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漢字的由來急要 幫幫手

2006-12-14 11:59 pm
如上~ thx

回答 (5)

2006-12-15 12:15 am
因為漢字起源於圖畫,而象形、指事、會意都和圖畫有密切的關係,故順序排在前面。


人類有了語言,就可以積累知識,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記錄語言、交流資訊。語言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文字更打破了語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將語言傳送到遠方,擴大了語言的交際功用。
  有關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


《漢字的結構》

(一)象形:

   (1)許慎:「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2)作者:象形就是象實物之形,也就是把客觀事物的形體描繪出來的意思。

   (3)例子:1>日(   )象一輪紅日。

2>月(   )象一彎新月。

3>山(   )象群嵐環抱之形。

4>州(   )象山一塊陸地。

5>矢(   )象箭之形。

(4)補充:1>作者不同意象形字有「因形知義,因義知音」的優點,原因是思維和語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任何一個象形字必須首先通過語言讀出音來,才能表達概念。「因形知音」的主張,無疑是把語言和思維分割開了。

2>由於象形字要符合「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要求,受到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漢字發展過程之中,最後只有被標音成份的形聲字所代替。

(二)指事:

   (1)許慎:「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2)作者:指事就是初看起來可以認識,再細觀察就了解它的意義。指事字可分為兩類:一、純符號的指事字。二、在象形字上加上指事符號的指事字。

(3)例子:純符號

        1>上(   )在橫線上加一個點,表示上面的意思。

2>下(   )在橫線下加一個點,表示下面的意思。

  象形字+指事符號

  1>甘(   )即口(口是象形字)中加一點(一點是指事符號),表

                示舌頭上感到甜味的意思。

2>本(   )在木(木是象形字)下部加一點(一點是指事符號),

        表示樹的根部。

3>末(   )在木梢部加一點,表示樹的頂部。

   (4)補充:

指事字是六書中佔少數的,原因是大部份的文字不需要用指事的方式來表示。要說明客觀物體,可以用象形來表示;要說明抽象的概念,可以用會意來代替。



(三)會意:

   (1)許慎:「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2)作者:會意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組在一起,表示一個新的意思。

(3)例子:1>涉(   )由「水」及「步」(步是由兩個「止」字組合,止即是腳趾的意思)字組合。步象朝上的腳趾,一前一後的步行;若加上水,即意會到步過河流之意。「水」及「步」字,都是象形字。

2>陟(   )將水改為「阜」(阜即山坡之意),即是步上山坡的意思。

   3>降(   )將步字倒轉來寫,腳趾向下,意思是從高處下來。



  (四)形聲:

· 許慎:「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作者:引用段玉裁之注解作說明,指出形聲字乃一合體字,半取義符,半取聲符,合成一字。如江、河兩字,皆以水為名,作為義符;取其聲為工、可,作為聲符,合為一字。

(3)例子:「鯉」、「鯽」、「鱔」、「鰻」等字,皆有形有聲,以「魚」作為義符,

        表示魚的總類,再借用原有的字作為讀音(即聲符)來表示魚的總類。

(4)補充:1>形聲字的產生,是由於象形字及會意字有很大的局限性,世界上有很多事物及抽象的概念是很難用象形及會意來表示的。

2>形聲字的形符本來是象形符號,但由於漢字的不斷發展,不僅看不出象形的樣子,就連表屬的意義也有不少的改變,如「豹」是獸類,形符卻是「豸」(沒有腳的虫子)。「蝙蝠」是老鼠一類的動物,「蛟」是和龍同類,其形符也是用「虫」字作為偏旁。其原因可能是古人對認識大自然有一定的局限有關。

3>形聲字到了後期,數目越多,現在通行的文字,形聲字也佔絕對的多數。



(五)轉注:

   (1)許慎:「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老、考是也。」

   (2)作者:轉注字有三項條件:

1>部首相同。

2>同義。

3>讀音相近。

4 >互相解釋

(3)例子:「老」、「考」一對字,皆是「老」部首,即是建類一首;老、考兩字的

         意義是相通的,即是同意相受。「績」、「緝」一對字,皆是「系」部首,

         意義相近,讀音也相近。





(六)假借:

  (1)許慎:「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2)作者:當某個新事物出現之後,口裏已經有了這個詞,但筆下卻沒有代表它的字,

        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義、聲音相同的字來代表。假借全取聲音相同或相近,

        與字義毫不相關。

(3)例子:1>「令」本義是命令、號令,假借為縣令之令。「長」本義為年長,假

          借為縣長之長。

2>其他例子:


本義
假借義


水名



腋下



鼻子
自己


六呎高的馬
驕傲
2006-12-15 12:08 am
每個漢字,都有來源。識字源,好處多︰
一、懂得宇源,可以使我們用溯源法去解釋今天漢字的字形,知道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漢隸、楷書、行書、草書,直至今天簡化漢字的譜系源流和演變過程,懂得字的形、音,義,能夠更規範化地使用和書寫漢字,把字寫得準確(真)合理(善)而好看(美),克服文字混亂和寫錯別字的現象;
二、懂得字源,可以使我們從字的演變流程里認識中國古代的歷史面貌、社會結構、生產生活、軍事交通、宗法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藝術;可以擴展視野,增進知識,開拓智力.
與以往深奧枯澀的字源(文字學)方面的書籍不—樣,作者在每講一個字之前皆以一段輕松有趣的故事引出,再娓娓道來。
作為一本普及字源知識的大眾讀物,通俗化,趣味化、知識性。可讀性並存是本書最大的特點。該書被海內外文字學界認為是“開文字學通俗化先河的奠基之作”。
2006-12-15 12:08 am
http://www.cite.hku.hk/doc/wordland.doc
可上YAHOO打漢字的由來
參考: me
2006-12-15 12:06 am
不過, 基於史料和文物的不足, 加上漢字的構成過程複雜, 所以不是所有字的由來和解釋都有固定的共識, 而且作者在書裡的介紹或解釋也未必是最新的, 甚至可能被認為是錯的, 因為隨著更多文物被發現, 以及考古學家進行更多研究, 舊有的理論受質疑甚至被推翻也不是甚麼稀奇的事. 正如作者質疑 “說文解字” 對某些字的演繹, 作者本身的解釋也未必一定全部正確. 例如她講及 “馬” 的時候, 認為古代的中國人和馬很少打交道而輕輕帶過, 但其實關於 “馬” 的漢字也有不少, 例如 “騙”, “驕”, “馴” 等等, 究竟是因為這些字是很後期創出來 (例如它們都是形聲字), 所以作者不介紹, 還是在中國遠古歷史裡, 馬的確沒有出現太多? (不過如果是這樣, 那些古代的戰車馬車又是那種動物拉的?) 不過, 理論永遠不只一個, 單是看看這個外國人對中國文字的見解已是本書一個吸引的地方, 是對還是錯始終不是看這本書的重點.

本書另外一個特別的地方, 就是它的介紹大多涉及繁體字而不是簡體字. 個人不太喜歡簡體字, 可能是 “先入為主” 的偏見, 所以覺得簡體字除了筆畫簡單可以寫快一點, 和幫助大部分知識水平不高的同胞認字讀書外, 實在想不出它有其他好處, 尤其是很多繁體字被簡化後, 失去了原有的意思或美妙的形態, 實在令人覺得可惜. 這本書在大陸如果能夠原版推出, 讓同胞們了解繁體字的優美就好了. 究竟繁體字最後會否成為甲骨文, 金文等古文, 沒人再寫甚至失傳呢, 真是很難說, 當然自己就希望不會, 因為繁體字字形優美, 亦代表了中國悠久的文化, 值得珍視, 但正如甲骨文因為難寫等原因而不再使用, 文字本身和使用方式的演變無可避免, 會變成怎樣, 是好是壞, 只有時間可以證明.
參考: me
2006-12-15 12:06 am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55: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4000051KK0191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