Thematic Montage

俄國導演艾森斯坦提供的剪接法:剪接時不是因連戲而剪接,而是因其象徵的聯想。例如,一個誇大好修飾的人和一隻孔雀剪在一起。通常用在紀錄片,鏡頭依導演的主題而剪接。
1924至1930年間,俄國電影史上有名的蒙太奇運動發生了。

在1910年代左右俄國最好的電影是節奏緩慢的通俗劇類型,焦點擺在演員面臨重大事件時的情節表演。Ivan Mozhukin所演出的電影,都是針對俄國本土觀眾,國外觀眾很少看過。

這些私營的公司拒絕讓財產成為國營,不願提供影片給國營戲院放映。1918年7月,蘇聯國家教育局電影部門開始管制底片供應,造成許多公司囤積底片,有些還帶著器材逃到別的國家去。

在底片器材短缺下,一些年輕的電影導演做了嘗試,導致全國性的電影運動發展。狄嘉維多夫在戰時從事紀錄片工作,庫勒雪夫則在國家電影藝術學校中授課時,做了一系列剪輯實驗,把一堆不同來源的底片剪輯成有連戲感的影片。這些理論成為蒙太奇風格的基礎。

1920年艾森斯坦受了1919年葛里菲斯的《忍無可忍》的影響,進入電影界。他的第一部劇情片《罷工》(1924)成為蒙太奇運動的開端。第二部《波坦金戰艦》上片後也大受歡迎,引起許多國家對該運動的注意,接下來的數年,艾森斯坦、普多夫、維多夫等拍了一系列具蒙太奇風格的經典作品。
俄國電影形式開始即不同於其他國家,劇情片通常不太注重主角的心理狀況,反而以社會環境壓力做敘事的因。到了20年代末期,這個電影運動中的重要人物都分別拍了四部重要的電影。然而此運動沈寂的原因不像其他國家是因為工業或經濟的因素,反而是來自政府的政治壓力,強制禁止了蒙太奇風格的使用。1934年政府發表了一則稱作社會主義寫實方向的新藝術政策,宣告了所有藝術創作應以寫實手法描述革命發展,結果大部份重要導演仍依然持續拍片,雖然有時會激怒當局,俄國蒙太奇運動在1933年普多夫金的《deserter》出現時正式結束。

2006-12-14 20:26:11 補充:
http://www.hku.hk/filmsoc/montage.htm
2006-12-15 4:22 am
蒙太奇(法文: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地拼貼剪輯手法

蒙太奇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相對於長鏡頭電影表達方法。即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即剪輯)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

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了時空上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

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和敘事方式。

所謂的蒙太奇理論最初是由謝爾蓋·愛森斯坦為首的俄國導演所提出,主張以一連串分割鏡頭的重組方式,來創造新的意義,例如艾森斯坦在《波坦金戰艦》裡,將一頭石獅子與群眾暴動重複交叉剪輯在一起,製造出無產階級起義的暗示性意義。

此外,除了以上所說的影像蒙太奇之外,還有「音響蒙太奇」。


收錄日期: 2021-04-12 00:49: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4000051KK036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